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吾民讀後感
2023-08-03 19:02:13 1
篇一:吾國吾民讀後感
一些書可以在睡前讀,但有一些書需要在寫字檯前閱讀,《吾國與吾民》就是這樣一本需要全神貫注邊讀邊勾畫邊思考的一本書。
開始時,我把它放在床上,每每睡前翻翻,心裡嘀咕:有點難,那種語言風格理解起來甚難矣。花了錢不讀是否可稱之為「浪費」?曾經初中時還購買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十多歲購買的書過了十年時間,再次捧起,也是耐著性子讀完的,雖然也沒能讀懂,小收穫還是有的。
我從來都抱著這樣的態度:一本書,不管多貴,只要能從中收穫一點點,哪怕一個句話能給我小小的啟發我都覺得值了。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吾國與吾民》值了!在我讀到第二章《中國人之德行》時,我決定把它從床上放到寫字檯前來了。
林先生將中國人之德行歸納為: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在講述圓滑一德行時,他說:「中國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剝削了自己的希望與進取欲……這樣向上攀爬的過程,給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滅的教訓。」所以同齡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加老成和嚴肅,環境使然。
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行便是老滑俏皮。俏皮者是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生況味,變為實利的、冷淡的、腐敗的行為。唐代二位詩僧的對話:
寒山曾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最愛這句。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中國的民族生命所賴以活動。
漸漸感受到大師風採,平和中道出精髓,然後莞爾而笑。
篇二:吾國吾民讀後感
今天按原計劃我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後感觸頗多。2016寒假我的原計劃是讀完語堂先生的三本書,此時是寒假的最後一天,我如約而讀完,看來計劃是可以變為現實的,我心底甚是喜悅。
這本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是一部剖析解構國人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大師嘔心瀝血的傳世之作;這是一部國內國際備受推崇的國際巨著。這部巨著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在西方廣為流傳。書中作者以冷靜的視角、睿智的思考、深刻的對比、恰到好處的語言將國人的道德心靈理想文字等一一剖析並與西方進行對比,呈現了一個真實鮮活的民族形象,是一部直指國人靈魂深處的史詩。
我讀著語堂先生分門別類講述國人的種種行跡然後對比自身的生活現象社會環境。我認為雖然社會在變化,而且變化的速度之迅猛,但是很多暴露出來的問題呈現的根源來自於國人過去的某些根源。語堂先生的自序中反覆強調,自己是在真誠寫作。我想語堂先生的真誠寫作在字裡行間已經浸透著深深的民族的情懷,西方的哲學與東方的習慣進行對比,這種中西方結合的方式來描述曾經國人的歷史感滄桑感,語堂先生的家國情懷可見一斑。
過去我面對世間的一些不平事總是很惱怒,我常想到底為什麼會是這樣?當我讀完了語堂先生的這本著作我會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點事情的原委。我想身為中國人的我以及我的學生們,我希望你拿起這本書讀一讀大師筆下的中國人曾經的一些歷史習俗等會對著自己的成長有著幫助的。
篇三:吾國吾民讀後感
元旦在家閒來無事,無意中找到了一本書,林語堂先生的《吾國吾民》。
林語堂先生的履歷幾乎是後科舉世代讀書人的夢想,21 歲任教於清華大學英文系,後赴哈佛大學和萊比錫大學深造,28 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36 年旅居美國,並抽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中文打字機。
《吾國吾民》全書除了第十章<<中日戰爭之我見> 幾乎完全與主旨無關,其他章節都是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從一些細小的方面來講述中國人的性格與生活,講述在那一口煙,一杯茶隱藏下的東方面孔,到底是懶於變革的惰性,還是自覺高傲的保守。全書的布局鬆散與閒聊的話題較為吻合,遙想語堂先生當年一定是先想好了一些關鍵詞如性格,心靈,理想,文學,生活等在進行分門別類的充實。
