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購冷知識(代購的冬天才剛剛開始)
2023-08-01 01:15:40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將塌」,這個曾被稱為萬億規模的產業,或將終結。
201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部電子商務領域的綜合性法律,針對輿論關注的個人代購、刷單、大數據殺熟、捆綁搭售等都做了相關規定。
其中,比較大的影響就是個人代購、微商行業迎來規範。
劃下重點
1、不管是什麼代購,都需要營業執照,還要是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
2、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需承擔刑事責任;
3、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等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
截圖自人民日報
這意味著:個人代購的時代」即將終結,未來代購市場將只剩企業運營主體。
總結來看,法律界普遍認為,新頒布的《電子商務法》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提高準入門檻,杜絕個人代購行為。
另一方面,此次立法更是重申了依法繳納稅務的重要性。
迎來2019後《電商法》實施的第5天,邦哥發現代購們也並沒有停止刷屏,而是換了一種方式。
朋友圈的畫風,從前的「紙醉金迷」:
很多網友調侃
《電商法》實施後的代購畫風
怎麼就變成了這樣??!!
☟
代購們為了不暴露品牌名,絞盡了腦汁,甚至開始使用諧音描述、中英文混合描述以及俄語描述。一些代購擔心被封號,開始採取英文加漫畫的方式來發朋友圈。
「看中的款式請暫時截圖下單,請各位發微信問款時,不要涉及敏感字眼如:銀行、轉帳買賣、支付寶、支付、下單以及各品牌的logo等……儘量語音溝通。」這一通知在1月1日一早開始四處傳播,這也成為了代購與顧客之間達成的新默契。
隨著風聲的收緊,很多代購已經暫停下單,在觀察電商法怎麼執行,能夠執行到什麼程度。
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代購期待著《電商法》的到來。他們並沒有提前向顧客告知「因《電商法》的實施,故從2019年1月1日開始漲價。」反而,他們決定年後正式成立公司,稅費自己承擔,走上正軌反而更好,不用再擔驚受怕被稅。
還有人開始考慮向線下門店轉型。據上海一家主營進口商品實體店的商家介紹,最近兩個月中,向它諮詢如何開展業務的人中,有微商和代購經歷背景的人陡然多了起來。
代購已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人已然離不開代購。
代購「產業」的起步階段大約在2005年。留學生或者是在國外工作的人,回國的時候順便幫親戚朋友帶一些當時的稀罕物件,比如手錶、皮包、首飾或者化妝品。
當越來越多的境外導遊和空姐也隨之加入這一行業,一些頭腦聰明的人嗅到商機,特意穿梭兩地之間做起了職業代購,在國外低價購入商品,加價賣出,以此賺取差價。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後,反而推動了奶粉代購業的井噴式爆發。焦慮的媽媽們遠赴香港、荷蘭、澳大利亞搶購奶粉,代購服務應運而生。
隨之,代購已經擴展到了更多商品:從韓國的化妝品、澳洲的奶粉、日本的馬桶蓋,到歐美各大高端品牌的奢侈品,不一而足。個人代購開始進入了野蠻增長階段。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籤證與便利的交通,也在降低出境購物的成本——一本護照,一張機票,幾隻28寸行李箱,便可以換回豐厚的利潤。
2014年,海關總署發布了56號、57號兩份文件,規範跨境電商監管。之後,跨境電商開始進入了爆發期,包括海外的亞馬遜、樂天,本土的天貓國際、京東、洋碼頭等。
於是,海淘的行業競爭開始變得激烈,打起了價格戰。很多運營成本高、利潤偏低,資金實力差的代購開始被淘汰。而渠道實力強,能夠做到低成本、收入穩定的大代購,向跨境電商轉型。
阿里巴巴2017年國際零售業務收入73.3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33%。截至2018年3月份,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價值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品牌中,已有75%的品牌在天貓或天貓國際平臺上建立了電商業務。儘管各大電商平臺都幾乎開通了海外購、中國區直郵等業務,但通過淘寶、微信等平臺招攬生意的「個人代購」,仍然是個龐大的群體。
數據顯示,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8上半年中國跨境進口電商交易規模達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預計2018全年將達到1.9萬億元。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經常進行跨境網購的用戶達7500萬人,預計到2018年底將達8800萬人。
有分析指出,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探索欲和需求變大,是催生代購的主要原因。
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統計,2016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達到1204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達到1萬億元。
與之俱增的是更多人對於購買海外高質量、便宜好用產品的需求。包括馬桶蓋、嬰兒床、衛生巾、奶粉、魚肝油,藍莓幹……
高利潤背後,亂象叢生
跨境物流電商平臺在代購中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但個人代購依然是不可忽略的海淘力量。他們更享受著代購回報給自己的高利潤:賺差價,拿折扣,飛一趟能賺一兩萬,月入五六萬在代購圈裡並不稀奇。
用澳洲舉例,目前澳洲華人群體約為100萬人,至少約有5%(即5-6萬人)從事代購。分析師估計,僅2016這一年,澳洲代購者向中國「出口」了總值高達6億美元的產品。
