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黑色幽默《驢得水》觀後感

2023-08-11 02:40:33 1

  「給你講個笑話,但你別哭。」這樣一句頗為諷刺的話語,是電影《驢得水》的宣傳語。該片從導演到編劇再到演員都沿用話劇原班人馬,用一個戲謔喜劇的外殼包裝了一個悲傷尖銳的故事:一隻專職挑水的驢被謊報成了一個老師以領薪水,並被取名「驢得水」。


  20xx年黑色幽默《驢得水》觀後感一:

  故事發生在1942年,按地理位置應該在西部高原的農村,故事的主人公們是一群知識分子。

  五四以來,啟蒙運動在中國這群知識分子中產生巨大的作用,他們躊躇滿志,立志改造舊國家,掃除桎梏人們的蒙昧,他們抱著信念,下鄉支教。比如著名的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們希冀改善農村落後的狀況,尤其是落後的教育。

  於是這群知識分子,帶著所謂願望參與了轟轟烈烈的鄉建運動中,為了能拿到教育部的撥款,自己捏造了一位叫呂得水的教師,以他的名義虛領薪酬,來維繫學校的運轉,以及一些個人的自私的開支。其實,這個名字不過是個諧音,他們只有一頭為自己擔水的驢。但教育部專員要前來視察,他們為了掩蓋一切,開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撒謊和編排,最終,把一切引向了崩塌。

  故事前半場的鋪墊與暖場慢熱而鬆弛,後半段有關人性的崩潰卻來的迅猛又慘烈。它有著對摺式的結構,前一半多麼歡騰,後一半就有多麼絕望,在爆笑之後,不得不讓人陷入長久的沉默。

  《驢得水》的內核,是一出徹底的悲劇

  所謂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你看。那麼這所謂的荒誕和鬆弛的喜劇開場,恰恰就是在營造這樣一個美好的事物。

  四個有志知識分子,虛報一頭驢冒領的工資解決日常開銷;假扮老師的銅匠騙過了特派員,換得了三萬月工資;裝修了辦公室,安了彩燈,買了唱片機;他們沉浸在謊話編織起來的美好的夢裡,渾然不覺。

  然而這系統僅僅只是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下,這種平衡被輕易的打破了,一次是特派員視察,一次是美國人到訪。於是,喜劇的氛圍瞬間急轉而下,整個系統開始走向崩潰。

  整個喜劇到悲劇的矛盾核心,都在於這四個知識分子。影片一開始,他們就一臉認真地說,來到這裡的目的是拯救村民的「四大病」:貪、愚、弱、私。

  到後來,這四個字,一一在知識分子身上印證,有人志向遠大最終變得不勝貪婪,有人一腔熱血最後變得軟弱無能,有人立志無私奉獻最後變得自私為己,有人追求自由最終被愚昧吞沒。最終所有人,都走向了自己最厭惡的反面。

  人性的,太人性了

  話劇版《驢得水》早期的宣傳海報上,導演曾在上邊寫過一句話:「所有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

  這句戲謔的話,揭穿了被高估的人性。這四個知識分子為了利益與自私,彼此合作,看似一片祥和,最終又變得彼此撕咬。碰上弱勢群體,譬如銅匠,更顯出醜惡的本質,睡服、欺騙、利誘、威脅。

  本身他們虛報教師,冒領工資,是為了建設學校,更好的啟迪農村,然而在自身利益被觸碰,謊言被揭穿的時候,他們露出了本性,欺騙農民,利用農民,踐踏農民,無所不用其極。而銅匠一直卻被蒙在鼓裡,可以說這實際上是一種物質上的剝削。更為要命的是,這群知識分子更會在尊嚴上踐踏農民。為了騙取銅匠的幫助,張一曼略施小計,銅匠唯命是從,甚至不惜反抗他最怕的妻子,最終卻換來知識分子一句「你就是個牲口。」

  最終,在校長「有教無類」的口號下,在知識教育下,電影中最邪惡的惡棍登場,那被蒙昧掩蓋的暴君本質被一點點揭開,隨著一縷頭髮的落地,剩餘的最後一點善良與懦弱徹底崩潰,農民與知識分子徹底決裂。

