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佔卜36卦書(文殊菩薩佔卜)
2023-07-25 05:57:10 3
請問易經是文殊菩薩所傳嗎?
你真是文殊菩薩所傳的。
文殊菩薩及其經書
文殊智慧咒功德簡介 文殊菩薩智慧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長念此咒能使您於空靈中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載,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更為恭敬。 持咒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 (原文引用乾隆大藏經第一六三冊三九一頁) 阿羅跛者娜 (拼音:a luo bo zhe na)(梵文 A RA PA CA NA),跟「阿喇巴札那」為同咒異譯。 《金剛頂經》五字真言勝相云:「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普賢隨逐加被,護法善神在其人前。又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若人一心獨處閒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定成正覺。」 文殊護身咒 唵 齒林出處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大唐北印度迦溼彌羅國三藏寶思惟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淨居天寶莊嚴道場中。與大菩薩及淨居諸天眾俱。爾時世尊大慈大悲。於此會中普告一切諸天眾言。汝等善聽文殊師利童子行輪咒法。為欲守護諸眾生故。一切如來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我今當為汝等開示顯說。若有誦者。我記此人則為已持一切諸咒悉皆圓滿。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無過者。汝等應知此陀羅尼。於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 女人能受持者。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常來擁護。或於覺時或於夢中。為現身相及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歡喜。諸善男子此之咒王尚能攝得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況餘菩薩及世出世賢聖等眾。複次善男子。此咒能消一切災障一切惡夢。一切怨敵一切五逆四重十惡罪業。一切惡邪不祥咒法。亦能成辦一切善事具大精進。當知是咒於世出世種種咒中為最殊勝。是諸佛心能令一切所願皆悉滿足。若以五色綖。結咒索系其項上。擁護其身亦令諸願。皆得圓滿無超過者。 即說咒曰 唵齒[口*臨](二合[口*臨]字離禁反) 文殊菩薩諸佛子等此咒能滅一切惡邪魍魎。諸鬼是一切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誦此咒者。能令眾生起大慈心。能令眾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礙皆得消滅。所有諸願皆得滿足。未作法時。即能成辦如意之事。若發無上大菩提心。誦之一遍力能守護自身。若誦兩遍力能守護同伴。若誦三遍力能守護一宅中人。若誦四遍力能守護一城中人。若誦五遍力能守護一國中人。若誦六遍力能守護一天下人。若誦七遍力能守護四天下人。若以清旦誦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見者歡喜。咒香燻衣亦令見者歡喜。若患齒痛。咒揩齒木嚼之。揩齒所痛即差。若有女人產難之時。取阿吒盧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咒之七遍。以無蟲水和摩之。塗於產女臍中兒即易生。或諸男子為箭所中。鏃入筋骨拔之不出。以十年酥三兩咒一百八遍。安瘡中及食之。箭鏃即出。若婦人五年乃至二十之不出不生男女者。或自有病。或男子有病。鬼魅所著種種病等。或為毒藥所中。當以十年已上酥五兩。孔雀羽一兩內於酥中咒之二十一遍。煎之搗為末。以石蜜一兩大呵梨勒三顆。去核取皮相和。咒之一百八遍。常以清旦空腹盡服之。於七日中即有男女。若患頭痛以烏翅羽咒之七遍。拂痛人頭患即除愈。若患瘧病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或常患者。以純乳煮粥。著好酥一兩咒之一百八遍。與病人服之即得除愈。諸善男子以要言之。若欲合和一切湯藥及欲服者。先須至心誦之二十一遍速得如願。複次善男子若有一切眾生。為飛頭鬼所執。以手自摩其面。誦咒一百八遍作可畏相貌。便以左手作本生印。以大母指屈在掌中。用後四指押大母指上。急把拳。即自努目陰誦此咒。而看病者所患即除。若人患一切鬼病。以咒咒右手一百八遍。燒安息香燻之。左手作本生印。右手磨病人頭患即除愈。若有怨敵及諸惡夢。種種怖畏身心不安。以七色綖結咒索作蓮花形。或作輪形或作金剛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燒安息香燻之。於七日中系自身項上。一切厄難悉皆消散。或以牛黃研之為墨。於淨紙上或帛練上。畫作所怖者形。於其四邊作齒[口*臨]字圍之。或作蓮花或作輪字。或作卍字上或帛練上。畫作所怖者形。於其四邊作齒[口*臨]字圍之。或作蓮花或作輪字。或作卍字螺魚金剛鉤寶瓶等圍之。咒之七遍所怖即除。諸善男子若欲經過師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當須淨其身心。不得近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蕓薹胡荽。於諸眾生起大悲想。至心誦咒咒之四十九遍。而諸怨惡自然退散。縱令遇之無不歡喜。諸善男子此咒縱令一切眾生。或於一劫或無量劫。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專心念誦假令七寶象馬滿閻浮提。猶是世間滅壞之法。此陀羅尼咒。能令眾生現世當來常獲安隱。與諸如來大菩薩眾常為眷屬。若為自身若為他身。所願皆得。是故殷懃生難遇想。勿得輕慢起疑惑心 文殊菩薩八字最勝威德心咒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復有一切佛心大無畏八字真言。名最上增益大吉祥。斷三界生死。消除一切惡趣。能滅一切災害。作一切事皆得安樂。寂靜如現在見佛。此妙吉祥菩薩。宣布最上秘密真言相。為一切眾生。若有憶念一切所願皆得圓滿。若有持誦之者。所有五逆重罪皆得清淨。即說真言曰。 唵阿尾囉吽佉左洛。 聖者有此八字大無畏最上秘密心真言。與佛住世而無有異。能作一切吉祥之事。此大功德我今為汝略而宣說。若欲廣陳。經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劫。校量功德說不能盡。若說此印法。名為大精進能圓滿一切願。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爾時如來即為大眾而說咒曰。 南麼阿缽哩弭多(一)壞囊微寧溼嚩囉(引)[口*誓]捺囉野怛他(去聲)[薛/女]多(去聲)野南謨(上聲)曼殊室哩曳矩忙囉部多(去聲)野怛[(仁-二+爾)/也](去聲)他(去聲)唵痾(去聲)末囉吽卻浙囉。 爾時世尊告金剛菩薩言。是八字最勝威德心陀羅尼。我今重複告汝一切大眾心勿有疑。若見聞之者如佛在世。亦見文殊師利童子無有異也。能見諸佛神力不可思議。亦能作大神通變化自在。 文殊八字真言參考讀音:唵 阿 味 羅 吽 卡 佳 拉 文殊五字咒(海濤法師 輯) 唵 阿羅跛者曩 地 oM a ra pa ca na dhIH 1。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 文殊菩薩心咒-咒輪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3。若能一心獨處閒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5。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文殊九宮八卦圖
宗教融合是中國一大特色。歷史課都有提到佛道儒三教合一。別國的兩教都容不下。儒教即是儒家,代表的是種思想,實際而不存在。佛教和道教則是實在存在的教派。說到九宮八卦圖,很多派都有,佛道他們間有很多相同處,只是融合了他們部分共同點罷了。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
在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一卷(密教部四)之中,有一部經典,經名叫做「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此部經典就 是專門介紹西洋佔相術中的十二宮星座神只,以及道教現今所使用的農民 歷之天文星球運行之法則以及曆法等;同時也教導佛教中修持密宗的弟子,要如何的以天相與曆法來了解人的吉兇禍福,以及天地萬物的變化氣數 、節氣、供養十二宮星座諸神的供法等。此文殊菩薩所說的經典,根據徐 老師的考證,可以稱之為西洋佔相術的鼻祖,甚至於西洋的星相學大多是源自於佛教密宗的。
此部文殊菩薩所說的佛經,是由唐朝開元年間的三位密教大成就者之一的~不空法師,奉皇上之命而翻譯的,經文一開始是這樣寫的∶
「天地初建,寒暑之精化為日月,烏兔抗衡生成萬物,分宿設宮管標群品。日理陽位,從星宿順行,取張冀軫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等一十三 宿,迄至於虛宿之半,恰當子地之中,分為六宮也。但日月天子,俱以五 星為臣佐,而日光炎猛,物類相感,以陽獸師子為宮神也;月光清涼,物類相感,以陰蟲巨蟹為宮神也。
又日性剛義,月性柔惠,義以濟下,惠以及臣,而日月亦各以神宮均賜,五星以速至遲,即辰星太白熒惑歲鎮,排為次第,行度緩急於斯彰焉 。凡十二宮即七曜之躔次,每歷示禍福經緯災祥。又諸宮各有神形,以彰 宮之象也。又一宮配管列宿九足,而一切庶類相感。月廣五十由旬,得系命以京吉兇。」
