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讀後感100字
2023-07-25 04:02:13
篇一:《囫圇吞棗》讀後感
古時侯,有個人向一位老醫生請教吃哪個水果有益。老醫生說什麼東西都不能多吃,這個人說:「那我棗整個吞下去好了。」老醫生笑了說:「囫圇吞棗,你什麼滋味都沒有嘗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上一定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不要囫圇吞棗,更不要粗心大意。
篇二:囫圇吞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囫圇吞棗》裡面講了:有個醫生說:「吃梨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對脾有傷害。『』醫生又拿出棗說:」棗對脾有好處,不過吃多了也會對牙有傷害。「『有一個人聽見上去說吃梨時可以嚼一嚼就吐了吃棗可以直接吞下去。」』另一個人笑著說:「你這不是囫圇吞棗嗎?」『圍觀的人都笑了。我覺得學習的時候,首先要把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
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不加思考不求理解就是死記硬背,是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的。
篇三:囫圇吞棗讀後感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醫生對人們說棗對牙齒有害,對胃有好處。梨也相反,對對牙齒有好處,對胃有害。旁邊有一個呆子說:「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時只吞不嚼」。旁邊的人笑著說:「吃梨時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麼有益牙齒呢?吃棗時一個個吞下去不嚼,腸胃不能消化吸收,怎能對胃有好處呢?呆子一聽,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我知道了,做事都要考慮,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篇四:囫圇吞棗讀後感
從前,有一個人,他手中有棗和梨,他走著吃著棗,前方來了一位醫生,醫生說:」棗對牙齒不好,對脾好。「那個人拿了一個梨吃,醫生又說:」梨雖然對牙齒好,但是對脾不好。「那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吃梨光嚼不咽下去,把棗不嚼直接吞下去。他認為這樣就不傷牙齒也不傷到脾了。
這個故事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篇五:囫圇吞棗讀後感 雷雨書
今天我讀了《囫圇吞棗》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對食物保健很有研究。他對別人說,吃梨對牙齒有益,但對脾胃不好;吃棗可以補脾胃,但對牙齒不好。有個人聽了後想到了個既不用傷牙齒又不傷脾胃的好辦法:吃梨時將梨嚼爛後吐掉;吃棗時不嚼爛也不吐核,直接吞掉。他的這個辦法大家都嘲笑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學習上要多動腦筋,不能不做分析和理解。
篇六:《囫圇吞棗》讀後感 高梓宸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中華成語故事》,其中有一個成語故事叫做」囫圇吞棗「。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問一個老醫生,究竟吃什麼水果對身體最有益。老醫生對他說:」水果的作用各不相同,比如吃梨,對牙齒好,但對脾不好,吃棗對脾好,但對牙齒不好。「
這人說:」我有辦法了,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吞;吃棗的時候,只吞不嚼。「我覺得學習,如果不認真,就像囫圇吞棗一樣,一點好處都得不到,不能真的學會。
篇七:囫圇吞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囫圇吞棗》這一篇成語故事主要內容是:
古時候,有個人,自作聰明,常常搞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一次,他向一位老醫生請教,吃什麼水果對身體最有益。老醫生說:吃什麼水果都有好處,比如:」吃梨對牙齒有好處,吃棗對牙齒不好。「那個人說:」吃梨攪一攪在吐了,吃棗的時候囫圇的咽下去。「老醫生聽了哈哈大笑說:」吃梨人們可以攪一攪再吐了,而吃棗的時候人們是不能把棗囫圇的咽下去的。「
從這個成語故事裡我明白了:無論幹什麼事,都不能囫圇吞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