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匯總

2023-07-24 17:20:13

  8集紀錄片《鑑史問廉》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該片深入中國歷史,試圖從總體上探尋廉政建設與社會及文明興衰的關係。全片共8集,分別為《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中華文明史。

  《鑑史問廉之興衰之思》觀後感

  近日,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坐下來觀看了一集《清濁之辨》,感觸頗深。

  在看完這集影片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桿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鑑史問廉》的主題應該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恆吧。

  《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觀後感

  歷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後人詬病,如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有人驚呼「他是天閹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無能,才會坐懷不亂。聯繫到昨天習近平告誡縣委書記要過美色關,看來,總書記的話顯得大有深意。當然,普羅大眾無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昨夜,《鑑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就向觀眾講述了歷史上的幾位「道德標兵」。有圖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個人的故事。歷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王密,在其恩師楊震途逕自己管轄地時,特地去拜訪,為報舉薦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積蓄十斤黃金,楊震不收。王密再三懇求,楊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沒人知道。楊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道德典範就是這麼「無情」,但理講得讓人不得不服。後人感其清正廉潔,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臺」,稱其宅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一條魚,一個人的故事。羊續曾任南陽太守,他的屬下,一位府丞給他送來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羊續拒收,推讓再三,府丞執意要太守收下,羊續無奈。當這位府丞走後,羊續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成為魚乾。後來,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懸掛的魚乾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掛著,已成了魚乾,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魚取走了。後人贊其廉潔自守,敬稱其為「懸魚太守」。連寫過「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也曾賦詩讚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

  一首詩,一個人的故事。歷史上,清正廉潔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幹的官吏很多,但能將此二者集於一身,可謂鳳毛麟角。于成龍就是其中難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後遺物只有一隻破箱,裡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雙,瓦缸中僅有粗米數斛,鹽豉幾罐。故深得百姓愛戴,「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當朝皇帝康熙亦御書「高行清粹」,諡「清端」,並曾寫詩褒獎他的清廉,稱讚他「清官第一」。

《鑑史問廉》作為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清」「勤」「慎」為主題,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該片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對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鑑史問廉之一·興衰之思》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二·清官之念》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三·清濁之辯》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五·文化之力》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六·律令之矩》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八·千秋之評》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後感

  一條江,一個人的故事。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了得,治國安邦之才更是了得。居廟堂之高,為君主分憂;貶地方為吏,為黎民造福。潮州人民為感念他的恩德,將當地江河命名為「韓江」,把當地的樹木稱為「韓木」。

  一條巷,一個人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戶曉,王岐山曾親自造訪。這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當朝宰相張英,一讓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也造就了父子兩代同為宰相的輝煌。

  一座城,一個人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司馬光賣馬的故事更是誠信的表率。作為著名史學家、政治家的他,其「文治武功」已寫進歷史,供後人瞻仰。司馬光因兒子司馬康穿了一件蔥綠袍,就感到兒子奢侈了,寫下了《訓儉示康》,教訓兒子要以「簡樸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司馬光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方的民眾為紀念他,遂以「光山」命名該縣城。

  故事講完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幾位「道德高人」都是「官家」。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已被歷史驗證。修好身,管好家,才能從政,這是硬道理,當成為為官者的「王道」。

  毛澤東曾經告誡黨內的同志時說過,一個人無論能力大小,只要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王岐山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政、管權治吏思想,有豐富的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講究德治禮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執政為民,廉潔自律」是官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在眾多利益誘惑面前,要學會拒絕,以清廉的作風影響黨風;改變政風,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淨化社會不良風氣,還一個風清氣正的世界。

  《鑑史問廉》觀後感

  清官,歷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麼的善良,那麼的易於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即使別人不認同,他們也會堅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佔,直到生命的終點。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投奔,王朝和馬漢在身邊。」相信二十多歲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都對這句歌詞異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鐵面無私,為民解憂,不畏權勢,大義滅親,讓千年後的我們仍然感懷這位古人,仍然對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佔,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清官夢,只是因為後來選擇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結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門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們打交道時多少都希望他們能很負責地幫自己的忙,而不耽誤自己的時間。過去風氣很不好,總有人把人民群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於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麼了,敢在媒體或者街頭舉報貪官汙吏了,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說,生活在今天,我們是幸運的。

  打擊貪腐,肅清風氣,讓清官不再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而是變成一種新常態吧!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

  由中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在央視記錄頻道(CCTV-9)晚8點播出了第一集《興衰之思》。觀看畢,不由想到習近平曾經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啊,歷史這本教科書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讀一讀。於是,《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速讀」歷史、鑑往古今的平臺。

