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

2023-08-12 11:21:34 2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內容/主題遠遠大於形式/技術的電影,故事本身就非常好看,主題也足夠深刻。下面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一:

  李安導演今晚在全美唯二的4K3D120fps戲院、位於好萊塢的CineramaDome出席新片映後談,本人作為走到安叔身邊卻沒帶筆而沒得到籤名的死忠,朋友們紛紛要求我寫影評。但是針對故事,本片真的沒有什麼可談的,於是拋開故事略談幾點。

  第一,4K3D120fps是一種新鮮的觀影體驗。作為一個本來就戴眼鏡的人,我是不喜歡看3D電影的,3D電影最大的缺點莫過於亮度降低。加之作為活在3D世界裡的正常人類,我們本來就已經習慣了從2D中腦補立體感,大部分3D電影事實上毫無存在之必要。那麼,在看過本片後,我無比樂見未來3D電影的主流朝這個方向行進。首先亮度完全不打折扣,清晰到纖毫畢現,然後它的立體感確實是浸入式的(immersive),再加上環繞聲音效的配合,反正有幾場戲我不自覺地起了雞皮疙瘩。甚至當坐我前面的觀眾突然回到座位上時,我才意識到我完全沒注意到他是什麼時候離開座位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心理學問題。我在觀影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感受,覺得畫面前景中的人物運動的速度要比真實世界中的人稍稍慢一點點,反過來,背景中的人物動作略快(特別是球場遠處觀眾席上的小人兒)。更形象一點講,是雖然我已經和戲中人處於了同一個空間,但我感覺這些人在這個空間裡有一點點失重。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主觀感受問題,只是我不知道這種差異是可以慢慢適應而習慣化的,還是會基於不同人在神經水平上若干指徵的差異而持續存在。

  第二,這是一部技術至上、劇情合格的作品。以我目前看過的若干美國影評人評論來看,大家的看法差不多都是指向這一點的。但我注意到豆瓣上有些影評提到,本片在技術之外、劇情仍然很贊很李安。作為一個資深的李安電影愛好者,我想這種看法多屬作者本人的「腦補」。

  舉一個特別直接的例子來說明問題。今晚有位觀眾提問(大意):導演你曾講過你的每一部電影和接下來的電影都是在關注人性(humannature),請問這部電影裡你想反映哪些與人性有關的思考?這個問題居然直接把安叔問卡殼了,他完全頓住,十幾秒之後,才結合本片的一些情節生硬地、外交辭令式地應對了這個問題。這是他今晚回答主持人和觀眾提出的所有問題中唯一一道答不上來的。

  這顯示出安叔本人確實沒有在本片中設置更深入地針對人性的考量。這部電影想講的和所要表達的,已經明白無誤地體現在了信息豐富的每一幀畫面裡,沒有言外之意,沒有留白。僅從這一點來講,它就是最不李安的作品(儘管它包含了很多李安元素,比如配樂)。它只是一部劇情合格的作品,我並不懷疑一向好學的安叔可以在劇情上把本片做得更好(我甚至能想像一種更好更李安的講故事方式),即便這樣一個帶有諷刺、戲謔與批判的故事並不是他擅長的風格(他已經多次成功挑戰過自己不擅長的風格)。好學的安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技術的追求和試驗上,更何況這是一種高度創新且很有可能劃時代的技術,這種探索精神本身,如同李安以前對於不同類型故事的探索一樣,都是足夠值得讚美的。用「形式大於內容」這樣的俗套評價,並不過分。只希望下一部拳擊片《馬尼拉之戰》能把技術和劇情都做到更好,對了,下一部片的劇本是老搭檔JamesSchamus操刀。問答環節李安不止一次說到這是他的halftimewalk,我想這個一語雙關的說法還是頗為貼切的,未來會怎樣,還要繼續往下走。

  (觀影次日在twitter上看大家分享的照片,發現安叔這兩天差不多一直待在這家電影院,原本只有一場面向公眾的映後談,又加了一場,還有幾場在開場前,他會出來做個簡單介紹。可見他的關注點主要是觀眾對這種新技術的反應和買帳程度。)

  第三,李安挖掘和調教新人的功力了不得。在這樣一部浸入式觀感體驗的作品中,銀幕首秀的男主角JoeAlwyn的表演,自然、準確、不做作,即便沒有什麼出彩或可以飆演技的段落。毫不誇張地講,他的每一個表情所容納的情緒都是對的。如果稍微回想一下,李安真的是每一部作品,只要啟用了新人做主角的,沒有一個的表演是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趙文瑄(《喜宴》)、KateWinslet(《理性與感性》)、ElijahWood(《冰風暴》)、章子怡(《臥虎藏龍》)、AnneHathaway(《斷背山》)、湯唯(《色戒》)、SurajSharma(《少年派》)……莫不如是。反倒是其中有些演員,後來又在其他導演的作品裡出演了很多並不成功的角色,更讓人感慨李安的魔力。順便,預測一下本片的奧斯卡之路:技術類獎項可以拿下視效、音效;非技術類應該會友情地拿到幾個提名,但不會中獎。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二:

