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看《鑑史問廉》有感【集錦】

2023-07-25 05:43:13 2

  《鑑史問廉》觀後感【1】

  觀看黨風廉政教育紀錄片《鑑史問廉》第一集,我隨其他30多名黨員幹部一起進行了觀看學習,隨後又按照安排自行下載學習了其餘的7集內容。《鑑史問廉》明興衰,舉案說法知榮辱。這部紀錄片主要圍繞反腐倡廉法規制度,明晰法紀紅線,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知法守法;並結合現實典型案例,開展案例警示教育,以案說紀、以案說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動人心懷,發人深思。綜觀之下,本人認為該系列影片為我們黨員幹部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鐘,通過反思可以達到提高黨員反腐倡廉認識,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的效果。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不乏政治昌明、經濟發達、文化先進的一段段鼎盛時期,一家家強勢王朝,但或長或短之後,又被亂世襲擾,被新的王朝取代。其中朝代興衰,人事更替,原因雖然林林總總,但是腐敗問題卻總是時隱時現,有時就充當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一集《興衰之思》中,就講了一個發生在古代洛陽的石崇貪腐的故事。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金谷園,我年輕求學時曾經在這裡的金谷園變電站實習過一段時間,只知道金谷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貴族園林。但今天看了影片才知道,這裡是西晉王朝的宰相石崇曾經的花園,「石崇鬥富」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石崇當荊州刺史時,明火執杖搶劫富商路人,財富迅速堆積,與朝中官宦比富鬥財,屢屢得勝,每每得意洋洋。但是好景不長,石崇就因這些來路不明的財物被送上了死路。也正是由於像石崇這樣的西晉王朝執政掌權者,不思治國,貪汙腐化,才導致了西晉王朝僅執政51年就為少數民族所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第三集《清濁之辨》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漢初年因節儉而興盛的故事。劉邦開國後,帶領文臣武將節儉治國,漢文帝繼續崇尚節儉,本來想要建造一個承露臺,一算帳,需要花費巨資,就放棄了。皇帝節儉,上行下效,百官也節儉,慢慢的百姓安居樂業,逐步形成一個疆域巨大、國力強盛的時代,與其後的唐朝一起,留下了漢唐盛世的佳話。讓我們如今的無數華人,能夠自豪地稱自己為漢人、唐人。

  在《律令之矩》一集中,我看到了廉潔律令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古代開明王朝嚴格執行律令的剛性。在唐代,有一個宰相李義府,辦過一次規模宏大的葬禮,通過辦家中喪事,大肆斂財,鋪張浪費,大講排場。平時,他還賣官鬻爵,放縱家人招搖撞騙,聚斂錢財,為非作歹。朝庭知道後,決定給予懲誡,按照當時律令,從嚴判處了流放邊遠地區的刑罰,一改「刑不上大夫」的老傳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嚴格執行,也才有了唐代的輝煌。

  看了《制度之重》,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制度設計非常完備。就比如說我們大家現在熟悉的巡視制度、監察制度、迴避制度,還有推選賢能的考試制度,古已有之。不僅完備而且執行還很嚴厲,春秋時候的律令,如果有人貪受了一萬六千錢,就要判死刑,比現在來說重多了。

  最後一集《千秋之評》,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一個人身後聲名的正確態度。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裡,人們是非常看中身後評價的,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而若要想保有一個清正廉潔之名,必須要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多加注意,堅守底線,抑制誘惑,遵守規矩,持之以恆。

  一個人,一段往事,一個朝代,一段歷史。廉潔與貪腐往往帶來的是判若雲泥的命運和評價。針對歷史上一個個執政者因官吏貪腐而亡國的教訓,的確發人深思,令人警醒。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裡所感嘆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通過觀看學習這個教育片,本人作為項目支部書記不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目前黨員幹部處在一個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的時期,經濟發展是中心,手中有權、管錢管物的幹部和黨員,更容易產生麻痺思想,放鬆自己對金錢觀、權利觀的改造,因此也更需要基層黨務工作者,帶領大家加強反腐倡廉學習,使大家在認識上受到深刻的警示教育,引導大家用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用實際行動做好廉潔自律工作,為公司轉型升級做好先鋒和模範,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鑑史問廉》觀後感【2】