  更多的隱喻,才是黑色幽默的核心

  不可否認,因為是話劇改編,所以有關政治與人性的隱喻隨處可見,雖然電影對其有所弱化,但仍然隱約可見。

  特派員是政府的代表,鋥亮的光頭,緊身制服,揚起的額頭...總是讓人忍不住想起蔣委員長。他所代表的的是威權與軍事,這兩樣東西,與知識沒有任何關係,以至於偽裝得很有文化的特派員連「Goodbye」的意思都不明白。

  銅匠,代表的是典型的農民階層,他被傷害、被欺騙,內心建立的所有信條悉數被撕碎,直到被政府發現有利用價值,才展現出一副翻身做主人的架勢。

  然而,農民即使翻身,仍然做不了主人。國家機器與農民一拍即合,時代變了,銅匠那種仇恨的眼神嚇壞了我們。無權的底層人民瞬間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露出了最為殘酷和冷血的一面。這一幕,不知道你是否似曾相識。

  權力扭轉之時,知識分子的命運代表了更為深刻的隱喻:

  銅匠身上穿的貂,大約是裴奎山的吧。

  銅匠報復張一曼,方法是讓人們罵張一曼,集體罵,用罪惡的語言罵,想起什

  麼了麼?

  銅匠要求給張一曼剃頭髮,剃成了「陰陽頭」,這場景不陌生吧?

  周鐵男血氣上湧,想要反抗,卻被一隻手槍鎮壓,又隱喻了什麼呢?

  作威作福和肆意報復的是銅匠,然而,站在他身後力挺的,是代表國家機器的特派員大人啊。

  周鐵男說:「我也沒有辦法啊,他們都有槍啊!我現在是忍辱負重,我要努力的爬,打入他們內部,等我有一天有了權力,掌握了他們的把柄,我就會....」這一點熟悉麼,可笑吧!

  在話劇版《驢得水》中,銅匠老婆殺到的時候,手裡拿的是一把斧頭和鐮刀,為了過審,電影裡已經去除。它所代表的是對當時體制終極的質疑和破壞,第一次離開時,她對那群知識分子說「你們都是牲口!」

  故事發生在1942年,故事的結局是小女兒投奔延安,但我想這都是為了過審的緣故吧。

  《驢得水》片段

  結尾老外感慨「incredible,incredibleChina」,給這場鬧劇畫上了未完成的句號。

  全片唯一完整的人,卻被割裂的最為徹底

  全片的女主角,張一曼,大約是最為完整的人了,她敢愛敢恨,追求自由,她逃到這偏遠的山村就是「不想有人管我」,她直認自己「放蕩」,她的仗義瀟灑直接,毫不作偽,就像一個天真的孩子,來到這世界不過是為了尋找自由和快樂。

  她把飄灑的蒜瓣當做是最美的雪,她喜歡花,喜歡音樂,喜歡跳舞,喜歡自由,熱愛並篤信這個集體會帶給她自由和美好。

  然而她所認同的,所依賴的這個群體,大難臨頭的時候,卻沒有保護她。他們打著集體的大旗,推她出去欺騙,推她出去接受凌辱,推她去犧牲,一步一步走向崩潰的深淵。

  那雙噙滿淚水的眼睛,成為了全片最為黑暗,令人窒息,令人絕望的一幕。

  最終張一曼走向悲劇,在她那個時代,她所代表的女權,不被接受。追求自由在當時被指責為「渾身汙點」,最終慘遭男權社會的蹂躪和毀滅,這一點帶來了最深刻的痛感。

  張一曼是被毀滅最慘的人,卻是全片唯一解脫的人,剩下三個知識分子全都蛻變成了自己最為厭惡的人,銅匠的暴君本質又迎來了妻子的懲罰,特派員被國家政府拋棄。所謂靠知識「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成了最大的笑話。

  諷刺難能可貴,希望中國電影能更勇敢些

  當然,本片的缺點也很明顯,話劇改編造成了影片極度話嘮,一刻不閒;場景舞臺化,缺少凌厲的鏡頭語言;人物性格轉變的有些生硬,情節的崩潰來的太快。這些,似乎都是話劇改編電影最難消解的弊病。

