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斯基為什麼討厭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讀懂了伏倫斯基伯爵)
2023-08-06 01:43:11
插圖: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仲念念的書單/
本篇薦書:(俄)列夫·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在世界十大名著裡,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一共佔了兩部,分別是《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兩者側重點不同,但其魅力、影響力和傳播力等都是空前的,直到現在,依然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其中《安娜·卡列尼娜》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只是電影就有很多個版本,每一次改編都會引發強烈的關注,可見這部文學作品,有多麼廣泛的受眾。
這部小說創作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古老的封建帝制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如列夫·託爾斯泰在小說中寫道: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這句話旨在說明,原有的封建貴族舊秩序被顛覆了,新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萌芽。
在這一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等,也發生了空前的變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婚姻和家庭。
開篇的一句話直接奠定了整部小說的基調:「幸福的家庭大抵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小說主要有兩條主線,圍繞兩段不同的故事展開,第一段圍繞女主人公安娜、其丈夫卡列寧和其情人伏倫斯基伯爵,他們代表的是迂腐、虛偽又自私的貴族階級。
而另一條主線則圍繞另一個女人公基蒂和列文,他們代表是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列文也是農業改革的先行者。他被認作作者列夫·託爾斯泰的化身,因為列文的掙扎與矛盾,也是現實生活中,列夫託爾·斯泰的矛盾。
女主人公安娜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感染,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她和丈夫卡列寧多年的封建婚姻,並非帶給她任何幸福,所以在遇到伏倫斯基伯爵以後,她淪陷了。
她覺得自己遇到了愛情,她從未如此充滿活力,也從未如此堅定。對於她來說,以往那麼多年似乎從未為自己而活,這一刻,她被點燃了,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讀了原著就會發現,安娜雖然背叛了婚姻,但你很難去恨她,因為她本身就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她的丈夫卡列寧是一臺毫無感情的做官機器,他從來不愛她,而且認為婚姻裡有沒有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體面。
他已經將虛偽上升到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層次,安娜在這段婚姻裡,不僅感受不到幸福,而且時常懷疑人生,時常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兩人相差整整二十歲,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同語言,每天都按部就班地生活著,幾點起床,幾點出門,幾點見客,幾點辦公以及幾點回家等,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跟卡列寧在一起,安娜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臺機器,她從來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似乎她生來就是要這樣活成機器的。
終於,安娜開始了反抗,遇到伏倫斯基伯爵以後,她公然跟他在一起,那時候的上流社會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虛偽,他們都偷偷約會情人,且保持長期的關係,但他們誰都不說透,而且以此為傲。
一個人擁有的情人越多,也就越能說明其社會地位,他們利用自己繼承來的財富和地位,公然踐踏道德,公然挑戰人性。表面看著多麼繁華,背後就有多麼腐爛。
安娜公然跟伏倫斯基伯爵在一起,無異於揭開了上流社會的遮羞布。
她反抗的不只是自己可悲的命運,更是一整個封建且腐朽的舊時代,只是她一個人的力量終究太薄弱了,即便她不顧一切地棄了家庭,奔向了愛情,也並非得到圓滿的結局。
因為在當時那樣一個處於變革時期的社會大背景下,她註定要成為犧牲品,她犧牲了,人們的意識才會逐漸覺醒,可以說她的死亡是註定的。
安娜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車上,邂逅了風華正茂且風度翩翩的伏倫斯基伯爵,儘管當時的她,已經是一位八歲孩子的媽媽,其魅力依舊是無法阻擋的。
短短幾天的時間,伏倫斯基伯爵的心便被安娜勾走了,他跟隨她回去了彼得堡,整日在她的樓下等著她。
起初安娜是猶豫的,她知道自己已經結婚了,而且有一個八歲的孩子,這段愛情是不被允許的,也註定不可能有結果。
但是最後,她輸給了自己的心,她覺得今生應該為自己活一次,於是公然跟伏倫斯基伯爵在一起,並公然向丈夫卡列寧發出了挑釁,提出離婚。
發覺妻子背叛自己,卡列寧是什麼反應?他沒有生氣,也沒有憤怒,似乎這是意料之中的,所以他首先考慮的問題是:該如何維繫自己的面子。
正是這樣的態度徹底激怒了安娜,她終於確定,卡列寧對於自己是沒有愛的。
於是在往後的日子裡,她更加肆無忌憚地跟伏倫斯基伯爵在一起,並很快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們像新婚夫妻一樣去度假,似乎世界上只剩下彼此,再也沒有其他人。
那段時間,應該是安娜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時間,因為她感受到了短暫的自由,她在為自己而活,她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只是安娜,終究錯付了,她拋下一切跟伏倫斯基伯爵在一起,也意味著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她愛得越是專注,伏倫斯基伯爵覺得越是窒息,越是想要逃離。
他不過只有二十多歲,正是理應瘋狂的年紀,他整日沉溺於上流社會的浮華裡,身邊圍繞著無數向自己獻殷勤的女生,他覺得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實在不想回到家裡,看到安娜那副怨婦一樣的臉。
對於安娜他或許還是有愛的,但就算有,這份愛也在日復一日的爭吵中被消磨殆盡了,他起初迷戀安娜,是因為安娜高不可攀,冷豔不可方物;可是後來,他得到了安娜,突然發現也不過如此。
正是這種態度,暴露了人性裡最虛偽的一面,所以我覺得只要讀懂了伏倫斯基伯爵的虛偽,也就讀懂了人性的複雜。
在原著裡,列夫·託爾斯泰用這樣一段話來描述伏倫斯基伯爵的自私和虛偽,他寫道:
「伏倫斯基伯爵有一套自己的原則,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這套規則明確規定:欠職業賭棍的債必須還清,但欠裁縫的工錢可以不還;對男人不能撒謊,但是對女人可以,不能欺騙女人,但是能欺騙女人的丈夫;不能饒恕別人的侮辱,但是可以去盡情地侮辱別人,等等。
這套規則或許不合理,不正確,但它們卻是不容懷疑的,伏倫斯基伯爵遵守這套規則,感到心安理得,在人前昂首闊步。」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來,伏倫斯基伯爵為人多麼雙標,多麼虛偽,他對於安娜的愛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深,與其說他愛安娜,倒不如他更愛自己。
畢竟安娜的丈夫卡列寧身居高位,而安娜本人又是上流社會數一數二的重點人物,跟這樣一個有地位的貴婦在一起,對於自己來說,無異於抬高了身價。
安娜最後臥軌自殺了,因為她意識到婚姻不再是婚姻,家庭不再是家庭,愛情也不再是愛情,她的悲劇揭露了上流社會的虛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伏倫斯基伯爵的不負責。
他的自私在於,他凡事只為自己考慮,卻從來負擔不起安娜的人生,他的善變,他的逃避,他的算計,全都是一棵棵壓垮安娜的稻草。這也足以警醒我們,輕信愛情的代價到底有多大。
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我們能悟透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在往後的人生歷程裡,大抵也能通透很多。
推薦以下正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分為上下冊,如此經典的世界名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沒有理由錯過。
END.
每日推薦好書/
如果不知道讀什麼,關注我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