首先是性格,語堂先生列舉了中國人最糟糕的三個特點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的忍耐走得太遠,甚至可以忍耐暴政,動蕩和腐敗的統治,已經習慣把惡略的政治環境當做自然法則的組成部分。消極避世怎是忍耐的另一種境界,對大部分中國平民和作為精英的知識分子來說,由於長期生活在沒有憲法保障基本人身安全的環境下消極避世就成了他們最好的憲法保護,就像烏龜保護自己的殼一樣。而西方人所鼓勵的以騎士為代表的公共參與精神,在中國只能和強盜,豪俠聯繫在一起。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子和莊子為中國人製造了一種溫暖的精神歸宿,超脫成為一種境界,逍遙變成一種追求,所以道家思想就這樣給中國人自造著精神嗎啡,並作為儒家思想的反張力扮演著最後的心靈雞湯。
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承認在中國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寬容也是受益於道家思想,因為「要學習寬容,人們就要學習一點道家的傷感和憤世嫉俗,並由此產生一種普遍的憐憫和同情」。同樣得益於道家思想的還有「幽默感」作者認為正是有了老子和莊子對世俗人發出的「尖聲嬉笑」才讓中國的官員和強盜都成了幽默大家。
與人們通常認為道家超凡脫俗不同的是,林語堂認為中國人普遍都是老莊影響下的現實主義者,而不是孔孟影響下的理想主義者,正是莊子的「若白駒之過隙」的人生比喻,才讓人們認為生活只是一場鬧劇,個人只不過是其中的玩偶,從而不會真正陷入儒家主張的禮儀,祭祀,綱常當中,雖然形式上大家都這麼幹。
這些理論投影到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中國大到政治方案法律制度,小到勿踏草坪或禁止吸菸的提示,中國人沒有幾個真正當回事,即便是葬禮這麼沉重的日子也充斥著大吃大喝,鑼鼓喧天,甚至通宵的放電影和聚眾賭博,中國人更像在妻子的葬禮上鼓盆而歌的莊子,而不像西方人在葬禮上的莊嚴,安靜,充滿了對死亡和死後未知世界的敬畏。
我理解林語堂的意思是儒家思想只解決人活著時候的問題,為人在世俗的打拼指引方向而莊子揭示了人生虛無的底牌,兩位都沒有對死亡做出宗教終極意義上的解釋,所以務實的不相信來世和天堂的中國人,都希望在死亡之前盡情享受人間的沒一點樂趣,因為在這裡幸福時刻總是那麼稍縱即逝,人們熱愛生活,這個由國王和乞丐,強盜和僧侶,葬禮和婚禮,分娩和病患,朝陽與夕陽所組成的生活,那些以流水落花春去也為主要題材的詩歌所表現的,則是一種由歡娛苦短所引致的甜美隱秘的憂傷。
宗教說到底是講人心的安放,是人們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約束,所以儒家思想也是有宗教的作用。就像《人生十論》裡說道;孔子教各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父親的心走向兒子的心裡成為慈,兒子的新走向父親的心裡成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成為忠和恕。心走向心,也許就是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吧
林語堂先生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日常飲食及人生的最後歸宿,都有精闢的見解。讀後,細思,被作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寫到中國的學府制度時,說,「總說一句,無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謂把心理學,宗教,推銷術,英國憲法史這樣疊床架鋪的累積起來,可以培養出一個有學問的人。沒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謂試驗一個人對於莎士比亞樂府體會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釋莎翁名著的一節,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時代的慣用語。」
返觀現在的教育制度,不知諸位有何感想?學校是什麼?至今有些人還很糊塗。應該明確:學校不是通往衣食無憂和上層社會的坦途,而是「人」的不斷完善自我的路。如果教師僅是「挾著本子販賣常識」,教育又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呢?為孩子的人生奠基,不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嗎?
