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手工茶(茶是鶴山紅尋訪鶴山非遺之旅)
2023-08-12 20:31:35 1
鶴山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下遊右岸,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這片神奇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鶴山人,更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技藝。立足於此,近年鶴山市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各類非遺項目20餘項。今起,鶴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南方 鶴山頻道推出尋訪鶴山非遺之旅系列報導,帶您走進鶴山看非遺,感受不一樣的「鶴味」非遺魅力,敬請垂注。
鶴山紅茶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鶴山市文化館供圖
鶴山非遺之旅之一丨茶是鶴山紅
「未有鶴山縣,先有鶴山茶。」提起鶴山茶,這句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頗具代表性。
鶴山曾被譽為廣東茶葉第一縣。史料記載,鶴山種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明清時期發展最盛:「茶園5000公頃,年產毛茶4000噸,年出口3000噸,鶴山茶几佔全省輸出量之八九成,其輸向地近如南洋,遠至歐美……」其中,尤以鶴山紅茶為甚。
然而,清鹹豐、同治年間,時局動蕩,茶農流離失所,大量茶園遭毀壞,至清末民初,全縣茶園面積已少去其半,年產茶葉不足1000噸。直到近年,鶴山茶產業才再次踏上振興之路,2015年,鶴山紅茶順利通過第三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成為鶴山首個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審核的農產品,獲得「國字號」招牌。
剛剛採摘下來的茶青。
回望歷史,鶴山紅茶發展環境交替更迭,其品質依然如初,制茶人的匠心和堅守始終如一。今年6月,江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鶴山紅茶製作技藝成功入選。
日前,南方 走進鶴山紅茶主產區之一的鶴城鎮,對這一古老的傳統制茶技藝做了探訪。
走進客家村落,尋味鶴山紅茶
七月的鶴山,驕陽似火,走進鶴城鎮城西村委會潮邊坑村,卻給人一種清涼之感:村口溪流淙淙,村內客家山歌此起彼伏,路邊竹影間清風徐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為村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也為鶴山紅茶培育出生長發展的沃土。
潮邊坑村是當地客家村落之一。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年間,已有客家人從粵東遷來鶴城境內居住,鶴山建縣後,鶴城再次迎來大批客家人定居,極大充實了當地人口。
餘瑞華、王芳女夫婦種植的茶園。
數百年來,定居鶴城的客家人憑藉艱苦耐勞的精神,在此墾荒開村、種茶務農、繁衍子孫,客家文化和傳統工藝隨之發展傳承。如今,潮邊坑村仍有不少村民保留著種茶和制茶的手藝,餘瑞華、王芳女夫婦就是其中之一。
「夫婦兩種植著6畝茶樹,多年來一直堅持用客家傳統技藝制茶。」鶴城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說,日前入選江門市級非遺的鶴山紅茶製作技藝,其基礎之一就是客家傳統制茶技藝。
據了解,鶴山紅茶採用客家傳統的技藝製作,包括摘茶、晾青、「三焗三曬」(揉捻、發酵)、乾燥等程序,其中的「三焗三曬」與普通的制茶工藝不同,具有客家傳統特色。
餘瑞華正在制茶。
客家有「女摘茶男制茶」的傳統,摘茶一般由女子承擔。每天天剛亮時便要摘茶青,以茶葉上帶有霧水為宜,摘茶者將茶葉放入竹籮,或是透風的麵粉布袋。隨著時代發展,制茶早已不在分「女摘男制」。
