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薦讀】

2023-08-03 19:51:28 2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講了描述了1976-1984年的鄧小平結束十年動亂,進行撥亂反正,國家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對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

  篇1:《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本來沒有看這部電視劇的準備,因為老公在看,也覺得它不同於一般的電視劇。看著看著,不知覺得就特投入進去了。

  看著片中的鄧小平,聽他說話,覺得仿佛曆史回溯,又回到了當時的那個年代。許多時候,心中有一股情愫在湧動,內心激情澎湃,喉頭哽咽。當年,文化大革命,歷史遺留下那多的問題,鄧小平都一一解決。社會要進步,讓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走出來,解決溫飽,過上好日子。而許多人思想僵化,因為他們沒有從舊的觀念中走出來。這一切靠的是什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八個字的分量該有多重!

  晚上八點,是看這部電視劇的時間。每每看著電視劇,會讓人馬上心胸寬廣、博大起來。聽著鄧對國家大事的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思想,讓人由衷的佩服。想想建國後的舊中國一窮二白,滿目瘡痍,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多虧有了鄧小平的正確領導,這偉大的國家領導人!

  大包幹責任制,最早試點是在安微,好像是八零年。我老家是在八二年。要打破舊的體制,創建新的體制,阻力巨大,壓力巨大。談何容易。我家鄉大包幹我正好是十來歲,正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前家裡沒吃沒喝,那一年家裡突然有了很多的油,家裡的缸都盛滿了。不是過年,老媽就炸油條給我們吃,那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們姊妹四個,從春天棉花剛剛出芽開始就下地,把薄膜覆蓋的棉花都裡面摳出來;然後拔掉多餘的,只留一棵。棉花一出生就開始劈杈,把不長棉桃的枝椏去掉,俗稱修理棉花;然後在棉花生長過程中不停的修理,捉蟲。終於等到秋天棉桃成熟了就拾棉花。棉花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是被「呵護」的。哪一步做不好,棉花都不可能豐收。家裡涼蓆上曬滿了白花花的棉花朵,把它們送到棉花加工廠去,那就苦盡甘來,換來了一沓子一沓子的鈔票和一缸缸的棉籽油。記憶中就是自從那個時候,農民們家家有了多餘的糧食,多餘的錢財。想想這一切怎麼不讓我們感謝鄧小平呢?真的是「國家的政策好啊!」

  如今的孩子也許學過歷史,可是他們沒有對建國初那段歷史的切身體驗,所以通過課本了解也只是皮毛,感受不深刻。我有幸經歷了一點點,今天再次看到這部片子,讓我還是有一些感慨,畢竟,比起那些比我大一些年齡的人,他們的經歷還要深刻。

  人,一個有著血肉之軀的人,從外表看,都是一個頭、四肢和軀體。不同在哪裡?唯大腦而已!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那些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更是我們應該銘記的。記住他——鄧小平!

  篇2:《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8日晚,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一開播,我們所看的這位偉人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父親形象,他在家裡用熱水毛巾給癱瘓在床的兒子擦背、趴到床下撿螺絲刀、叮囑已學會修理收音機的鄧樸方將來要靠自己本事吃飯……這些生活細節刻畫了鄧小平在家鮮為人知的父愛一面。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不測,尤其是聽到江青叫囂著要逮捕槍斃鄧小平,鄧家已在做最壞打算,鄧小平甚至說準備「掉腦殼」,並告誡家人要做生離死別的最壞打算,黨內可能要出大事。卓琳拿出了家中僅有的幾張老照片,依依不捨地分給幾個兒女留念,全家人眼中都兜轉著淚花,艱難時刻的這一幕顯得質樸感人……這些生活細節所傳遞的真實歷史氛圍與粉碎「四人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劇中相得益彰。

  螢屏上,出現了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等如何在危難之際一舉粉碎「四人幫」,出現了在北京西郊玉泉山開7小時政治局會議時人人一臉嚴肅的歷史畫面。雖然在懷仁堂抓捕「四人幫」的歷史一幕沒有正面表現,但劇中通過耿飈帶部隊接管電臺並宣布宣傳紀律,通過李先念把手錶留給家人說:「萬一我回不來可做個紀念!」通過鄧小平家說話要打開自來水來掩護話音……這些真實細節把當年這一關係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考驗表現得淋漓盡致。螢屏還用滂沱大雨來強化緊張氣氛的雨夜,使之更具懸念。儘管歷史上的10月6日那一夜,夜色很美,天遂人願,一輪滿月穿透烏雲。

