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讀後感
2023-08-03 13:01:13 2
篇一:推拿讀後感
讀畢飛宇的《推拿》讓我對盲人世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主人公沙復明是「沙宗琪推拿中心的老闆」,從第一章開始,就在敘述他的強勢,他是老闆,他有用人權,他不用出力就能掙到一筆酬勞,他一天的工作就是東看看,西轉轉。都紅的到來,他並不滿意,是都紅自己想出招才讓自己免強留下。可是在一次導演來推拿中心後,一切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沙老闆聽說都紅漂亮,是個美人,而且讓正常人讚不絕口。他暗戀了,而且對都紅的戀情一天勝似一天。為什麼說他苦,原因是都紅不愛他。沙老闆為了生活的打拼,他的胃病一天重似一天,但他不說,別人也不知道,大家每天相依相偎在一起,但僅渾然不知。直到為了慶賀都紅的出院,在一次彼此都很尷尬的晚宴上,只喝了一口啤酒沙老闆跑到衛生間嘔吐不止,而這時連他本人也不知自己吐的是血。大口大口地吐,不止一次地吐。直到一有眼睛的進了衛生間才大呼「你們的人出事了」,才叫來了沙老闆朝夕相處今天偏又因沙老闆的邀請聚在一起的同事們。
侵全人啊,一天到晚,會生出許多煩惱,總覺得自己可憐,是天底下最委屈的人。看看盲人吧,他們的生活如何?他們沒有白天與黑夜的區別,沒有太陽與星星的概念,沒有紅花與綠葉相伴,不知道什麼叫「長得美」?他們對生活只能靜靜地等。啊,等到何時才是盡頭?!
本篇中誰幸福?都紅嗎?她不想因殘疾賺取他人的同情,他要證明自己行,不需他人的憐惜。在一次鋼琴演奏會後,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很有發展前途的音樂,前去南京開始了推拿。在推拿中心工作剛剛起步,大拇指被門砸斷。真是福無雙致,禍不單行哪!
篇二:推拿讀後感
這是一篇寫盲人生活的文章,展現了盲人的心理活動,展現了人們的善良。那是另一種人生悲喜,那是來自黑暗世界的光亮。那裡有太多讓我們感動流淚的東西,那裡也有很多推進我們蓬勃向上的一種特殊力量。
《推拿》主要塑造了十位盲人形象,無論是先天性盲人,還是後天因素致殘,他們總是要忍受著自身殘疾帶來的疼痛,甚至有時候充滿了某種絕望的撕裂。他們前前後後的聚集到「沙琮琪按摩中心」,漸漸地成了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在這裡,他們感受到友情,也找到了自己的愛情。沙復明,張宗琪,王大夫,小孔,金嫣,徐泰來,張一光,高唯,小馬,都紅。這一群特殊群體,他們用他們的人生世界告訴給我們很多道理和東西。
與這種來自自身殘疾所帶來的疼痛相比,《推拿》中的盲人們遭受的更為尖銳的疼痛是來自光明世界的人們,有的甚至是與他們有親緣關係的人們。譬如,王大夫的弟弟,既嫌哥哥出現在自己婚禮上丟人,又把自己闖禍後的難題硬生生地塞給哥哥;泰來的父母覺得兩個瞎子結婚不體面,因此不願意給兒子辦婚禮;小孔在深圳做推拿時背前臺反覆欺凌;高唯和金大姐挑起的「羊肉之爭」,讓兩個曾經好的掏心窩子的盲人老闆迅速變為仇敵……盲人不僅要忍受自身殘疾帶來的疼痛,還要忍受健全人世界帶給他們的內心折磨。然而,正是這種尖銳的疼痛感和被傷害,也無情地或者說是赤裸裸地反襯了健全人心理上的「殘疾」。
盲人是一個需要關心的群體,他們需要一雙眼睛替他們去看這個美好世界,引道他們走出揮之不去的陰霾。
篇三:推拿觀後感
在等萌下課的時間去藝術電影院看了婁燁根據畢飛宇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推拿》。說實話,我不喜歡。翻看了部分小說原作,我認為,他沒能很好把握原作的精神情懷。
之前對婁燁名字有一點點了解是知道他的許多電影被禁。如果說觀影感受就是:簡單、粗暴、直接,對於觀眾的電影審美感受是很大的挑戰。
