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模仿遊戲》觀後感
2023-08-11 10:05:20 2
《模仿遊戲》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7項提名。於20xx年7月2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xx人物傳記《模仿遊戲》觀後感一:
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艾倫·圖靈製造了一臺能夠與人交談的機器,取名為「克里斯多福」。
克里斯多福的操作方式非常簡單:對話者可以直接在一臺打字機上敲出要說的話,與此同時,打字機的機械運動被轉化為一條長長的打孔紙帶輸入機器,經過計算之後,機器給出應答,並通過另一臺打字機轉譯為英語。兩臺打字機都經過改裝,使得它們列印出的文字以某種人為設定好的規則被編碼——譬如「A」被「S」取代,而「S」被「M」取代。對於在二次大戰期間破譯過德軍通信密碼的圖靈來說,這似乎不過是他如謎一般的人生中又一個小小字謎遊戲而已。
沒有人真正見過這臺機器,圖靈去世之後,留下的只有兩大箱他與克里斯多福的對談記錄。這些皺巴巴的紙頁被亂七八糟堆放在一起,沒有順序也沒有規律。所以一開始,人們很難從紙上天書一般的字符串中讀解出任何意義。
1982年,一位來自牛津大學的數學家,同時也是艾倫·圖靈的傳記作者安德魯·霍奇斯,曾經嘗試破譯這些密文。然而,由於每一次談話的加密方式都不一樣,而紙頁上又沒有標註頁碼和日期,這使得破譯的難度大大增加了。霍奇斯留下了一些線索和筆記,卻未能接近真相。
30年後,幾個麻省理工計算機專業的技術宅們為了紀念艾倫·圖靈一百周年誕辰,決定向這一謎題發出挑戰。最初他們嘗試採用暴力窮舉的方式,依靠計算機分析出每一頁紙上可能存在的規律,但這依然需要很大的運算量。在此過程中,一位名叫瓊·紐曼的女生通過研究密文原稿發現,不同紙頁上的字母磨損方式存在微妙差別,這說明密文來自兩臺不同的打字機。她由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這是一份聊天記錄,艾倫·圖靈是在跟另一個對象通過密文交談。
這些線索很容易讓人想到著名的「圖靈測試」,然而起初,這群心高氣傲的學生們並不相信,在那個時代能夠設計出與人類交談的電腦程式,哪怕是艾倫·圖靈本人。他們給那看不見的對話者起了個代號,叫做「幽靈」,並且編造了一些荒誕不經的怪談。不管怎樣,瓊的猜想似乎為破譯工作指出了捷徑。譬如他們根據某些重複詞組和語法結構,設法將密文紙兩兩配對,以尋找問答之間的語義關係;又譬如他們嘗試從圖靈的親友名單中猜出對談者的姓名,結果順利破譯出了「克里斯多福」這個字母組合——克里斯多福·馬爾科姆(ChristopherMorcom),正是圖靈在16歲時愛慕過的第一個男孩的名字。[寫到這裡,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真實經歷:高三那年,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去父親一位同事的辦公室裡上自習。辦公室裡有一臺電腦,我沒費什麼力氣就猜出了開機密碼——是他女兒的名字。這導致整個高三我浪費了很多寶貴的學習時間在玩電腦上。]他們曾一起分享對於科學的熱愛,曾在寒冷的冬夜觀測同一顆彗星。1930年2月,年僅18歲的克里斯多福因病早逝。
圖靈本人曾經說過,密碼分析並不僅僅依靠純粹的邏輯推演,直覺和猜想往往更加重要。或許可以說,一切科學研究都可被看做是「直覺」與「推導」這兩種過程的組合。最終,正是依靠瓊·紐曼的直覺與計算機的推導,完美破解了圖靈生前留下的謎題。從破譯出的對話中我們獲知,「克里斯多福」不是幽靈,而是一臺機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圖靈本人編寫的一個對話程序。
然而,新的謎題隨之而來——機器真的可以像人一樣回答問題嗎?克里斯多福是否真的通過了圖靈本人的「圖靈測試」?
