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徒手攀巖》觀後感4篇

2023-08-04 03:29:03

  影片《徒手攀巖》記錄了美國攀巖大師亞歷克斯·霍諾德20xx年6月3日無輔助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3000英尺高的酋長巖的全過程,共用時3小時56分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徒手攀巖》觀後感(一)

  紀錄片對心靈的震撼是超越電影的。因為還是有演員無法勝任的角色,編劇無法寫出的情節,也因為最真實。《徒手攀巖》展示了這種震撼的力量。

  芸芸眾生,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儘管年輕時,都自命不凡,但經歷滄桑後,可以直面的自己普通的都已算睿智。但今天我意識到,還是有一群人,他們在普通人的對面,是一群「非凡人」。他們的出現是引領普通人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以不同的角色出現在世界上。

  Alex就是這樣一個「非凡人」,他以freesolo出現。生命,對於任何人都是珍貴的,alex也珍視自己的生命,聽從自己的心聲。所以在他第一次攀登中有不好的感受時,果斷放棄。放棄也是一種勇敢。但在他充分準備後,再次徒手攀登,創造歷史。他的成功向世人展示,面對挑戰,面對恐懼,置之死地而後生。

  影片也展示了柔情的一面。怎樣去愛一個「非凡人」。Alex的女友做了最好的詮釋,愛上一個非凡人就要拋棄普通人之間相愛而關愛對方的想法,要走進他的身體,成為與之合體的一部分。Alex很幸運,他的女朋友成全他,不讓他有絲毫分心,接受他在攀登的整個過程中根本不考慮她的存在,這才是大愛。

  《徒手攀巖》觀後感(二)

  作為一名恐高症患者,我真的是捏著手心的汗,看完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的。

  這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在用身體的極限,挑戰自然的極限。「青衫磊落險峰行,玉璧月華明」,艾利克斯卻是一襲紅衫,孤身絕壁,在高達900多米、幾乎筆直的酋長巖艱難而又靈動地攀爬,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團紅色的生命火焰在躍動。但在這三小時56分鐘裡,每一個突發狀況,每一個輕微失誤,都可能會讓這團火焰隨時墜落、熄滅,怎能不讓觀者觸目驚心,讓親友提心弔膽,而對於艾利克斯本人來說,更是步步驚心,性命攸關。

  沒有比生死更大的懸念,更何況,比起命懸一線,艾利克斯的生死懸念,真的是答案在風中飄。看這部片子時,我一直在想,這種徒手攀巖的冒死之舉,到底其意義在哪裡,究竟值不值得?我想到了兩句話。一句是木心的:「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一句是電影《頭文字D》裡陳冠希飾演的角色涼介的:「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這世間的每一個人,因為經歷、性格、認知的不同,對於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理解都各有不同,這也就讓我們有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但不管是哪種人生,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並且沒有傷害到他人,在我看來,都是值得一過的人生。

  在片中,艾利克斯談到自己與女友的差別之處:「桑妮看待事物的方式跟我不一樣,在她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幸福,在於結交讓自己生命更充實的人,好好享受一切;在我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成就,誰都能活得舒服快活,但如果人人如此,世界就無法進步。」

  我想,這就是艾利克斯徒手攀巖的樂趣和動力之所在:「生命之意義在於奮勇當先,至於箇中原因,倒不見得多麼重要,這就是你的人生道路,你要好好走下去,你直面恐懼,只因這是實現目標的必然要求,這就是勇士精神。我覺得徒手攀巖精神與勇士文化有密切的聯繫,二者都要求精力的百分之百集中,因為這關乎生死。」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是一種人生態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各有各的優劣,也各有各的道理,每個人大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人生處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當然,審慎中若還能葆有勇敢,勇敢中若還能秉持審慎,該勇敢時勇敢,該審慎時審慎,就更是理想的人生狀態了。

  但我想,這部紀錄片要說的,絕不僅僅是夢想和勇氣,而是一個人需要做哪些磨礪和準備,才能讓自己的夢想和勇氣有所憑藉、不至落空。我們看到,為了攀登酋長巖,艾利克斯真的是十年磨一劍,未曾缺席過一天的鍛鍊,對於所要攀爬的路線,不厭其煩地進行嘗試和檢驗,並用記日記的方式,總結提煉需要注意的要點。到最後,他熟悉酋長巖就像熟悉自己的身體一樣,所以才能做到人壁合一,如臂使指。

  這就像庖丁解牛,唯手熟爾。他也必須這樣,因為巖壁上每一個裂縫和凸點,都可能是他的生機,而每一陣風、每一隻鳥的突襲,都可能致他於死地。所以他說:「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而我們看得到的卓越和完美,背後,都有看不見的努力和付出。