  這是一段非常特殊環境下的重大歷史,許多政壇重要人物都是首次在影視劇中出現,如當年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吳德、紀登奎、陳錫聯、陳永貴等都出席玉泉山會議,只有四把椅子是空著的,象徵王、張、江、姚已被抓。鄧家慶賀這一事件時還用吃「三公一母」螃蟹來象徵「四人幫」,這在當年十分流行,重現這些歷史場面令人倍感真切。

  篇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起老漢對發生在青年時代一些事情的回憶。老漢雖一介蜇居農村的山民,但和中國大多數平頭老百姓一樣,雖然都在一個偉大思想的統領下活的懵懵懂懂,從不敢獨立思考,但是由於生存的經驗,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識在頭腦中還沒有完全喪失,人嘛,畢竟是高級動物,中國人也不例外。由於四人邦那時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讓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們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中國的老百姓從一開始堅決打倒劉,鄧,陶,誓死保衛毛主席的衝動中漸漸冷靜下來,第二次批鄧遭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普遍內心反感和消極牴觸。一舉粉碎四人邦雖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劃於密室之中的傑作,但是,當時它確實順應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願。鄧小平的復出雖然是高層的決定,但是在民間是很有呼聲的,,中國老百姓判斷是非的公式是純樸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壞了,受其迫害的鄧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說鄧小平復出在當時既是高層的意願也是老百姓的心聲。這種廣泛的人心思變的民意基礎決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後不但沒有出現一點社會動蕩,而且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普遍出現了老百姓自發的那種人心大快,普天同慶的局面。,

  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層沒有及時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連那些管理我們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和繼續批鄧,反擊右側翻案風的決定,接著又宣布了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關於修建毛主席記念堂和出版毛選第五集的決定。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宣布,以英明領袖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遺願一舉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當時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遺願,反正都覺的毛主席晏駕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國家就有望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揚眉吐氣,人心大快,。現在我們講中國夢,回想起來當年象老漢這樣的小老百姓的夢境裡曾出現過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來,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層為防止四人邦餘黨搗亂,社會發生動蕩的所採取的一系列謹慎舉措,事後看來似乎有點多慮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餘黨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渣,樹倒猢猻散,根本不堪一擊,同時也有點低估了人民的覺悟,民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之見,畢竟干係太大了,當年那事要讓老漢去幹,我肯定比他們更小心謹慎,也許就不敢去幹。

  劇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情節,在玉泉山葉劍英居處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那個頭箍白毛巾,手持大菸袋的農民宰相一定會很吸引觀眾的眼球,讓人讚嘆,其實這和真實的歷史不大相符,大家都應該知道這是來自山西大寨的陳永貴同志,此公在九大當選中央委員,出席九大的時候還箍著白毛巾,但是並沒有把旱菸袋帶到九大會場,那玩藝還是他先前當維持會長和後來當大隊支書時候享用的,中共十大以後永貴同志入閣拜相後雖然沒有象其他國家領導人那樣穿上畢挺的中山服,但再也沒有箍過白毛巾,更沒有再抽過大菸袋,翻開當年的一些影象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山西不但盛產煤炭,也盛產勞模,當年身兼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職務的陳永貴和大寨的其他幹部都聲稱自己每年要參加農業生產勞動350天以上,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話,當時硬是沒有人敢說破,其實別說貴為副總理的陳永貴,就是其他一些勞模每天也忙於開會,接見,作報告,其實他們早就不參加體力勞動了。山西盛產勞模,山西人最了解勞模的底細,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氣的不倒翁,誰在臺上他們都會衷心的擁戴,誰倒臺了他們都會憤怒的聲討。拍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要對歷史負責,有時候一個i不起眼的疏忽,也能誤導觀眾。

  劇中出現的逃港路上悲壯場景很動人,高高的鐵絲網隔著兩重天,老漢對此不敢有更多的議論,只是看了以後,讓人覺的當年我們這些內地的山裡娃真是井底之蛙,太無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國邊陲還有一條值的冒險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憑四人邦那幾個鳥人竟然把大陸中國人的生存環境搞的那樣悲苦不堪,把國家搞的那樣災難深重,就憑那幾個鳥人的資歷,能耐,怎就那麼大的破壞力呢?。總之,能熬過那個災難深重的時代活到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都是幸運的。鄧小平沒有辜負中國人民對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導的改革開放政策幾乎在一夜之間讓大陸中國人告別了飢餓,老漢認為這是鄧公最大的功績。今天的中國人早以忘記了飢餓的滋味,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中國人不能太健忘了,經歷過飢餓折磨的人有責任告訴沒有經歷過飢餓的人,八0後,九0後,00後,讓他們知道飢餓難受,人禍可惡。

  最後想說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兄弟的治國方略又讓老漢看到光明,充滿了希望,讓我們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為自由平等,民主富強的中國夢一起努力。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