另一方面,當年,讓代購們聞風喪膽的安檢機時常處於未開啟狀態,鬆散的檢查也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在監管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隨著越來越多的個體代購者進入,這就催生了假貨橫行,甚至形成了一條海淘假貨黑色產業鏈。
2017年,有網友報警從網上購買化妝品懷疑是假貨,警方在這家淘寶店搜查出20多萬元的假冒化妝品。隨後找出了這家淘寶店主的上線,而這位上線的化妝品統一是從青島一個倉庫發貨的。警方抵達青島後,查獲了16個倉庫,清點之後,發現這批假貨足足達到23噸重…
當然這已經不是海淘假貨的第一起案件,近年來最大的香水造假案件,CHANEL、LANCOME、CK等14種國際一線品牌香水,假貨數量超過11萬瓶,涉案成品貨值高達8000萬元。這些香水全部都是用工業酒精、香水和水勾兌而成。因此,平時動輒上千的大牌香水,現在成本只要10-20元。
更加令人髮指的是,假貨已經伸向了食物—澳洲奶粉。
根據新京報記者的調查:在黑市上,竟有人重金求購空的澳洲奶粉罐,而且回收價格達到了難以置信的60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新京報
這些二手奶粉罐子,會被不法商販,用他們從三無渠道購得的假奶粉重新填裝,最後用原價掛在海淘網站售賣。
甚至在一些海淘平臺上,只需要輸入朋友在海外的各項證件,5天即可獲得開店權,而店主其實正在國內操作著這一切。
海外代購不是法外之地,野蠻生長的個人代購,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除了在進關的時候偷逃關稅,在交易完成了也幾乎沒有代購會申報個人所得稅,由此完成二次逃稅。
在2014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多次重審的空姐代購案一錘定音,偷逃稅款8萬餘元,判處3年有期徒刑。2018年,淘寶店主遊燕往返香港代購逃稅300萬元,判刑10年,處罰金550萬元……
空姐代購案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不少代購還存在著僥倖的心理。
電商法出臺後,持續被曝出的嚴查新聞,讓代購們實實在在慌張了起來。
很多代購還記得2018年9月28日的「黑色星期五」。那天,上海海關嚴查浦東機場T2航站樓,被查處代購人數高達100多人。
央廣網報導「9·28浦東機場事件」
這是場海關再正常不過的通關檢查,代購們更願意用「血洗」、「大屠殺」、「末日」等血腥的詞彙來形容這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代購和海外品牌間,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係。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18年10月的報導稱,聯合利華在計劃將其在澳大利亞推出的即食湯打進中國市場時,並沒有選擇在中國直接投放廣告,而是給居住在澳大利亞的華人提供免費試用裝,希望他們向親友推薦並提供代購。化妝品公司茱莉蔻也曾借用雪梨的代購中心推銷新系列產品。以個人代購作為分銷渠道,不需要進行工商登記,不需要上稅,還免除了庫存等的成本,可謂「一本萬利」了。
而現在,管控力度的加大,正在刺激這個行業儘快從混亂狀態走向有序。
「其實更多的代購是和我一樣期待《電商法》的來臨,一方面行業會進行一次洗牌,另一方面如果行業整體因此呈現良性發展,則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一名擁有3年歐洲代購經驗的從業者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自己的心情。
除了代購,還有哪些受到影響?
除了滿足國內消費者,代購也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對於華人快遞、返點公司、小眾美妝品牌來說,代購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客戶。新電商法的出臺,在整個產業鏈中炸出一聲驚雷。
代購曾經讓華人快遞的生意紅火起來。
據了解,美國到中國人肉代購的成本過高,通常通過快遞的方式寄件。快遞主要有兩條途徑。第一是通過美國的郵政,會有一個申報的過程,申報後有一定的抽查比率,如果被抽查到金額過高,就需要交關稅。
而另一種,是包關稅的華人快遞,為了省去被抽查的提心弔膽,代購們幾乎都選擇了後者。
美國華人快遞——新幹線在洛克菲勒中心發布的業務統計報告顯示,該公司2016年從美國向中國投遞的包裹比2015年增加37%,2017年較2016年激增143%。
華人快遞的準入門檻很低,大部分都以加盟形式成為大的華人快遞公司的代售點。
即便如此,在聖誕、跨年、黑五等旺季依然供不應求、需要排隊寄件。
受影響的還包括返點公司。
韓代的收入高,是因為返點的額度更高。返點,實際上就是回扣,是這個行業裡公開的秘密。
淘寶平臺上的返點業務
讓人更為啼笑皆非的是,代購還炒火了不少假洋牌。例如泰國RAY面膜,藥監局上顯示它的產地在中國廣州。還有Voodoo蛇毒面膜,它的備案屬性是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備註是僅供出口。
《電商法》關乎每個人的權益保障
法規管控並非要打擊跨境進口。
2018年8月7日,有22個城市新設立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包括北京、呼和浩特、瀋陽、南京、武漢、長沙、西安等,基本覆蓋了主要的一二線城市,讓保稅進口商品更快地觸及到消費者。
而在2019年實施的《電商法》,和之前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微信、淘寶等線上賣貨的代購,現在必須跟線下商家「一視同仁」了。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商法》的出臺並不是要取締個人代購,而是嚴格規定了其準入門檻。不僅進一步規範了電商代購的行為,更是給消費者打造了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
如今,《電商法》已經開始實施,對規範電商領域各主體行為,維護電商行業市場秩序,引導電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無論對於電商從業者還是消費者,均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堅強法律後盾。可以說,網絡時代,《電商法》關乎每個人的權益保障。
過去,有人靠代購發了財,有人因代購入了獄。而更多人,因為代購,用上了更多好東西。代購帶給中國人並不只是某物,而應是一種新的、全球化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