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香港通識教材(買了香港通識教材)
2023-08-10 17:56:35 2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Robin叔叔,作者 Robin叔叔
這是一篇寫了很久,又改了很多次的文章。目的不是為了製造焦慮,而是想讓更多人對存在了10年的通識教育課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段時間香港的社會動蕩揭露出了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教育就是首當其衝。人們赫然發現反對逃犯條例的群體中不止有專業人士和大學生,還有大專生、中學生,甚至還有小學生。當他們長大成人後,還會有多少人能抱有為社會做貢獻的信念呢?
近期香港的遊行示威愈加頻繁。白天還大致和平,到了晚上經常就變成暴力衝突。其中最激進的勢力多為年輕人。看著他們揮舞著英國旗、美國旗以及旗,攻擊警察,對同胞大打出手。種種行為令人痛心和不解。
為什麼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這些和內地近在咫尺的年輕人
怎麼就成為了心離祖國最遠的一群人呢?
有種聲音說,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香港的通識教育出了問題。
通識教育這個詞我並不陌生,在我的認知裡,通識教育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直到有朋友發給了我幾張據說是香港通識教材上的照片:
這幾張模糊又蓋滿了水印的照片,是否真的如朋友所說來自《通識教育》的教科書呢?
Robin叔叔一向對網際網路上流傳內容的可信度有所保留,因此我決定:
自己購買通識教材,做一手調查
說做就做,我先在網上搜集了相關資料,了解到通識教育是在2009年被引入香港高中,在2012年成為香港版「高考」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核心科目。通識教育是香港教育機構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嘗試。通識教育科共有三大範疇「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下設六個子單元:
在具體的課程內容方面,教育局只提供了一個教學指引,課本內容只要符合這個指引就可以,沒有教學大綱。因此《通識教育》的教材按照出版社的不同有許多版本,學校可以自行選擇使用哪套。
而據說問題就出在《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這兩冊上。
現在正值開學前夕,很多書店都在賣學校教科書。於是我很容易地從連鎖書店購得了一本《今日香港》和兩本《現代中國》,分別來自不同的出版社。之所以選擇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是希望保證調查結果能夠全面、公正、客觀。
盛惠725.4港幣!
由於課本中的內容繁多
本篇文章只涵蓋《今日香港》
明報教育出版的這本《今日香港》在2015年發行了第一版,2018年更新了第二版,內容應該是很新的。全書有內容的部分共計257頁。比高中歷史課本略厚。全彩銅版紙,印刷精美。除了圖片和文字,在很多頁面都有QR二維碼,手機掃描後可以直接打開網頁或視頻。課本還附帶有練習冊。整套教材設計得很用心。
《今日香港》總共分為三大主題:
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身份和身份認同主題1: 生活素質
這個主題主要介紹「什麼是生活素質」、「如何衡量生活素質」、分析當前「香港居民的生活素質」以及探討「改善生活素質的方法和障礙」。
課本一開始就提到香港在全球宜居城市中排第45位,而排名受到了「空氣汙染」、「社會內部矛盾」、「政治環境」以及「房屋問題」的影響。
舉的這兩個例子總覺得怪怪的:
第一章主要提到的內容有:
經濟收入方面,香港的基尼係數屢創新高、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打工者薪水增幅低。社會保障方面,主要矛盾有公立醫院的服務供不應求、學校階級分化、住房環境惡劣。政治方面,書中用港大2016年的調查圖表,說明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管制現狀「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率達到69.4%。還放了一篇形容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到打壓」的評論節錄。不知你感覺如何?我在看完這一單元後,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香港的生活質量很低,而且各個方面還在不斷下降,但香港政府沒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有意或無意地,課本中引用的新聞或評論都在把矛盾的源頭指向政府,這種論調可能會使學生從高中開始就對政府不滿。給一個剛上高中、正處於個人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學生灌輸這種充滿負面情緒的內容合適嗎?
主題2: 法制和社會政治參與
看標題應該是在講如何維護和彰顯香港法治,然而剛讀到第一段我就傻眼了:
佔領操場??相信大家都明白它在指代什麼吧?這部分內容是在鼓勵學生只要有任何不滿意就可以向學校施壓嗎?這也不難解釋一些香港大學的學生會不把校長放在眼裡,甚至會發動學生圍堵校長了。
再往後翻,內容愈加觸目驚心。
在「參與社會及政治事物的方式」這一章,有一類叫做「非制度化途徑」。
在描述多個其他國家發生的政治事件時,視角全部是反對派的角度,意在突出爭取「獨立」時發生衝突的「悲壯」。
還有些內容在毫不掩飾地批評政府, 然而對遊行示威活動則稱讚是「真正在為公眾利益而奉獻汗水」。
我給下一代建立公義社會??