  有人說,這類套著喜劇外殼的悲劇看的太讓人難受了,其中層出不窮的諷刺顯得好心累。

  但我覺得,這應當是電影所包含的最寶貴的品質,在此不去探討電影更深刻的意義。

  有人說,話劇改編而來,沒有改變話劇的特點,語言直白又誇張,劇情扭轉的過于堅硬,缺少了電影所應有的內斂與曖昧;那樣的汙段子張口就來,那樣直接的凌辱與破壞,毫不掩飾;人性的崩壞來的那麼快,毫無防備。

  但正是這樣尖銳的鏡頭語言,才能最直接的穿透人心。

  說起這部黑色幽默劇,大家總是會自然而然的想起姜文,這位黑色幽默大師最擅用隱喻和刺骨的尖銳,《讓子彈飛》《鬼子來了》,都是用近乎荒誕的真實來刻畫歷史。

  我想,正是這種尖銳塑造了開心麻花特有的品質,那種骨子裡蔫壞又冷酷的個性,將喜劇玩弄的上升了一個層次。誠然本片部分喜劇元素,過於輕浮,像一出充滿誇張和語言抖機靈的話劇,但是作為商業片,願意結合歷史和現實發聲,在滿院線都是賣萌與嬉皮笑臉的討票房的今天,更顯得難能可貴。

  20xx年黑色幽默《驢得水》觀後感二:

  2012年6月20日,黃曆上寫著「諸事不宜」,我在這一天奔木馬劇場看了話劇《驢得水》。散戲後,我咂摸了一下,心說今兒還真是「不宜」,觀後的心情相當複雜,一宿沒怎麼睡好,睜眼前最後一個畫面還在戲裡。想拽住周申和劉露問問,你們還嫌《如果我不是我》時拷問人性來得不夠殘忍,扯著喜劇的旗子撩開人們皮囊,直戳內心,鈍刀子攪和,這到底是要鬧哪樣!

  耳光響亮

  張一曼一身旗袍,婀娜生姿,步履堅定,耳光響亮,扇的是人性泯滅,扇的是內心蒼涼,扇的是偌大一個學校,出事兒了特麼的讓一個女人抗!別跟我扯什麼「做大事不拘小節」,做的是你們的「大事」,不拘的是人家的「小節」,歸根結底有你什麼事兒!

  我不是驢得水

  鐵匠沒有名字,到散場也沒有,他就叫鐵匠,階段性扮演驢得水,一個存在也不存在的人。我覺得他活得不如一頭驢,一頭有人給他唱歌陪他打水,有人心疼他呵護他為他哭的驢。鐵匠把頭插在水桶裡,再仰起頭時他已經是驢得水,那一瞬間,鐵匠死了。

  我也爺們我怕誰

  周鐵男是個東北人,有擔當有骨氣,身上有那種「知識分子」的調調,真讓人喜歡,也真讓人發笑,單純如此,魯莽如此,未嘗不是一種幸福。然而,擦頭而過的子彈喚醒了他的懦弱和悲哀,瞬間房倒屋塌的失去原本的一切,尊嚴、愛情、理想,一併付諸東流。

  越長大越孤單

  佳佳的小的時候一定很幸福,有家人的照顧有驢得水的陪伴,如果就這樣下去,結婚生娃,歡樂的度過一生。可惜,人總要長大,總要面對總要堅強,你哭沒有用你善良沒有用,你當一頭驢你當鐵匠是朋友都沒有用,你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殘酷,你只能越長大越孤單。

  我是來打醬油的

  外國慈善家的中國行很像是來打醬油,拎著一百萬美金見證了一場有中國特色的「奇蹟「發生,這故事都能寫進書裡當故事看了,醬油先生卻真真的看著一群大活人給自己演了一遍。「中國的教育家」屍骨未寒嗎?不對,早就寒了,寒了不知道多少年。

  細細想來,不過是金錢、權利、美色令人瘋狂,人偉大起來能感天動地,人齷齪起來能家破人亡,不過都是人性的走向問題,末了念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否太過諷刺?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