  如果觀看電影《永遠的焦裕祿》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現代「廉吏」的榜樣,那麼,《鑑史問廉》深入到歷史的肌理,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中華文明史。它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鑑史問廉》的製作和播出正當其時,它將為建設風清氣正的官場新生態吹響嘹亮號角。

  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和「廉政文化」相對應的就是「腐敗文化」。腐敗文化嚴重損害著黨風、政風和民風,在這種情況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員的防腐拒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在觀看完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桿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

觀看《鑑史問廉》之「千秋之評」有感

觀看鑑史問廉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觀看《鑑史問廉》第七集「制度之重」有感

觀《鑑史問廉4道德之擇》有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石崇和王愷的鬥富,表面看不過是富豪間一擲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後折射的卻是西晉王朝制度上的敗筆,用人上的「只講門第、無論才能」導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頓江湖;經濟上的「佔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錢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階晉升之爭,而這種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官員整體性腐敗和社會的潰敗,因而在王國之後還被後世史學家賦予「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黑暗王朝」的「美譽」!

  大唐的興衰更是一面鏡子:在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時代的輝煌之後,自從誤用了一個不學無術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為宰相後,曾經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墜入了李林甫為他精心設計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為的溫柔鄉,進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並就此終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話。

  有了前朝的教訓,大宋初年呈現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治國新景象。科舉制度的興起真正做到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聖相」李沆,才有了對官員「婚喪、宴飲、車馬、服飾」的嚴格規定,才有了對官員「貪汙受賄者處以極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術的發明在內的科技大爆發,才有了《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宋京華夢!

  可惜這樣的繁華卻不敵一塊塊石頭!瘦金體的始祖——宋徽宗趙喆,熱衷於藝術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運來各色奇石異花,修建了「艮嶽」的同時,提拔了一介平民卻獻石有功的朱勔為節度使,動搖了嚴密、公正的科舉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綱之役二十年,怨聲載道;陷入了內有方臘的起義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終蒙受了靖康之恥,北宋就此終結。而那些跋山涉水而來的艮嶽之石,最終卻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園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時間網上頻頻閃現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壞了不僅僅是紅十字會的名聲,還引發了全國的血荒,成就了網絡熱詞「乾爹」;表哥楊達才不經意的名表炫富揭開了一個貪腐大案;湖北通山縣80後女縣長胡娟更是坐在鋪滿百元大鈔的沙發上……中國的老百姓從來就是「不患窮,就患不公」,一個個官員或是官員的「乾女兒」厚顏無恥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們「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再說說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這追求必須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著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權利,滿足一己私利、貪圖奢靡的享受,就不僅僅是「追求」那麼簡單了。原江西省長胡長清就有追求,一向以「書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鋪曾經掛滿了他手書的匾額,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賄受賄數額巨大被判處死刑後,南昌的垃圾堆裡處處可見他的「墨寶」!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鑑史問廉》觀後感【3】

  由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觸頗深。

  當政為官者,若要想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還能夠公正的處理各種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腐不貪,做到善始善終,這樣的清官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因為對官員清廉與貪腐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而是取決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桿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像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世代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偉大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間或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同樣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判。

  或許,因為受世俗的沾染,出現過不好的社會風氣,總有人把人民群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於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清官之念》將通過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後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後的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清官,是歷朝歷代老百姓心目中的依靠和青天。

  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清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腐,像焦裕祿那樣心繫群眾、艱苦樸素、一心為民。這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40年風雨變遷,中華大地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感動了整整兩代人!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挨餓受窮。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裡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腐始終堅持高壓態勢,清風肅紀,老虎蒼蠅一起打。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義既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從危難中重新崛起、走向偉大復興的推動力量。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