《吾國與吾民》成書於1934 年,距今已有七十個年頭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根深蒂固在個體和我們的民族的骨子裡的東西是不變的。讓你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讓你窺到自己身後的影,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
篇四:吾國吾民讀後感
一個人要有充分的自我認同和肯定方能獲得足夠的自信去完成其畢生的夙願,一個家族因其成員的歸屬感及凝聚力而興盛長存,一個城市只有其市民榮於其身份並樂於建設才能煥發勃勃生機。同樣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需獲得其子民的認同方可使其安居樂業,只有其子民對其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對其產生熱愛眷戀之心,以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子民獲得無上的榮譽並生奉獻之心。
而近些年,世道不明,邪風四起,一些熟悉牛頓哥白尼之人竟然大言不慚地大放厥詞「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並對著它跪地膜拜不惜做龜孫子。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神州大地勁吹西洋風,只是一群不知所謂的人蜂擁而去,投奔西方極樂世界矣。之後卡通和日劇又帶來了一陣東瀛的海洋氣息,又一批人趨之若鶩唯恐被拉下。及至這幾年來強勁的韓流入侵,於是繼哈日之後又出現了哈韓一族,街舞方興未艾,整容大行其道,不勝其「韓」之人言必稱「人家韓國如何如何」。乍一看,他們走在了潮流的尖端,一切向外看,卻唯獨忽略了有著悠久歷史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甚至無視它的存在,我們的母語變得可有可無,相對英語來說。當一個民族失卻了其民族認同感,這個民族便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先要其子民對其有個清晰的認識,並榮譽於這種認識。但現實生活中,忙碌的節奏無法使人安坐於居室熟讀四書五經精通琴棋書畫,如果有一本書能讓我們在短短幾天之內對中華民族有個正確而清醒的了解,那該是多麼值得舉杯慶賀的事啊。
其實這麼一本書早已有之,只是我們忽略了而已,它便是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全書所涉及的知識面甚廣,幾乎遍及中華文化的每個角落,並且直陳其文化要旨及精神之所在,如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等等不一而足。一位深受中華文化薰陶而又學貫中西的中國人,坦白無愧地用流利恰當而美麗的辭句來寫就一本闡述中國的著作,給那些尚未失去人類基本德性的人們。「他的筆墨是那樣的豪放瑰麗,幽默而優美,嚴肅而愉悅」,「這一本書是歷來有關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瑰麗最完備最重要的成績」,就是一本有著這麼高評價的著作,何以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它視而不見竟達半個世紀之久?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歸因於自鴉片戰爭後的近一百年的屈辱史帶給中國人的極度自卑,讓他們不敢正視自己,缺乏了基本的自審的勇氣。
