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直接吃是什麼味道(桂花還是吃來香)
2023-08-10 20:40:09 1
鄒賾韜
秋寒乍起,桂花一簇簇,一束束,金黃璀璨,耀眼動人,空氣裡瀰漫的香氣令人沉醉。作為最有親和力的時令花,桂花在中國人的日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伴隨著金秋的馥鬱芳香,品一品近代江南的桂花舊事。
蘇州光福鎮:採桂花的C位
歷史上,蘇州光福鎮素以出產鮮果與桂花聞名長三角。
1935年,一位曾深入光福鎮體驗桂花季的主筆在《蘇州明報》上撰文,演繹了桂花季的絕美景象:「輪船一到埠頭,那濃烈的香氣,早已拂拂襲人鼻管,走到鄉間,正是漫山遍野,一片金黃」。
時光福鎮鮮果產業發達,不少採摘女工聚居於此,於是當桂花季來臨,光福女工便會摩肩接踵上山採摘桂花。
2021年11月3日,浙江金華,經過一夜秋風伴雨後,婺城街頭、公園裡桂花芳香四溢,落花繽紛、滿地金黃留餘香,成為秋日裡散發著淡淡清香的一道別樣景觀。
作者對此生動地記述道:「蘇地糖果及糕團業商人,在秋季都到鄉間去收買桂花。採摘桂花的手法,須要將花兒連著細細的花柄,一同摘下。否則桂花的香味,就不能持久,價錢也賣不起了。這種採桂花的工作,婦女們當然也參與其間,每天的工價,大約五百餘文。」
光福鎮窯上村,如今是蘇州賞桂勝地。
採擷來的桂花,可謂是「百搭」的美食伴侶。
1937年2月,《鐵報》向讀者推薦了幾種新年美食。出人意料的是,這幾款精心挑選的點心譜竟然不約而同地用到了桂花原料。
新年裡象徵甜蜜團圓的桂花元宵自不必多說,就連黃豆主料的「狀元豆」,各色水果煮出的「果茶」都需要桂花糖加持。尤其是「果茶」,作者著重強調稱「加白糖,若加桂花更妙」。
桂花糖 資料圖
桂花做糖,口舌甜蜜,香氣撲鼻,是桂花最基本的食用方法。
1934年,《家庭周刊》介紹了製作桂花糖的工藝:「鋪一白布於桌上,傾花朵於上,以針逐粒檢之,挑去其蒂及雜物,然後浸於濃鹽水中,歷二十餘時之久,將桂花瀝出陰乾,用糖拌之,糖須較桂花為多,拌勻後,再入鍋中文火煮之,俟糖溶解後,即須息火」。
講究的桂花糖對於桂花質量是極為挑剔的。1937年《新聞報》的一篇隨筆提醒讀者:「花之有焦點及白斑者,即花之開放既足者,亦在擯棄之列」。
1930年代,做桂花糖的漫畫
杭州:桂花糖,搶戲的「配角」
談到桂花糖,杭州是個不可不提的「寶地」。
百年前,西湖南邊的滿覺隴的桂花樹引來遠近無數糖果糕團客商,當地百姓因此收穫了不菲的季節性收入。在杭州等地,精緻的桂花糖也是婚慶用糖,別號「女兒糖」,寄託著對新人的甜蜜祝福。
桂花「女兒糖」一般由娘家在女兒出閣前一年九月桂花季熬製,冷卻後切分成小塊包裝儲藏。待婚禮當天,丈母娘會取出散發著濃鬱香氣的「女兒糖」,贈給登門娶親的女婿。
婚宴賓客大多也會饞這口桂花糖,1937年《新聞報》謔稱「鬧新房者蓋非此不足以解圍也」。
桂花「女兒糖」一般由娘家在女兒出閣前一年九月桂花季熬製,冷卻後切分成小塊包裝儲藏。 資料圖
桂花糖做成的點心,品類豐富,款款宜人。1947年元宵節前夕,《新時報》談論了桂花對糯米圓子的「點睛」作用:「南方的元宵,沒有餡兒,可是在元宵煮熟之後,連湯一起盛在碗裡,撒上些桂花糖,吃到嘴裡,另有一種美味」。桂花糖還可以用來加工芋類甜品。
1938年,五年級小學生陳涇泉發表於《新申報》的一篇作文,介紹了桂花糖的佐料用法:「人們到八月中秋節要燒糖芋頭,加入花桂,濃甜而香,味更佳」。
桂花糖芋苗
當然,桂花糖也是優質年糕的絕配。1936年《東南日報》推介上虞梁弄(今屬寧波餘姚)年糕時,就力薦讀者試著用桂花糖來炒制「滑、韌、嫩」的高品質年糕。而1933年《時事新報》對江浙地區年糕工藝的梳理還發現,蘇州、杭州等地選用桂花糖加工年糕其實抱有增香與保鮮的雙重期許:「其味香而且糯,且可歷久不起微點」。
近代美食家們也熱衷於烹製桂花糖饅頭和桂花糖藕。
製作桂花糖藕的步驟很多,但最後一程才是其名稱的由來:「放入煮藕的湯汁半小碗,加入白糖半小碗,置爐火上煮沸後,立即投入蜜漬桂花半盞,隨手把鍋中甜汁澆於藕片之上」。由此看來,桂花糖饅頭和桂花糖藕裡的桂花糖都不過是一抹點綴,結果竟然「反客為主」,成為了點心名,想來還是因為離了桂花糖,這兩款點心就黯然失色了吧!