20xx人物傳記《模仿遊戲》觀後感二:
圖靈的一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網上找找,推薦閱讀Andrew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AlanTuring:TheEnigma),這裡我就不累述了,我只講和電影對照之下,我感興趣的幾個點。
首先,電影裡布萊切裡莊園中,和圖靈一起工作科學家只有三四個人,這簡直就是個笑話,電影裡自己說英國情報機構每天能截獲上千封德軍的情報,每天上千封情報,難道就靠這幾個人去破譯?英國情報機構真把這幾個人當電腦用啊?那他們的觀念可比圖靈超前多了,事實上是圖靈率領的是一個200多人的破譯團隊,當然,這200多人並不是像我們在電影裡開始看到的那樣在傻乎乎的對著德軍情報搞研究,而是在幫著圖靈研製密碼破譯機,這個密碼破譯機就是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那個「克里斯多福」,但現實中它可不叫這名字,它叫「邦比」,更不幸的是,「邦比」沒過多久就被淘汰了,比它更強大的「巨人」替代了它的位置,雖然更新換代不可避免,但從這個小事都可以看出真實的圖靈根本沒有電影裡那麼戀舊,就算圖靈的初戀不叫克里斯多福而叫邦比好了,但圖靈沒有把第二代破譯機命名為「邦比2」之類有傳承的名字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所以電影裡沒事老回憶個初戀來表現圖靈是個傳統的彎男在我看來完全是無釐頭的。
至於感情生活裡的圖靈,從大學開始就是基友換不停了,但在電影裡,導演把同性戀給拍成了個名詞,但我敢打賭來看這片的觀眾們,是被《神探夏洛克》裡面的基腐情節熬了3年,想來看卷福真刀真槍跟人滾床單的,然後所有人都把褲子脫好了,電影就告訴大家圖靈是個同性戀,真的只是給你說一聲,連看都不給你看一眼!那你還拍個毛的傳記電影啊!導演和編劇拜託你們有點電影常識好不好!就算你不想拍也給我們讀點相關的史料或者回憶錄也好啊!據說,據說倫敦警方在審訊圖靈的時候,讓他寫了份供詞,結果圖靈不光寫了事發的經過而且還把他是怎麼和小男友一起纏綿的也寫的一清二楚,警方看完這份供詞以後激動的都想報警啊!不然怎麼解釋法院最後給他定的是「明顯的猥褻和性顛倒行為」罪,這個罪的關鍵詞不是」猥褻「也不是」性顛倒「而是」明顯的「,圖靈毫不避諱的描述自己當時被認定成違法的行為,就是在挑戰法律,而政府方面也很明顯的覺得其實被」猥褻「的是他們自己啊!所以英國政府很受傷有木有?所以他們要羞辱圖靈,他們明知道圖靈不會選擇坐牢的情況下讓他接受激素治療(化學閹割?)就是在報復圖靈,結果當大家都以為圖靈要做英國」司馬遷「的時候,他卻選擇了自殺,這是說不通的。
我看完電影後查閱了很多關於圖靈的資料,包括一份圖靈的大事件年表,在圖靈最後幾年裡這份年表是這樣記錄的:
1950年,寫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
1950年10月,圖靈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桂冠。
1951年,從事生物的非線性理論研究。圖靈被英國皇家學會選為會員,那年他39歲,成為他家族中的第四位皇家學會會員。
1952年,圖靈寫了一個西洋棋程序。後來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群根據圖靈的理論,在MANIAC上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的象棋。
1953年-1954年,繼續在生物和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被迫承受的對同性戀傾向的「治療」。
1954年6月7日,圖靈被發現死於家中的床上,床頭還放著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警方調查後認為是氰化物中毒,調查結論為自殺。
我們看這份年表,就會發現很多問題,首先,在1950年之前,圖靈作為「計算機之父「能夠通過研究聯想出」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從53年他接受」同性戀治療「以後,他的研究方向轉移到了生物和物理學方面,就很難理解了,更難理解的是,他居然把自己給研究死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從自己潛心研究了那麼多年的計算機領域轉移到了生物和物理學上?又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了」自殺「呢?
因為沒找到我認可的資料,所以我只能自己推測一下,可能是圖靈在研究人工智慧時遇到了單純的專業知識解釋不了的問題,他必須跨學科研究(事實證明作為基礎學科—數學的天才,又是圖靈這種劃時代的大師,去研究任何其他領域都會有所建樹),然後他有了一個巨大的至今未發表的成果,這個成果,可能就是導致他」自殺「的原因,要麼這個成果圖靈認為發布以後會導致對人類毀滅性的結局,要麼這個成果被政府知道,如果讓圖靈發表的話會導致對社會毀滅性的結局,如果是前者,那圖靈就是真正的自殺,只有結束了自己,才能結束自己的研究,因為只有他一個人能研究這個,如果是後者,那圖靈就是被謀殺的,畢竟圖靈」自殺「的結論是那個和圖靈對抗的政府所發布的,但我更願意相信的是前者,因為圖靈床頭的那個蘋果實在是太有詩意了!我一廂情願的解釋是,圖靈選擇吃蘋果自殺是一種隱喻,在西方傳統觀念裡,蘋果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智慧果,而這個智慧果每當人類社會有重大轉變的時候都會發揮作用,圖靈作為一位劃時代的天才,他被上帝揀選成了使用智慧果的人,但他卻用一種最笨拙的方式告訴世人,所謂的智慧果其實是有毒的,或者說他手裡的這顆蘋果,是個毒蘋果,他想讓人類看到使用了這顆毒蘋果的後果,於是他選擇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