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觀後感800字
2023-08-13 00:12:03
【範文一】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為進一步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紮實開展「三嚴三實」教育,全面推進「中心」各項建設再上新臺階。20xx年7月18日上午,湖州市行政服務中心集中組織全體黨員幹部赴南京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活動。
當市行政服務中心一行50多名黨員來到六朝古都的南京,沒有去喧囂繁華的夫子廟,沒有去象徵權力的總統府,也沒有去拜謁中山陵,而單單去了雨花臺烈士陵園、參觀了南京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憑弔300000的死難同胞。
紀念館地上都鋪上一層鵝卵石,光禿禿一片,荒涼、頹廢,給一種悲涼的氛圍,正對門,一個巨型雕塑,上寫著「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印入眼帘,讓人心生悽涼。遠處,一個巨大的吊鐘靜穆地立著,有人說是象徵著和平的「和平鍾」,在我們看來,更像著一個警示鐘,警示著國人:落後就要挨打、軟弱就要被欺。
看見了第一座雕塑,我們什麼話都說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話都被哽住,我們沒辦法用言語形容當時的心境,突然感覺到我們所學了一切所謂華麗的辭藻在此刻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第一座銅像雕刻的是一位衣衫襤褸的婦女,她雙手抱著一個恐怕不滿周歲的孩子,那孩子無力地躺在母親的手中,大概已經遭難,婦女抬頭望天,大概是在向蒼天申訴命運的不公。銅像下刻著幾行字:「殺害了我的孩子永不再生,殺害了我的丈夫永不再生,卻留下了受強暴的妻子獨自承受所有的痛苦。」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了日軍的的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災難,使多少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使多少鮮活的生命就此喪生。過去的十幾年,從書上,從螢屏上,我們知道了無數日軍的暴行,心中雖然憤恨,可是覺得那一切畢竟離我們太過遙遠。
走進紀念館內,光線陰沉昏暗,黑黝黝的如入鬼蜮,1937年12月13日,慘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在此,70年之後,我們來到此地,仿佛還能嗅到空氣中瀰漫著屠殺的血腥氣,仿佛還能聽到被屠殺時手無寸人們的哭聲一片,還能看到一個個為人父人妻人母人子女的人一個個倒在血泊之中。紀念館的圖片,大部分都是展示日本軍那慘絕人寰的暴行: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種種獸行,任何語言文字都不能描繪其中一二,看到這,我們心裡在流血,我們的眼裡噙著淚水,我們那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我們那飽受戰爭蹂躪的父老鄉親!
紀念館的圖片中,還有一些抗日中國將領圖片展示,例如國民黨將軍唐生智之類,展覽的目的是表彰國軍的頑強抵抗,歌頌抗日救國將士艱苦奮戰。但在這些所謂的抗日將軍的畫展前,我們絲毫不能產生敬意,反而對他們心生一些鄙夷: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兩軍相逢勇者勝,平時不加強軍事訓練,將官們整日花天酒地,爭權奪利,中飽私囊,生活荒淫無度,難免戰時不堪一擊,棄城而逃。
據說南京大屠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潰逃的士兵混跡於平民百姓之中,看到這裡,我們真感到不安與可悲了,一個沒有信仰,一個沒有訓練有素的軍隊總是一盤散沙。只是可憐那些無辜的貧民,可憐那些逃去的主帥的士兵,只能作日本人充當屠殺的活靶子,在紀念館內,看到萬人坑內人的頭顱骨,看到紀念館整塊牆用楷書寫成的三十多萬遇難人的姓名時,不禁喟然:生命出現是極其偶然的,人的生命是極其寶貴的,這樣美好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在茫茫宇宙中,是誰奪去你們的生命?是日本人,還有軟弱無能、貪腐成風的政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和平從來都是需要強有力的國力和國防科技作保證的,我們現在重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也不是進行什麼仇恨教育,更不能把國恥放在口號上,放在不切實際的慷慨激昂上,要從失敗,從敵方那裡找出問題的癥結,汲取教訓。