把中港矛盾的源頭直指中央
這一單元意圖給學生傳達的信息大概是:
香港越來越不自由、法治越來越差,人們需要起來反抗
前面的內容告訴學生,有哪些參與政治的「非制度化途徑」,後面的內容就不斷暗示現在按照「制度化途徑」已經無法達到目的。這不就是在鼓勵學生用更加激進的方式來表達要求嗎?原來現在社會上的種種亂象早已寫到「通識教育」裡了!
主題3: 身份和身份認同
最後一個主題講的是「身份認同」。看完整個單元我赫然發現,書中反覆強調身份認同重要性的目的,是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身份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例如下面這個調查表,名義上是做身份調查,但實際操作中卻會使一些學生為了避免不合群或受到排擠而做出違心選擇,變相強化「本土意識」,真是滿滿的套路。
明目張胆地帶節奏,製造中港矛盾
Excuse me?行政長官不需要愛國?
除了強化「香港人」的概念,還不忘用「批改」的名義醜化內地人:
這幅圖已經讓我無力吐槽
這個單元的圖謀更加明顯,就是為了灌輸給學生們一個觀念:
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香港人和中國人是不同的
不止是教科書,練習冊中的內容也無時無刻不在表達和課本相同的觀點:
攻擊一國兩制
參考答案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惡意
看看這段話,「你應該爭取自己的明君」,煽動學生無疑了!
看到下面有個「參考答案」二維碼,好奇地掃了一下,下載到一個PDF文件,然後又被裡面的「答案」氣到了!為什麼不能努力把香港建設的更好呢??
試想讓一個學生去做調查研究,然後寫成論述性文章,但題目卻是一早按照編者的立場擬定好的,這算什麼獨立思考?完全是在洗腦好嗎?
不知道學生在學完通識課的《今日香港》後,會對香港的現狀有什麼感想,對未來有著什麼樣的期望,進而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後 記
在看這本通識教材的過程中,我如坐針氈。但為了搜集資料寫出這篇文章,又不得不反覆翻閱。文章中節選的圖片和文字都經過反覆掂量,儘可能選擇相對溫和的內容。其實還有更多的圖文是根本沒辦法放上來的。
我預料到書裡可能不會有太多正能量,但沒想到竟然是如此的負面、偏激。預設立場和煽動性的內容充斥著整本教材。很多地方都在毫不掩飾地批評香港和中央政府、宣稱港人在不斷受到打壓和迫害,暗示「抗爭」是唯一的出路,並將種種製造社會動蕩的激進行為美化、合法化。
這完全不是教科書,更像是本土派或泛民對學生的「洗腦材料」。看看現在社會上發生的種種亂象,幾乎都能和這通識教育裡的內容一一對應!
但就是包含這些內容的通識科,不僅是香港高中的必修課,還是DSE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也就是說無論學生原本的立場如何,都不得不拼命學習這套「洗腦教材」,得分越高受到影響的機會也會越大!
這門課對教師的要求只需要35-100小時的培訓,還不需要通過任何相關資格考試。所以就導致教通識教育科的教師變相地在課堂上宣揚自己的政治立場。因而極容易「帶偏」學生。例如下圖在嘉諾撒聖心書院任教通識科的教師賴得鍾,毫不掩飾地在社交網站上散播仇警言論。
而在事件被曝光前,他除了授課教師外,還有另外兩個職位:考評局通識科委員會主席和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外務副主席。有這樣的不正上梁,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不敢想像,每年進入香港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小學的幾十萬名學生,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接觸到這些教材。其中一部分學生會不會在這一堂堂的「通識教育」課上,逐漸被種下「不滿政府」、」反抗才是唯一出路」甚至「」的種子呢?真是細思極恐。
居住在香港的父母可以做什麼?(個人建議)
如果孩子正值幼升小,儘量選擇愛國愛港或政治中立的學校關注孩子談論學校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注意是否有疑似教師發表不當言論或同學的排擠或欺凌現象。家庭成員應傳遞給孩子愛國愛港的正確價值觀培養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的成就利用寒暑假機會多帶孩子遊歷中國的名山大川,多接觸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學習拼音和簡體字,多說普通話通識教育,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來源:Robin叔叔(ID: Robin_Ry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