他表現人物的方式太直白現實,切入人物心理甚至是冷靜尖刻,又力不能及。整個的調子是灰冷錯雜的,畫面構圖不講究,沒有可以讓人咀嚼回味的細節。 反覆下雨的場景、 大量虛焦搖晃的鏡頭讓人很不舒服,敘事是慌亂的,節奏把握也是不穩,不得不用旁白穿引故事發展。他試圖用盲人的視角展現人物活動,卻又時時出跳到健全人的視角來尖銳地審視打量,讓人難以與人物產生共鳴,反而是感覺怪異讓人心生難受。
現實是粗糙的不錯,甚至是破損不堪的,而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是原始呈現生活,總是要越過這不堪,表達人性中的某種理想,留下對美好的嚮往,所謂藝術的真實和美。這一點,在這部電影是欠缺的。也許,這就是第六代電影導演關注現實,思考現實的方式吧。或許是我老了,在看待和感受世事時,總期待能觸摸到多一些溫情的東西。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只有這一段:秦昊扮演的老闆沙復明聽到前來推拿的客人讚嘆梅婷扮演的都紅是如何美麗時,要求撫摸都紅的臉向都紅表白,感嘆說「美到底是什麼呀,我從一歲以後就看不見了,我從來沒有可憐過自己。可是現在,我開始可憐自己了」。都紅回答:說這個有意義嗎。
看這部電影,認識了扮演沙復明的秦昊,應該就是那個向伊能靜求婚的男人吧。因為喜歡哈林,喜歡她和哈林一起寫的《春泥》,還有《熟悉》,所以對她和哈林的感情不免唏噓。希望她和叫秦昊的這個男人會有好結果。
我在想,如果這片子換做馮小剛、張藝謀、姜文來拍會是什麼樣子。
篇四:推拿觀後感
很多年不曾看電視連續劇了,這幾日卻看CCTV1的《推拿》看得出神。不僅被主演濮存昕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更被編劇布局的張力與能力所震撼。劇中那渾厚重著低沉的配樂每每響起,我在心裡都越發肯定了這部大劇必然深入人心,儘管盲人按摩乃至盲人的世界對相當一些人還是十分陌生的領域。
一個演員活躍在舞臺那麼多年,靠的只能是人品和演技。記得十幾年前的濮存昕也就是現在這個樣子,高大、步伐穩健,不卑不亢。他常騎個大二八自行車逛書店,那種隨和與平易讓人覺得親切之極。活到這個年紀,才認識到濮存昕這類男人在生活裡才能稱為真正的尤物與老大。而那些恃才傲物、成天抱著悲觀的調調搪塞世人的,實在是不值得任何年齡的女人把眼珠轉過去。那些牛逼的論調無非就是:你們都來無條件的崇拜我、仰視我吧,可是,我不能理睬你們!因為你們在錯的時間遇見我這個對的人,那只能是你們的悲劇與笑話。呵呵,真TM的滑稽,什麼叫錯的時間?你等踐踏了一個女人的青春,讓一個女人的青春終究無所附麗,生把一個女人拖到了錯的時間(年老),那只能說明你的人品狗屁不如吧。
所謂的明星們,不妨學學不卑不亢的濮存昕吧。 所謂的牛逼們,但願你們這一世永遠在對的時間遇見所謂有權有勢有背景有姿色的【對】的人,那麼你們下一世就可以篤定做畜生了。因為你們的人品在這一世已然枉為 人。
呵呵,罵你們丫,我都怕髒了嘴呢。勸你們好好學學濮存昕的為人與演技吧,順便積點陰德,陰德天報之哦。
嗯,這幾天爭取抽時間研究一下《推拿》的原著作者畢飛宇,他的生活積澱與他筆下人物的樂觀基調令我驚嘆。這部劇的配樂也很具功力。這部劇的正能量也是明擺著的,不像某些做作的電視欄目與水劇,每一集都透著酸腐氣與晦氣,看一眼都覺得髒了眼睛、髒了心。個人認為那曾熱播的《甄嬛傳》便是晦氣的極致了。小孩子看了它,只會覺得世事險惡與可怖,後宮=暗算+投毒,從劇中絲毫感受不到人性的包容與美好。投射的說,卻足見編劇的陰毒與居心。
《推拿》這部電視劇沒有事先堂皇的大炒作,卻因它的創作的精湛一樣可以深入人心。加之選了有人品、有演技的演員,就更是錦上添花了。沒有看到開頭,閒時爭取從第一集再看一遍。相信這部劇足以讓那些垃圾劇、垃圾人、明眼卻恃才傲物的汗顏。
篇五:《推拿》觀後感