  坐在電視機前,重溫那一段段湮滅的歷史,觀看那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發出「歷史塵煙滾滾來,朝代興衰廉與貪」的感慨。螢屏裡,我看到了秦國雖有萬裡長城,能抵禦外敵的入侵,卻抵擋不了「奢」的侵蝕,最終始皇千秋萬代的帝國夢因「奢」而止於二世;我看到歷史上最腐敗的政權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晉,毀滅在「鬥富」中,正應了當今人們所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我看到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崇尚「恭儉愛民」,開創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榮;我看到了繁華汴京(開封)因「艮嶽」的奢侈建築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恥,皇帝被擄,恥在亡國,實為貪腐,皇帝成了囚犯,當應了這句話「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看罷《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鑑。共產黨人最知歷史,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具有共產黨人革命風格的艱苦奮鬥精神。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吃草根、咽樹皮,走完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用「小米加步槍」,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奪取全國政權後,黨又率領全國人民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拼命精神,衝破封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了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都是共產黨人在執政條件下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當然,我們黨也清醒地看到,由於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脫離群眾。特別是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但是,我們黨的領導人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我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認識的腐敗是附著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影響了黨的健康和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於是,狠抓開展作風建設、反對「四風」,反腐倡廉、打虎拍蠅,清除黨內毒瘤,把那些貪腐的官員一個個拉下馬,從嚴治理黨風,贏得了民心,就是以史為鑑的最好體現。

觀看《鑑史問廉》第三集《清濁之辨》觀後感

鑑史問廉之《清濁之辨》觀後感(優秀篇)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興衰之思》

《鑑史問廉》第一集興衰之思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興衰之思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國人,尤其是黨員幹部,都應該好好去看看這部紀錄片!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

  「廉則興,貪則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一個治國之道!

  《鑑史問廉》的第一集——興衰之思所講述的西晉王朝、唐、北宋的興衰史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石崇和王愷的鬥富,表面看不過是富豪間一擲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後折射的卻是西晉王朝制度上的敗筆,用人上的「只講門第、無論才能」導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頓江湖;經濟上的「佔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錢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階晉升之爭,而這種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官員整體性腐敗和社會的潰敗,因而在王國之後還被後世史學家賦予「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黑暗王朝」的「美譽」!

  大唐的興衰更是一面鏡子:在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時代的輝煌之後,自從誤用了一個不學無術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為宰相後,曾經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墜入了李林甫為他精心設計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為的溫柔鄉,進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並就此終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話。

  有了前朝的教訓,大宋初年呈現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治國新景象。科舉制度的興起真正做到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聖相」李沆,才有了對官員「婚喪、宴飲、車馬、服飾」的嚴格規定,才有了對官員「貪汙受賄者處以極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術的發明在內的科技大爆發,才有了《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宋京華夢!

  可惜這樣的繁華卻不敵一塊塊石頭!瘦金體的始祖——宋徽宗趙喆,熱衷於藝術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運來各色奇石異花,修建了「艮嶽」的同時,提拔了一介平民卻獻石有功的朱勔為節度使,動搖了嚴密、公正的科舉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綱之役二十年,怨聲載道;陷入了內有方臘的起義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終蒙受了靖康之恥,北宋就此終結。而那些跋山涉水而來的艮嶽之石,最終卻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園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時間網上頻頻閃現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壞了不僅僅是紅十字會的名聲,還引發了全國的血荒,成就了網絡熱詞「乾爹」;表哥楊達才不經意的名表炫富揭開了一個貪腐大案;湖北通山縣80後女縣長胡娟更是坐在鋪滿百元大鈔的沙發上……中國的老百姓從來就是「不患窮,就患不公」,一個個官員或是官員的「乾女兒」厚顏無恥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們「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再說說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這追求必須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著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權利,滿足一己私利、貪圖奢靡的享受,就不僅僅是「追求」那麼簡單了。原江西省長胡長清就有追求,一向以「書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鋪曾經掛滿了他手書的匾額,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賄受賄數額巨大被判處死刑後,南昌的垃圾堆裡處處可見他的「墨寶」!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攝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經懸掛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國門地鐵,在北京開過個人攝影作品展,甚至獲得過全國攝影界最高獎——藝術創作金像獎,然而在他「犯事兒」後,經專業攝影師曝出內幕稱,秦玉海的攝影技術近衛入門級,其作品全部都是經過必要的修圖軟體處理,甚至有專業攝影師為他調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領導按下快門」——就是這樣一個入門級的攝影大師,手持著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走過了《焦作山水》、領略了《雲臺山風光》,在《十月鳳凰山》留下了《五大連池印象》,並最終結成了個人攝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為秦玉海攝影作品集名稱),他的攝影足跡也是他從勤政到犯罪的歷程!這,也叫一種「追求」!

  以銅為鏡,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鑑史問廉》觀後感:清官之念

《鑑史問廉》之「道德之擇」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鑑史問廉》有感

觀看廉政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