非洲肺魚可以在土地活多久(非洲肺魚掌握了)
2023-08-12 19:54:37 2
#頭條創作挑戰賽#
這種魚戰勝了脫水和飢餓,掌握了在泥土生活4年的技能,如今卻被非洲人用鋤頭挖出,差點「吃」到滅絕。
非洲肺魚到底是什麼神奇的物種,又為何會慘遭挖掘?
肺魚已經在地球上生活超過4億年了,求生經驗比人類還要豐富,因為它們活得久,而且真的可以從泥土裡蹦出來,所以也被人稱為「活化石」。
在遠古時期,肺魚也是海洋居民,但到了泥盆紀中期,這個龐大的家族,就開始遷徙到了陸地的河水中,成為了如今的淡水魚。
肺魚的外形和鰻魚很像,身體細長,體側較扁,最大的肺魚品種可以長到1—2米,最小的也有幾十釐米。身為雜食性魚類的肺魚,喜歡吃一些小魚小蝦還有甲殼類生物,有時也會捕捉一些昆蟲。
但肺魚也是魚類中的「睜眼瞎」,視力並不發達。不過好在,它們發展出了靈敏的嗅覺,同時,身上還會發出微弱的電流,感應周圍的生物,雖然行動不算快,但也不至於捕捉不到食物。
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肺魚可以依靠「睡覺」,避免自己在旱季被渴死。
在非洲旱季來臨的時候,它們會鑽進溼潤的河床淤泥中,身體分泌出粘液把自己包裹起來,經過風乾,混雜著泥土的粘液,就變成了堅硬的「繭」,只留下幾個小孔連通地面,方便肺魚呼吸到外界的新鮮空氣。不過,非洲人也正是通過這些小孔,找到了躲在地下的肺魚。
在其他魚類因為乾旱渴死的時候,肺魚就在泥土裡開啟「夏眠模式」,停止活動和攝食,將自身的新陳代謝率,降到原來的六十分之一,以自己的脂肪和肌肉作為養分,然後僅憑自己的肺部呼吸,維持生命體徵。
它們甚至可以在在完全脫離水的環境中,不吃不喝地待上三到五年,等到下一次雨季來臨,雨水再次潤溼泥土,河水漲潮的時候,肺魚就會衝破包裹自己的「繭」,回到河水裡繼續繁殖。
而且,肺魚也借著自己的「夏眠」習慣,不但躲過了世紀毀滅,還掌握了長壽方法,在不受到人為和外敵的幹預下,肺魚的壽命甚至可以高達上百歲。在美國芝加哥薛德水族館,就有一條90多歲的肺魚,體長1.22米,重達11.34千克,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魚類。
那麼,是什麼讓肺魚可以在缺水的環境下,依然可以生存的呢?
在19世紀,澳大利亞的肺魚還是粉紅色的,所以當地人都以為肺魚不過是鮭魚中的一種,還一度成為了食客眼中的美味佳餚。
直到許久以後,一位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才驚奇地發現,這種魚竟然有肺!
我們所接觸過的大部分魚類都是沒有肺的,它們的呼吸主要依靠魚鰓。通常經過魚嘴進入身體的水流,並不會流進體內,而是借著兩邊的魚鰓排出體外,在鰓蓋內含有許多鰓絲,裡面密布的細小血管,就會進行氣體交換,獲取到水裡的氧氣,再把水分排出體外。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魚類可以用腸道、皮膚等方式輔助呼吸,但只能作為輔助方式,不能長期依靠它們呼吸。
但非洲肺魚不同,它們不但有肺,而且還可以依靠單獨的肺部呼吸,存活幾個月,甚至幾年。曾經就有人挖出了一條,在泥土裡生活了5年的肺魚。
肺魚的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重新長出的肺部,而是每條魚都有的魚鰾。對於絕大多數的魚類而言,魚鰾就是遊泳時候的「救生圈」,僅限於幫助它們增強平衡性,調節身體密度,可以在水裡自由的上浮或下沉。
但對於肺魚來說,魚鰾還是它們的求生技能。
肺魚小時候,依然會用魚鰓進行呼吸,只有在成年後,或是乾旱缺水的情況下,才會開始用魚鰾呼吸。
肺魚的魚鰾十分發達,前端較短,後端開始分化成為兩半,一直延伸到了整個魚體的尾端。肺魚的魚鰾生理構造和肺部結構很像,內面猶如蜂窩,有許多的血管網和螺旋瓣,在缺水的環境中,魚鰾就像動物的肺部一樣,可以進行氣體交換,所以肺魚即使是在沒有水源的環境中,也可以用魚鰾單獨進行呼吸作用。
不過,估計肺魚萬萬不會想到,自己辛苦進化來的求生之道,終究還是抵不過非洲人的一把鋤頭。
肺魚雖然有強大的肺部結構,但魚鰓有時也並不那麼給力,甚至會造成它們的死亡。
比如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它們更多時候,需要用到魚鰾呼吸,也就是說,它們必須靠近水面呼吸空氣。所以,肺魚主要都生活在湖泊、溪流、沼澤等地,這樣就方便它們遊到水面上,獲取空氣中的氧氣。
如果長時間在水裡,不能遊到水面,肺魚就會被自己給活活溺死。這樣看來,是不是覺得肺魚好像待在土裡,要安全得多?其實,也並不見得。
旱季的非洲,食物和水源都是十分匱乏的。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居民,也掌握了肺魚的生存之道。
為了尋找食物,非洲居民就會帶上鋤頭,來到附近乾涸的河床,認真尋找泥土中,肺魚為了呼吸特地留下的呼吸孔,有經驗的人,只需要一會的功夫,就能快速識別出肺魚的藏匿點,然後再順著孔洞往下一挖,就會看到一個橢圓形大泥團,只要輕輕掰開泥團,就會看到一條活蹦亂跳的肺魚,如果運氣好一點,或許可以直接把肺魚給一鍋端了。
除此以外,肺魚也會毫無徵兆地給當地居民帶來「驚喜」。
雨季來臨,暴雨讓河水上漲,也讓居民的房屋開始下起了泥雨,渾濁的雨水順著泥土滲透進屋子,在居民忙著轉移物品,帶著家人到更安全的地方避雨時,牆壁內的生物也在蠢蠢欲動。
在泥土裡休眠的肺魚,感受到了雨水的召喚,生命復甦,用盡全身的力氣,開始了破繭行動。下一秒,肺魚就跳出了自己搭建的保護殼,隨之「轟隆」一聲,辛苦搭建的房屋就在一瞬間,快速倒塌。上一秒還在期待破繭重生的肺魚,下一秒就成為了建築塌方的罪魁禍首。
原來,長期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保留下了早期的建築習慣。在搭建房屋是,人們會直接需用乾涸河床中的泥土,作為材料,與此同時,剛在泥土中隱藏好的肺魚,也被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順著泥土,一起堆進了牆壁。
但在後續的處理過程中,人們只會直接將大塊大塊的泥土摞起來,再用工具對外形進行簡單的處理,這樣一間簡易的泥土房就搭建好了,至於泥土中的生物,誰也不會注意到,直到肺魚跳出牆體,人們才發現它的存在。
肺魚魚鰓呼吸和夏眠模式,幫助它們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種可以在泥土中生存的魚類,也完美地向人類詮釋了什麼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道理。
目前,研究人員也開始對肺魚的細胞結構進行了研究,希望未來人類也能掌握休眠的秘密,為醫學搶救贏得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