這樣才不負建館的初衷,反思一下,我泱泱大中華,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如何歷來遭受列強的欺凌,甚至屢受東夷倭國的侵略呢?一個國家強大,沒有強大的軍事國防做後盾,談和平、談發展都是一紙空文,沒有強大的國防科技,經濟發展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記」,我們也不能整天沉湎於歷史的憤恨和蒼白無力的吶喊中,而是要腳踏實際,為「中心」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範文二】
周六,我參加了我電子系黨支部的外出考察活動。當得知要外出學習考察的地點是南京時,我便不自覺地身體抽搐了一下,倒吸了一口涼氣。可以想像得到,這一趟的南京行,必定不能錯過的定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了。在從小的愛國主義教育裡,我都對南京這座城市有種特殊情節,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南京,甚至害怕聽到這個詞兒,總覺得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血腥,感覺很悽涼、悲慘。可是當宣布的考察地結果與我所料想的如出一轍時,我卻想,是該去親身經歷一番,畢竟歷史是不該被遺忘的,那赤裸裸的印證反而是更好的激勵,我們是應該要面對的。
剛進南京城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沒有的城牆式的堤壩和地道,讓我感覺有點兒古城的痕跡,與此同時也突然肅立了起來。中華門附近有一座麒麟雕塑,我一廂情願的認為那便是南京城的標誌。在東華門飯店用完午餐後,我們便驅車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還未進館前,館外的大型雕塑,那一座座還原歷史的扎著、苦痛的靈魂,與館外的寬大馬路及現代化的建築,形成了極大地突兀對比,不禁讓人心揪。走進館內一眼望去,地上鋪滿了小石子,與隨處可見的金色耀眼的30萬大字,又形成了極大地反差對比。我一味的堅持,那30萬的生命如同星辰的隕落般化成了這一塊塊小石子,只是他們犧牲了自己,而為我們後人鋪路,所以他們是不允許被輕易踐踏的。
在史料陳列廳內,大部分都是黑白的照片和近些年才收集到的證人證言等。大部分當時的東西,或許都和那30萬屍骨一起掩埋了吧。可是,不管是看到照片也好,模擬的場景也好,哪怕只是幾行文字,我都有種說不出話的感覺,內心十分壓抑,喉嚨口總是哽咽著。我真的很難想像,1937年12月,對於南京意味著什麼,對於南京人民又意味著什麼。他們會不會怨恨自己為什麼生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如果是在現在,他們會不會也能燦爛地笑,而不只是堅持在日本人面前「我們不哭」。
相關文章:
7.百團大戰觀後感1500字左右
特別感謝拉貝先生,以及許許多多的國際愛心人士,謝謝你們在中國落後遇難之時,顯示了你們的人道主義精神。然而,當「國際安全區不安全」的標題映入眼帘時,我的心再次疼給我看了。那一張張猙獰的日本人的臉,我是怎麼也沒辦法同兩年前,我參加的一次中日友好紀念會上遇到的日本友人聯想起來的。
在12米高的檔案牆前,我仰頭站立了很久,最後我還是勇敢地走向前去,我拿起了一名遇難者的檔案夾,他叫「王萬奎」,我堅持在那個年代,叫這個名字的人應該是個有文化的人。翻開檔案夾的那一刻,我再次震住了,厚厚的檔案夾裡,盡然只有薄薄的兩片紙,裡面記載著他的遇害方式,大概住址,還有證明人的名字,在掩埋方式一欄中盡然是空白的。我腦子嗡地一下就懵了,我不知道我應該是感到可憐、同情,抑或是仇恨,我只知道,我不敢相信,這樣多無辜的生命只因為人性的殘忍,遭此橫禍,竟只能化成這薄薄的兩片紙,躺在那冰冷的檔案夾裡。
走出史料陳列廳,我們在和平鐘下莊嚴宣誓,重溫誓詞。黨支部書記說,的確心情很壓抑,比任何一次哪怕在電視上看到的,都讓人感覺觸目驚心。她強烈地表示,國家不能窮呀,落後就要挨打呀。我想我願意同意。可是,之後我一直都在想,即使我們當時是落後了,我們就該被打嗎?無辜的生命就該如此被踐踏嗎?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難道就不能伸出援手,幫我們一把嗎?是歷史的原因嗎?是因為在戰爭年代嗎?我不置可否。雖然,我們可能很難預見到現在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如此強大的日本,是否有一天因著什麼受到重創,但是,我特別願意相信,真的有那麼一天,我們中國人一定不會落井下石,一定不會有報仇雪恨的私心雜念,我們一定是願意伸出我們的援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