餘瑞華告訴記者,只要天不下雨,天未亮便和妻子到村後的茶園裡摘茶,要趕在日出之前將採摘的茶青帶回家中加工,「太陽一出來,氣溫升高,茶簍底部溫度升高,茶青水分加速蒸發蔫痿,不僅後續凋萎工序難以控制,同一批茶的品質和口感也會大不一樣。」
摘茶只是第一步,傳統客家制茶工藝,全憑手工,非常考驗制茶人的手藝和經驗,其中又以 「三焗三曬」工序最為關鍵。
餘瑞華、王芳女夫婦。
餘瑞華說,所謂「三焗三曬」,就是茶葉經手工揉捻後,要用竹篩蓋住「焗」一段時間凋萎,然後再次晾曬,晾曬時還要不斷翻動以保證茶葉兩面晾透,如此反覆三次。「『三焗三曬』過程中,要注意氣候、溼度對茶葉的影響,隨時調整每道工序的時間,才能保證做出好茶。」
相比於火焙炒制的茶葉,客家傳統制茶整個過程全部用人手製作,不依賴機器,衝泡出來湯色金黃透亮,品嘗時感覺芳香清雅、甘甜潤喉,茶味別具一格。
正因為製作工藝繁複且要求甚高,兩夫婦每年只生產約200斤茶葉,多以優惠價格賣給同鄉。「種茶做茶不求賺大錢,這門手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要一直傳下去。」餘瑞華說。
歷經風雨考驗,鶴山紅茶逢春
鶴城鎮是鶴山紅茶的主產區之一,客家制茶工藝也只是鶴山紅茶製作技藝的一個分支。
據悉,鶴山的紅茶種植製作始於宋代,至清代初期,大批客家人進入鶴山,先由楊氏兄弟在馬耳山開闢茶場,之後又有練氏兄弟擴大生產,並成為鶴山紅茶的發源地。
鶴山建縣後,首任縣令黃大鵬鼓勵種茶,並組織編寫《鶴山茶鑑》,向茶農推廣茶葉種植和製作技術,康熙年間從紫金縣遷至鶴山的李鳳來就以販茶謀生,在其逝世前,寫下詩句記敘生平,其中一句寫道:「買茶賣貨走鄉村」。
到了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茶葉生產進入全盛時期,以鶴城大規模發展輻射到共和、龍口、宅梧、雙合等鎮。種茶麵積達8萬畝,年產毛茶425噸。其中以古勞茶山、宅梧白水帶、鶴城馬耳山三個產地的最佳。
鶴山紅茶近年再次迎來春天。共和鎮供圖
數百年來,鶴山紅茶不僅內銷,還隨著華僑的足跡,運向香港、澳門、南洋和美洲等地。「英國『立頓』牌紅茶最早的一部分原料便來自鶴山。」鶴山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鶴山茶葉種植與貿易興旺,當時的縣衙門所在地鶴城出現了「茶行街」,有大小茶行十多家,其中美珍、樹芳等並稱六大茶莊。
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戰亂,茶葉生產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積極恢復茶葉生產,鶴山紅茶迎來春天。進入21世紀,當地黨委政府日益重視鶴山紅茶品牌,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約1萬畝,年產量500噸,產值5000萬元。
近年來,鶴山市除了保持種植面積外,還牽頭舉辦紅茶文化節,不斷擴大鶴山紅茶的知名度。在各方努力下,2015年鶴山紅茶成功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鶴山紅茶也已廣泛分布在古勞鎮的茶山、麗水,鶴城鎮的坑尾、城西、五星、萬和、坪山,共和鎮的來蘇、新連,址山鎮的雲鄉,宅梧鎮的白水帶、荷村、泗雲,雙合鎮的合成、先慶,雅瑤鎮的南靖,龍口鎮的福逕、那白和桃源鎮的中心、龍溪、蟠光等21個村。
鶴山紅茶重現昔日榮光,其價值也不斷凸顯。一方面,鶴山紅茶憑藉其可觀的經濟價值,正成為村民群眾致富的重要產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茶動力」;另一方面,隨著鶴山推進中歐合作區建設,鶴山紅茶搭乘「江門號」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大踏步走向全球市場,在展現鶴山新形象和聯繫海外華僑紐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採寫/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任龍
【資料來源】鶴山市文化館
【通訊員】朱強 歐蕊榮 凌偉新
【作者】 任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