讀罷此書,掩卷深思,忽有所頓悟,至少將不會膚淺至津津樂道於四大發明而黯然神傷於鴉片戰爭,因為至少你已經知道中華文化抑或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遠非你以往所知的那麼一點點,你已經知曉了一個中國人之所以成其為中國人的原因所在,在最低限度上你已經尋回了對民族的認同感。彼時彼刻,你便不得不由衷地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讚嘆起來,你驚詫於你以往的無知並深感慚愧,以至於總想找個機會好好研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如果你面對著各種外來的潮流風向而感到彷徨無助時,不妨讀讀這本書吧。
篇五:吾國吾民讀後感
讀過了《狼圖騰》之後,一直在尋找一本更能全面的所映中華民族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格的書。偶而在圖書館中見一本《吾國與吾民》粗粗一翻才發現,這書中所講也就是我所想求嗎!真是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於是匆匆拿回來細細的品一品。雖然語言有一點羞澀難懂,但小花上一段時間也就能解其意了,每一頁都覺得是在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就感覺是在說自己。這種感覺有如別人拿手指著自己並把自己的痛處一一的說出的感覺,痛苦卻快樂的享受著。但這又給我深深的思考。筆記記了一小本,知道有一些東西在腦子中翻轉,卻無法說出來。我想這得時間來做出答案。今且摘書中一些精煉話言讓我們每個人都思一思。
「退化(Degeneration)這個名詞,常易為人所誤解,因為它的意義只在比較上顯出來,而非是絕對的。自從有了豔麗的化妝品和真空地毯掃除器之發明,現代人類好像專把一個人的清潔程度來判斷他的品行之高下。因之有人覺得狗的文化業已增高,因為它現在每星期洗澡一次,而到了冬天,又穿上腹衣。著者曾聽到幾位富有同情心的友邦人士談起中國農夫的生活,說他們的生活是」非人類的生活「。欲謀救濟,第一步工作,似非把他們的茅舍和用具總消毒一下不可。
其實人類退化的信號,倒不在乎齷齪。而卻恰恰在乎畏懼齷齪,而且從一個人外表來批評他的體格和品行之健全與否,實在是危險的。徹底說起來,歐洲人生活於溫暖適當的公寓而享用奢華之摩託車,其適宜於生存,遠不如中國農夫之住居低矮而不知消毒之茅舍中。兇惡系天然生存於嬰兒與野人天性中之品性,也不是退化之徵象,倒是畏懼痛苦,才真是退化之標識。一條狗倘只知道吠而不會咬,常被牽引遨遊於市街,給婦人們當作玩物,這種狗只能算是一條退化之狼。就令具有約克?鄧姆賽(Jack De Mpsey)式之勇猛,亦不足在競技場之外自誇人類之光榮,他只能矜傲其工作之力量而享受舒適之生活。就是進化比較高等的幾種動物,他們的身體組織,具備較為敏感而精密之機構,更具有特殊技能與較大之生活力,而且有比較優良之意志,此等動物亦非必盡屬壯健與清潔之動物。體格及品行健全與否之真問題,人類與一般動物無異,乃在於他的工作之能力怎樣,他怎樣善於享樂其生活,並他的怎樣適宜於繼續生存。
觀夫眼前的自然環境,就很可以明悉數千年來文化生命所生種種效果的明顯痕跡。中國人民業已使其生活適合於其社會的文化的環境,而此環境所需要者,為一種持續的精力,一種抵抗的、消極的力量,因此他已喪失了大部分智力上體力上之進攻和冒險之才能,此種才能本為原始森林中祖先生活之特性。中國人發明炸藥之興致至為幽默,他利用此種發明物來製作爆仗以慶其祖父之生辰,僅此一端,可知中國人之發明力,乃係沿和平之路線而進行著。在美術上工尚精細過於活潑的筆觸,蓋出於活力較弱而性格較為溫和的本性。在哲學上他的愛尚情理過於攻勢的辯論,真可由他的圓頤而輪廓淺平的臉蛋兒見其特徵。
