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渴求作文500字
2023-07-31 18:53:44
篇一:心靈的渴求
二年級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都是那麼調皮。對於孩子的錯誤我總是以訓斥來結束。想起來,平時我總覺得他們調皮,很少表揚。
從這一件小事看來他們還是挺在乎老師的表揚和肯定的。是啊,調皮的學生也是學生,和大家一樣都希望得到賞識,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許調皮的他們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吧——因為調皮,平時挨的批評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視了這一點,於是我決定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調整方式。
從那以後,在課堂上,只要看到他們認真聽講或回答了一個問題我就馬上進行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在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點小小的進步。但畢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要想在很短時間內把壞習慣全部改掉是不現實的。所以遇到他們上課又很不認真,小動作不斷,對要掌握的知識模模糊糊的情況,我並不灰心,因為我知道這種學生是需要時間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堅信,只要堅持把賞識教育的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經說過,「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訓斥只會摧殘心靈,只有欣賞,激勵才能開發人的潛能。希望通過我的不斷努力,以及與家長的配合,來慢慢地改造這些孩子,讓他們得到很好的發展。雖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我會堅持。
篇二:渴求
猛然發現,自己很差勁,一直以來,我都活在理想狀態下,認為社會就像書裡寫的,沒有黑暗,沒有紛爭,沒有邪惡,沒有等級區別……並固執的以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然而,我錯了,生活是……我不想用現實這個詞,更妥帖的是差異。
每天早上,下了公交車,都會看到一位老大爺站在車站旁,手裡拿滿了當天的報紙,腰間背個口袋,裡面也塞滿了各類報紙。他很瘦,腳上是一雙拖鞋,衣服不破,但被洗得已看不出原先的色彩,只覺得灰灰的。其實,他很普通,普通的和所有靠賣報紙為生的人一樣,只是,我害怕看他的表情,他搜索著每個過客,裡面沒有奸詐,只有渴求,一種繼續生存下去的渴求。從他的表情,能夠知道,他不是一位會為了生活出賣靈魂的人,不是一個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他的表情裡只有更多的屈服,向現實生活的屈服。我能夠猜想他生活的艱辛,更能夠懂得他的勤勞,這麼大年紀了,還靠自己的勞力在外某生。
從他身邊經過的時候,我都會產生一種負罪感,因為我沒有買報紙,單位裡已有了各種報紙。我只在心裡默默的祈禱,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他那裡買報紙(雖然買報紙的並不多)。
和他相比,我這被自己抱怨過無數次的生活應該是衣食無憂了,而且是很幸福了,而我又做過些什麼呢?再看看過往高級轎車裡的人,她們的生活為什麼又該是如此?原因是解釋不清楚的,只覺無奈。差異,他確實是存在的。
篇三:渴求
法朗士的《襯衫》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國王病了,他患了憂鬱症。他極度的憂鬱是因為極度地感到不幸福,他感到不幸福是因為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容易得到。從寶物到美女,哪怕只要他說一個願望,就很快完善的呈現在他的面前,有時只是隨口的一個意願,頭中閃過的一個念頭,被察言觀色的大臣發現了,也會以完善的狀態完美的變為現實…"國王怎麼能感到幸福呢?怎麼不憂鬱呢?因為他根本就理會不到我們尋常叫做渴求的過程。
就如現在大部分孩子為什麼對讀書和零食都漠然呢?是因為知道他再怎樣也有書讀。只要他想讀書,就會有最好的環境,他想吃什麼就會有什麼,還有吃不完的,這中間就少了沒有書讀的渴求;少了貧困山區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少了一分貧困山區想著美食吞唾液的垂涎。記得童話作家鄭淵潔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想讓孩子讀好書,就是要告訴他沒有書讀了。"在這種逆境中更能激勵孩子求知的渴望,更加珍惜所得。
萬事萬物都有一個自然規律的。只有遵循這個規律才能得到幸福。不勞而獲,輕易攫取的人永遠無法體會那種付出努力等待結果的過程。那種過程是成就感,與幸福感的預示,當我們在付出艱辛時,同時也在收穫享受,所以渴求的過程才最幸福。
在生命的長河裡,左邊是幸福,右邊是憂鬱,中間是無盡的穿梭,少了中間這一部分我們會幸福嗎?我們會快樂嗎?只要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過,奮鬥過,即使沒有駛向成功的彼岸,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有渴求的過程。
篇四:讀《渴求》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上面有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名字叫:渴求。故事是這樣的:「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作業,高高興興地一邊哼著歌一邊玩。正在這時背後傳來沙沙的腳步聲,我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他腳上穿著一雙又大又肥的鞋,身上穿著一件粉紅色又短又小的半袖衫。他正用鉤子認真地翻著我身後的垃圾堆,發現飲料瓶、易拉罐之類的東西就拾進身旁的袋子裡。突然,他像發現了寶貝似的從垃圾堆裡拾起本書,小心地拂去灰,好像怕弄壞了。我悄悄地從他身後走過,愣住了:這是昨天讓弟弟扔掉地讀物。他看的很專注也認真。他回過頭害怕地望著我。過了一會,他拿著書拾起袋子就走。我叫住他,他轉過來,害怕我向他要書,我說:「你別怕,我不會向你要書的。」我關心他問:「你為什麼要撿垃圾呀?」他哭了,說:「爸媽已經沒法交我下學期的學費。我只能撿垃圾換錢來交學費,我很想上學。」說完他撫摸著那本書,看著男孩我的心很酸。我把學過的幾本書和幾元錢給了他,他看了看我,說了聲謝謝就走了。小男孩走了,我玩的興趣也沒了······這個故事讀完了,我想起有人說過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祖國需要我們,可又有多少像男孩一樣不幸的孩子。所以我以小學生的名義向全世界呼籲:讓我們來幫助這些即將失學的孩子們,讓他們回到溫暖而舒適的教室裡來。
篇五:讀《渴求》有感
讀了《渴求》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這篇文章的作者馬寧詳細地講了他回家碰到的一個小男孩兒。雖然讀過好多遍,但想品味品味這篇文章。
這一點我深受感動:暑假的一天,作者寫完作業,高高興興地一邊哼著歌一邊玩。就在這時,作者聽到腳步聲,作者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他腳穿著一雙又肥又大的鞋,身上穿著一件粉紅色的又瘦又小的半襯衫。小男孩兒正在用一個鉤子認真地翻著作者身後的垃圾箱,像什麼飲料瓶,易拉罐之類的東西就拾進身旁的袋子裡。突然,他像發現寶貝似的。作者悄悄地從這個小男孩兒身邊走過,不禁楞住了。這本書是作者昨天扔的一本課外書。他看得是那麼專注,那麼認真,那麼仔細。忽然,他扭過來怯生生地望著作者,眼神裡充滿了戒備和懷疑。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把書放進懷裡,拾起袋子正準備走。作者叫住他,他轉過身來,雙手緊緊抱住那本書,以為作者向他要那本書。作者對他說:"小弟弟,你別怕,我是不回向你要書的。你為什麼要撿垃圾呀?"他傷心地哭了起來,說:"我爸爸媽媽沒錢在為我交下學期學費了,我只好撿垃圾賣錢,來交下學期的學費。此時,作者被這個小男孩所感動了,跑回家拿了幾本他以前學過的語文數學書和平時攢的幾元錢一塊兒送給了這個小男孩兒。此時此刻,我被小男孩兒和作者所感動了!是啊!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將心比心。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身出援助之手去幫助別人,當你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身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