普羅泰戈拉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推而廣之,許多人往往對他人的事熟視無睹,漠不關心,並以自己的看法匡正他人的認識,甚至自以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於是乎,以為精神病患者什麼都不懂,聾子什麼都聽不見。至於盲人嘛,盲目地以為他們的世界到處流淌著墨色的黑。
電影《推拿》以強大的說服力推翻了身處光明世界的人們的認識,精心勾勒出盲人推拿師們的心靈世界,讓世人看到他們的心靈深處絕不僅僅充斥著黑暗,也不僅僅是光明與黑暗並存,更有彩虹。
沙復明舞跳得好,愛好詩歌,有經濟頭腦,感情也細膩,對都紅情有獨鍾;都紅貌美如花,客人都喜歡叫她推拿,儘管沙向她表白過,但她並不喜歡,卻暗戀小馬;可惜小馬對都紅沒有感覺,倒是對王大夫的女友小孔「有意思」,以至於「騷擾」過幾回,但因被同事帶去嫖娼,漸漸喜歡上了「小姐」小蠻,兩人最後相愛,過上幸福的生活;王大夫與小孔在深圳相識然後相愛,後私奔到王大夫的老家南京,最後在沙復明開的沙宗琪推拿店當推拿師;而面對弟弟欠債不還致討債人賴在家裡不走的情況,王大夫不願用血汗錢為弟弟抵債,卻當著討債人的面,用菜刀剖腹自殘免了債務;金嫣對愛情的默默付出與修得正果……總之,這部近兩個小時的片子充滿了眾多故事。
雖然盲人看不到花花綠綠,但只要用心,都能感觸得到花花世界的每一絲光澤。他們的精神生活與健全者一樣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甚至比有些眼睛正常的人更為豐富。他們雖是特殊的群體,可一旦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卻又感覺不到另類,因為眼睛正常者所有的故事在他們身上都能找到。
因為視角獨特,立意深遠,這部影片在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斬獲六個獎項,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成為最大贏家。此前,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併入圍主競賽單元金熊獎,獲得最佳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國外一位影評人這樣評價道:婁燁此片既沒有對中國社會的廉價影射,也並不簡單地把盲人闡釋為被壓抑的個體,他的智慧遠遠超越了這些解讀。他用其獨特的、極具通感的電影語言向觀眾表達了一個恆久的真理:無論看見還是看不見,愛情本身都不會被錯認。
高中時曾讀過畢淑敏的散文《盲人看》,《盲人看》與《推拿》的主旨異曲同工,有一段話印象深刻:「盲夫說,『別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來一點不比別人少啊。』」
畢飛宇因這部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我雖不知電影與原著差距有多大,但據說畢飛宇看了後,認為是對原著最準確的理解。倘若說到寫技,作者無疑是如椽大筆,寫《推拿》如同寫論文,切入口是極小的,但主題異常深遠,令人回味無窮。同時,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獨闢蹊徑,觀察細緻,匠心獨運。
好的作品不能僅僅讓讀者停留在感動的層面,而是要深刻、犀利甚至迫使讀者認知和行為發生改變。作者摒棄了世人以第三者的身份對盲人單純的同情與關愛,而是將盲人作為主角或是第一人稱「我」,更易使讀者去感受和理解他們的生活。而作品給人最大的認識便是,學會相互尊重,換位思考,為人處世絕不能總是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以自己的認識決定和褫奪他人的意志,這也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