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7-25 05:47:14 1
《鑑史問廉》深入到歷史的肌理,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中華文明史。它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
《鑑史問廉》觀後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觀看了《清濁之辨》,感觸頗深。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告訴人們什麼是清,什麼是濁,在清與濁、正與邪之間到底該作出什麼樣的抉擇?
清和濁常常形容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
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做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內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們既是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者和執行者,又是直接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群眾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會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每天我們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需要我們為群眾辦事公正、公平,以銅為鏡,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當有德之官——觀《鑑史問廉之道德之擇》有感
當人們還未從上海外灘踩踏的悲痛事件中走出時,又一則報導無疑是再次刺痛了民眾的心。據報導上海外灘踩踏發生時黃浦區的部分領導正在附近吃大餐。所謂大餐,是一家高端的日本菜餐廳,該餐廳的最低消費是,每人1888元。我們在咂舌的同時不禁思量,這又是誰買單呢?不必擔心,該餐廳屬於國資,領導當然有權籤單。
也許,在當今社會,我們見識了很多為官的領導們「造富」的能力。這不,福建前州市原常委駱國清受賄900餘萬元,一審被判15年。自從十八大以來,在習主席反腐倡廉的工作的帶領下,很多「老虎蒼蠅」難逃法網,紛紛的得到應有的懲罰。至此,在這些現象的背後,難免會思考一個問題,為官者,德,何在?
昨日,觀看了央視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全片圍繞一個以廉政為核心的為官之道。《三國志.魏志.李通傳》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從此,清,慎,勤便用於官箴,也是對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清,慎,勤,就是為政做事要清廉,謹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龍,這位有著卓越的政績和廉潔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來詮釋著「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從邊荒之地的知縣到兩江總督,他的政績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為當權者,他得民心的程度處處在彰顯著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總是拿著自己的俸祿廣施民眾,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飽,而後作為當時的兩江總督,用現在的話說自然是肥的流油的差事,就這麼個差事的當權者日常的生活卻是簡陋的無法想像,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於青菜。最後他死在任上,死後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立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親衛其撰寫碑。這是怎樣的德,才讓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無不對其離去痛至心扉。
說到這裡就想起了我們偉大的領袖周恩來總理。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而他一生高尚的品德和簡樸的生活也讓他的人格魅力影響全球。為此,有了十裡長街送總理的盪氣迴腸,有了聯合國降半旗的禮遇與尊重。
同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選擇了清正廉潔,有的選擇了富貴享受,有的選擇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的選擇了庸碌無為甚至魚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卻是遺臭萬年。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為官者擁有怎樣的德,是對自己的考驗,也是對我們中華名族百年大計步伐進度的考驗。
我們堅定信心,在我黨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為官者選擇了「清,慎,勤」。這也不無時無刻的啟發者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和道理。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漫漫的發展道路上,在更多廉政的「明珠」的指引下,我們的道路將會充滿光明。
堅守道德底線---看《鑑史問廉》有感
最近在看央視播送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鑑史問廉》,在看到《道德之擇》時感觸頗深。「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數千年滌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推動著歷史車輪的前進。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內容。歷史上的廉吏,節目中講到的楊震、羊續、張英、司馬光、韓愈、于成龍等,都能夠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慎微,節儉,做到了「清慎廉」,毫無疑問,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德澤萬世,千古流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黨員幹部,為國家之興旺,為政治之清明,為個人之立身,都要堅定地守住道德底線,崇德重禮,直道而行。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際,在高壓反腐成為新常態之始,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消除貪慾,根治「四風」問題,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加強自身修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是生發威信的根本所在。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為官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習總書記還在去年6月河南考察時講到,「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時時刻刻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嚴格要求自身,既要求以法律為底線,也要在道德領域裡作楷模。
常修為政之德,就沒有什麼可以弄髒你;堅守住道德底線,就沒有什麼可以誘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