輕視體格上之勇武和活動,並普遍地怠於奮鬥生活,密切地影響於體力之退化。城市中之布爾喬亞階級,感受此種影響尤為顯著。這樣的情形,倘遇擁擠於街車中或舉行競技會,彼時歐洲人與中國人比肩而立,則更易觀察。不衛生之生活方式與飲食過量之習慣,說明中國布爾喬亞階級何以多具萎垂之肩膀與無神之目光的外形,歐洲學齡兒童與中國學齡兒童之先天的差異,亦屬很易明了。在運動場上,總可以發現歐洲父親或歐洲母親所生的孩子,他的敏捷、活潑和體力的充盈,一切皆較為優越;而忍耐力和學藝比賽則較為遜色。
許多住居上海的外國寓公,對於中國友人的冷落生疏的態度,無不詫異。彼等固未知中國人不耐作費力之長談,而於應用外國語言時為尤甚。是以凡中西合夥的夥伴,不論婚姻上或商業上的,輒中道而分離。其故蓋緣於歐洲人之不耐華人迂緩舒徐,而華人則不耐西人之躁急好動。從中國人之眼光觀之,美國爵士樂隊指揮之搖膝顫動,和歐洲人在船舶艙面上帶跳帶跑的大步走路法,簡直可令人笑痛肚皮。
對於蔣先生和宋先生是稀有的例外,其他中國政治領袖大多不耐刻苦工作,他們的工作態度是不甘效牛馬之任重致遠,而欲享受高等文明人之生活,其人生觀即為不屑」勞形役性以自疲「。故蔣先生宋先生之所以能成為最高領袖,即在其具有較高之堅定本能與耐勞苦之精力,宋先生曩年辭財政部長職時,曾引用中國俗語」力大如牛「以自喻其健康,而並未託詞於任何糖尿症、肝臟病以至精力交瘁等等,以為辭職之口實。」稱病辭職「固為一般無恥官僚之慣技,中國官吏每當政治上發生困難,輒揚言舊病復發,至所何病,則精神上體質上之病恙,名目繁多,自腎弱胃傷以至頭昏腦聵,倘欲開一名單,真可塞滿一新式醫院之全部病房。其實所患者皆屬政治病耳。
中國政治領袖又有一特性,即一登政治舞臺,大多不復繼續求學生活,亦不復從事寫作——只有孫中山先生為惟一之例外——而當其發揮議論,洋洋灑灑,則人人以第一流大學者自居。倘使中國領袖中會有《託落茨基自傳》那樣巨著出世,那算是超乎塵世可能的奇蹟。雖至中山逝世十二年之今日,市上猶找不出一本中國人自寫而內容優美的傳記。也找不到正確信實之曾國藩、李鴻章和袁世凱等之傳記。
至於一般大人先生,走進衙門,則捧一杯清茶,談談無涯無岸之山海經;回到公館,則磕磕瓜子,悠哉遊哉,就此消磨了一輩子光陰,猶得謂之」學者的風度「。此等事實,又可說明為何中國名家作品的集子中,所收的材料總是寶石樣的短詩,精細小品文,替友人著作捧場之短序、墓志銘、簡短遊記等等,佔去百分之九十五之篇幅。當一個人挨不上掌權勢,還是以文雅為上策;當一個人談不到欺侮人,才非講情理不可。吾人曾能幾度遇到像司馬遷、鄭樵、顧炎武那樣的人物,他們的偉大著作,昭示我們一種不屈不撓的雨果(Victor Hugo)、巴爾扎克(Balzac)的精神。這是兩千年大磕其頭的奴隸生活所能給予一個民族的遺產。」
「但中華民族之得以繼續生存,非僅賴粗線條的神經之忍耐力,實在他們所以能生存以迄今日,卻有賴於吸收蒙古民族之成效。此乃一種系統發育的生理移植所發生之作用,你可以觀察每一次新血統的輸入,必繼之以文化上奇葩之開放。觀乎中國人民一般的體力情況,很容易發覺他們並未能全然逃免衰老的文化生命之定數,因而發生一種特徵,遇有較為新興而好戰之民族向之進攻,輒無法自圖挽救。中華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緩而安靜地向前蠕動著,這是一種沉著堅定的生活的範型,不是冒險進取的生活的範型;其精神與道德習慣亦相稱而具和平與消
極之特徵。這就是歷史上常間歇地被北方民族所徵服的根源。政治上,這個民族曾經數度被此等侵略者所滅亡。問題至此轉至」怎樣在此政治上被壓迫的環境下,保持其原來之民族「。不是她如何擋攔侵略之軍事煞星,有如都爾戰爭(Battle of Tours)中基督教國聯合抗拒回教軍之所為;而是她如何在侵略魔手下維護其生存,而且,事實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轉以自榮,而能不喪失其民族特性並保持固有文化之存續。是以中華民族的生命,好似用一種特殊的範型鼓鑄出來的,故其祖先的奮鬥力的喪失,不致即陷於種族本質與抵抗力之喪失,此種種族本質的抵抗力存在之關鍵,即為中華民族繼續生存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