  昨天在上海影城看的零點首映,宇宙中心座位,120幀在我身上作用的很好,我已經很久很久很久沒有這麼投入於一部電影之中了,可能是因為我近視,這麼清晰的畫面就像是近視的人戴上眼鏡以後的觀感,還蠻好的。因為太投入,他們鼓掌的時候我也想鼓掌,他們哭的時候我也想哭。

  我認為這不是一部講反戰的電影,如果是帶著這個角度去看的,那這部作品確實非常一般,也不是講選擇,itsnotsophiesfuckingchoice,也不是主旋律,懷疑說主旋律的人看沒看的懂,也不是反映美國社會浮躁現象的以小見大的一部片子。

  我看完了以後,強烈的感受,這是一部advanced(此處並不翻譯成高級)的理解情緒的片子。整部片子講的就是男主在經歷了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後突然變成了國民英雄,他尋求理解尋求歸屬感卻發現自己融入不進任何scenario的感受在短暫回國接受洗禮的期間掙扎著變得愈發矛盾。家人是不理解他的,甚至姐姐也是不理解他的,姐姐想要保護他,但是並不完全明白他的catch22。隊友也不理解他,如果他真的選擇退伍,沒有人會理解,社會也不理解,僅僅是看到一個英雄的故事而已,他的人生迅速被壓縮到生命中最慘的一天而成為標籤,一種trophy。那個拉拉隊長也不理解他。

  說到這裡,男主在談判電影版權費lashingout的那段兒,李安主動幫大家標註好了,這段就是電影高潮了嘿!的中心思想,全場爆笑。但是過了幾分鐘,劇情發展到跟拉拉隊長離別的時候,拉拉隊長說runaway?你是授勳的英雄啊,你要回到戰場上去的時候,我覺得這才是全片最戳我的點,尋求理解尋求歸屬感但是得不到,即使我覺得我跟你真的有connection,你也只是把我當成一個trophy,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lifemoveson,接下來我還是我自己,我要回歸真實生活,我要選擇是退伍還是回到戰場上,你就這麼的把我推出去了。即使我最後不會選擇這麼做(退伍),我也希望得到你的理解,所以我眼神裡是失望,因為我反而理解你,我知道強求理解非常危險。

  電影還簡單展開了一下PTSD,但是就點到為止,我覺得蠻好的,我特別理解在經歷了重大trauma之後變得很vulnerable,看什麼都是trigger的心情,但是李安並沒有讓這部電影變成講PTSD的電影,他給了大家一個dashof這種vulnerable的敏感的情緒。

  我還在看youaretheworst,有些人可能覺得第一季以後沒那麼好看了,但是我覺得編劇越來越好了,也是一部advanced的理解情緒的作品。最新一集有一個橋段特別喜歡,Jimmy在自家院子裡面搭建樹屋的時候從高處往自己家裡看,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突然發現這看上去多麼的surreal,都不是自己需要的。看完以後某人問我為什麼他會這樣,我說一旦你跳出本體看自己的dailyroutine以後你就很容易發現這些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一直在自己的視角上的話,你會覺得這些都是我拼命爭取來的,是我需要的,是我想要的,是我deserve的,然而你突然變成了自己生活的observer,你才能發現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這部電影也一樣,我認為男主到最後也沒想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歸屬感在哪裡,能理解他的人在哪裡,最後隊友一一說iloveyou的時候,他感到欣慰,但是心裡知道這種手足情是深層的bonding,然而也是沒人會理解你。

  這部電影風吹的太大了,被誤導了很久,最開始以為是反戰片,後來以為是社科片,最後看了才發現只是在戰爭背景下講情緒的電影。很李安,很內斂,我覺得把事情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可能我比較適合情節簡單的片子吧。我同事說比較難得的是這是一部非常李安的電影,然而並沒有一絲絲體現出導演的自戀。

  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的大情緒,我覺得就是這樣。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三:

  少年派時,李安把對信仰的參悟赤裸裸擺在全人類的面前,那時我就想啊,這位表面溫和的老先生,之後還能做出什麼更娓娓道來的教化點撥呢?

  一直等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才長舒一口氣。拋開技術層面的突破不談,這也是李安在意識形態的一次自我升華。

  依然是諾諾地訴說。只是,他不再是那個老好人了,把善惡美醜盡收眼底,但,在那麼幾個必須出手的瞬間,會用鏡頭把喜怒抖落出來,再收手於無形。

  像極了太極拳。

  你信不信這是一枚信號彈。是真正得道的高手,討伐卑劣的第一步。

  我信的。

  總之,李安心裡的那個大師,或許,才真正上路。

  凡夫俗子們,就別去糾結什麼24幀60幀和120幀的微妙變化了,能謙卑把故事看個似懂非懂,就已經善莫大焉。

  首映看的60幀。我大概懂得了李先生此番死磕技術的原因。那是之前看李先生專訪裡提到的,他最近在琢磨的話題——人臉上的光彩。

  觀後感唯有膜拜之情。願李大師長命百歲。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