「···第一星四足,張四足,翼一足,大陽位焉。其神如師子,故名師子宮,主加官得財事,若人生屬此宮者,法合足精神富貴孝順,合掌 握軍旅之任也。···第七虛二足,危四足,室三足,鎮星位焉。其神如 瓶,故名瓶宮,主勝強之事,若人生屬此宮者,法合好行忠信足學問富饒,合掌學館之任。第八室一足,壁四足,奎四足,歲星位焉。其神如魚, 故名魚宮,主加官受職之事,若人生屬此宮者,法合作將相無失脫,有學 問富貴忠直,合掌吏相之任。第九婁四足,胃四足,昴一足,熒惑位焉。其神如羊,故名羊宮,主有景行之事,若人生屬此宮者,法合多福德長壽 ,又能忍辱,合掌廚膳之任···。」
以上只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的一小段經文,實在因本書之篇輻有限,無法刊登全文。而佛經是遠早於西洋佔星 術之發明的,且於此部經典中,文殊菩薩所講的天上星辰分為十二宮神, 即是西洋佔星術的十二星序了,如下例∶
文殊菩薩於此經中所說的「羊宮、牛宮、淫宮、蟹宮、獅子宮、女宮、秤宮、矮宮、弓宮、磨矮宮、瓶宮、魚宮」等十二宮神,即是相對於西 洋星相中的「牡羊座、牡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少女座、天秤 座、天蠍座、射手座、山羊座、水瓶座、雙魚座」等等星座的。
文殊菩薩所說的這部經典,告訴了我們,我們出生的年、月、日、時辰以及天象的星辰變化、黃道曆法、節氣的變化,包含日宮及月宮(即太 陽、月亮)之運行變化,都與人的氣勢、命運以及一切吉兇禍福、災劫、 榮祿、財運、健康、感情、子女、子孫、事業等等都息息相關的。
其中更有講到依農曆中的月、日、時辰來斷禍福,以及論大吉、小吉、什麼不宜等等。而且根據星座的變化及時辰的變化,天上在某日某時是 何星宮神值日,而此時人間會發生何事等,都有介紹。更重要的是,此部 經中,有教導我們如何供養禮拜諸天星君(宮神),以及家中的灶神、門神、土地神、護法神等等,其所用的供食要怎麼製造···。介紹到這裡 ,相信我們都會得到一個共同結論,那就是,除了西洋的佔星術之外,連我們中國的農曆,都很有可能是源自於佛教的。
所以佛法之浩瀚偉大,真是包含了我們這宇宙的一切真理,並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的。佛法於三千年前就已普度天下蒼生了,而佛法中的五 鬥二十八星宿的星相法傳到了中國卻變成了紫微鬥數,至於佛法中的十二 宮神,往西洋流傳,最後卻讓洋人(外國人)去發揚光大,所以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反省了。而且這兩大系統在東、西方流傳開來,卻由不是佛教徒 的人去推廣,這就很容易造成眾生的執著與迷信,這「迷信」是違背佛陀 的基本精神的。
於禪門家庭系列四冊叢書中,也都有介紹許多實用的法門,讀者可自行參閱,筆者就不多談了。而家庭系列第四集,則有介紹諸星神的修法( 消災吉祥咒),讀者亦可參考之···。
佛教對西藏的文殊卦怎麼看?誰知道?
凱撒衝到我長4西藏的聲音,空水火風,水火風,以消除克不調九宮空五行:東,西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華中承諾。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方式來觀音慈悲,智慧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的力量。藏傳佛教調富豐寶地。
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的原文內容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1願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養護一切。 2願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3願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4願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瞭伎非實。 5願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6願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7願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8願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舍,心無礙著。 9願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10願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11願
舍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12願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13願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14願
請求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15願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 16願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17願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18願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19願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20願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1願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22願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做眾惡。 23願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24願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25願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26願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27願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28願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29願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30願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31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32願
舍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33願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34願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35願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36願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37願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38願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39願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40願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41願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痴,蠲除罪法。 42願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3願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44願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45願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46願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47願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8願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49願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50願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51願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52願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53願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54願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55願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56願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57願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58願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59願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60願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禮敬。 61願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62願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3願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64願
若見花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花開敷。 65願
若見樹花,當願眾生,眾相如花,具三十二。 66願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67願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68願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69願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70願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71願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72願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73願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4願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75願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76願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諸修行,趣佛菩提。 77願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78願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舍諸飾好,具頭陀行。 79願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 80願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81願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82願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83願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84願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85願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86願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87願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88願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89願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90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91願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92願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舍佛道。 93願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94願
見無鎧杖-,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95願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96願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97願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98願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99願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0願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101願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2願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103願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嘆仰。 104願
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5願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6願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7願
見不舍人,當願眾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 108願
見能舍人,當願眾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109願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0願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1願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2願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3願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據慚恥行,藏護諸根。 114願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115願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6願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7願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燻,心意柔軟。 118願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19願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0願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1願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2願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3願
從捨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4願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5願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6願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 127願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8願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29願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0願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1願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2願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3願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4願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5願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6願
贊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嘆無盡。 137願
贊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8願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39願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140願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141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