  但是即使做到了這些,也未必就能萬無一失。在片中,我們看到很多與艾利克斯一樣的同好者,相繼殞命,他們有可能是死於失誤,但也可能,只是在劫難逃。這也難怪,你選擇了怎樣的人生,就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其實,我們都是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上,面對這個絕壁般的世界,赤手空拳,向死而生,這本身,就是我們的英雄主義。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都應該像艾利克斯一樣,不斷「拓寬自己的舒適區」,既耐得住寂寞,又活得出精彩。雖然不必都要「會當凌絕頂」,但至少,莫負此生,一路風景。

  為此,我們要活得勇敢,更要活得認真。

  《徒手攀巖》觀後感(三)

  你能奉告我,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題記

  一部榮獲奧斯卡金獎的記錄片,必有其過人之處。拋開後期剪輯與製作,內容的深層涵義已足以令人震撼。

  片中給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幾乎每一個徒手攀巖者最後都邑死在懸崖絕壁上。有很多頂級攀巖手因各類不測而喪生,Alex或許會被觸動,隨之而來的倒是平靜,似乎事情從未發生過一樣,繼承向酋長巖邁進。

  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每個人從小被灌注貫注著「生命至上」的宗旨,為了生,我們可以像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可以如韓信那般忍受跨下之辱。生命即最高的代價,因為失去了生命,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在追求生命的意義時,最起碼應該以保住性命為前提。《徒手攀巖》中湯米曾說:真正喜歡攀巖的人,大多已經不在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依然當仁不讓,Alex並非是觀淡存亡,而是追求心之所向。

  你能奉告我,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像我們大多半人一樣,平平凡凡渾渾碌碌地過一生?照樣像Alex一樣將生命的每一分鐘都用在本身最酷愛的事情上?我們或許無法回答。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對父母、妻兒都有不合的責任,我們可能無法做到輕裝上陣、無所顧忌。我們有牽絆,有惦記,世上仍有讓我們繼承活下去的來由。酷愛生命並非只是酷愛「生命」,若不知為何而活,僅僅在世又有什麼意義?

  Alex的生命便是攀巖,只有在攀巖時,他能力認為生命的律動。攀巖的激情甚至超越生命而存在,過平淡的生活照樣有一天死於攀巖不測,他選擇後者。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過:Tobeornottobe。Alex的徙手攀巖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場所場面。拍攝者曾在山腳仰視Alex的身影時,嘆了一句:要麼完美,要麼死亡。即便對付他這樣頂尖的高手是很小的機率,身後的萬丈懸崖足以令人粉身碎骨。膽怯並非沒有,「你直面膽怯,只因這是實現目標的必定要求。」

  這個世界必要有人冒險,必要有人挑戰極限,我們應該為他們喝採。

  片子的終局短小精悍,正如片尾Alex璀璨純潔的微笑,簡潔而意味深遠。

  《徒手攀巖》觀後感(四)

  這是一部在絕美中透露殘忍的紀錄片。

  幾乎是抱著忐忑不安的心看完了整部影片,其實剛開始,我並不認為他能順利登頂,那座名為酋長巖的山,太陡峭了。而人的渺小,在這一刻,更是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從來沒有人能做到,不是嗎?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項運動,它倒更像是一場賭局,「你必須達到絕對的專注,因為性命攸關」「一失足成千足恨」用在此處,一點也不為過。

  所有人都會有畏懼心理,其實本質上就是對生的渴望,這裡的生與苟且偷生還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只有一次」,這是從幼兒園開始,老師便會反覆說的,無形之中,這讓我們下意識的便要保護好它。意外的概率雖然很小,可只要發生過,就還是存在的,所以在過多的思考後,人們自然選擇了放棄。在許多視頻中,當一個正在做極限運動的人不慎墜落,他的手往往是向上的,那是一種垂死掙扎,也更加令人膽戰心驚。

  「人總有一死,不如趁活著做點想做的事。」在觀看影片的途中,看到亞歷克斯一遍又一遍驚心動魄的失誤時,我的心中頓時一涼,好好地活著,去追求快樂與舒適不好嗎?為什麼總要挑戰些「不可能」的事呢?或許,是因為熱愛和信仰罷。

  翻越酋長巖是他一生的信仰,而熱愛就是他前進的動力,一部可以榮獲奧斯卡獎的紀錄片,絕非只是在宣揚攀巖這麼簡單,而是暗含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因為熱愛,才有追求。很多人也許最初和亞歷克斯一樣,對一種特定的事情抱有一份衷心,可漸漸地,他們在歲月中磨平了自己的稜角,隨著大流成為中規中矩的圓,總是抱怨生活和歲月將人變得不像自己。其實,不過是自己不夠熱愛,沒有定力,所以這些人只配處在狹小而普通的空間裡,望名人興嘆。

  熱愛很簡單,擁有將它持續下去的勇氣卻很罕見,在渺小的生命中用熱愛和信仰編織出自己獨有的人生,這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