桂花糖藕
同樣起於「防腐」,成於驚豔的桂花系美食,還有酷似茉莉花茶的桂花茶。1932年11月《新聞報》舊文盛讚浙江蕭山的桂花茶,並詳細描述了當地窨制桂花茶的全流程:「每年八九月間,桂花盛開時,把花朵摘下來,揀擇清潔。先把山裡買來的茶葉,烘焙一次,焙好之後,將桂花拌入於內,俟其茶葉冷後,乃裝於瓶中,封固嚴密」。
無錫惠山:桂花慄子
桂花慄子,是桂花系列美食裡另一芳名頗嘉者。1929年,上海《小日報》直言「大概想起『桂花』二字,便得聯想到慄子」。
桂花慄子有兩類,一是天然的,因桂花樹和慄子樹間種而形成,另一種則是炒制慄子時添入桂花糖人工增香。
天然的桂慄比較珍稀,值得仔細說說。近代歷史上,天然桂花慄子的最著名產地當屬無錫惠山,「娘娘堂前」是優質桂慄的「金字招牌」。1937年1月,美食家吳儂刊發在《鐵報》的《惠麓桂花慄子》一文,科普了桂慄可口與否的兩方面判斷標準。首先是慄子是否夠嫩,一流的「娘娘堂前」桂慄就要選用「大僅逾豆,確最稚嫩」的原材。
第二就是桂花的馥鬱氣息要足。因為桂慄較之其他慄子,最突出的優勢便是「間有桂花香味」,入口後食客會感到「清香甜美,齒頰留芬」。
不過百年前,普通吃客是很難有機會嘗到正宗惠山桂慄的,畢竟一如1935年《鐵報》的感嘆,這種慄子「尤為名貴,產量不多」。也正因稀有,惠山桂慄不同於普通板慄是熟制後出售,市面上能見到的都是毛慄。對此,1948年《益世報》的一篇散文有形象說明:「只有生的毛慄出售,卻沒有熟慄可買,原因是產量太稀少,不能整鍋地燒煮,經常地出售」。可惜的是,多方史料都說明「桂花慄子」已絕跡,叫人遺憾不已。
百年前,杭州滿覺隴也是桂花林夾種慄樹,《東南日報》記者形容秋日場景是「桂放慄熟,其味乃更深一層」。但是相較無錫惠山,杭州的桂慄恐怕還是在名氣上欠了些火候。
杭州市,西湖區滿隴桂雨賞桂。
桂花濃情,不止於吃
桂花美食在近代中國是一門繁榮的產業。上海冠生園出品的桂花梅脯,山西釀造的桂花汾酒,南京小販沿街叫賣的桂花赤豆粥,還有「新長發」商號在常州特聘名師研製的大缽桂花酒釀,無論規模大小都依仗桂花加持,不勝枚舉。
上海人對桂花的喜愛也溢於言表,1935年9月,《時事新報》曾記錄老上海搶購桂花的風雅奇景:「浦東人,徐家匯人,龍華人,家裡有桂花樹的,開放之後,便拗下來挑到上海賣。上海人看見了桂花,是多麼歡喜,幾個銅板一小枝,兩角小洋一大枝,大家爭先恐後地去買。」
上海桂林公園桂花 徐匯綠化市容 圖
農家的桂花,多種在院內牆邊,因而桂花亦是家的航標。
1932年金秋,文人聶世琦的散文《桂花時節》,借桂花茶與桂花糕表達了對亡母的由衷思念:「每當將落的時候,她總叫人折下很多,和些在茶葉裡外,又和白糖拌成糕的餡。每年在校裡,總由母親託人,帶來很多。故鄉是母親死後就沒回去了,後園不知荒蕪的怎樣了,那清香的桂花茶和桂花糕,也有六年沒有的吃了。」
桂花香飄遠了,吃桂花的人,心卻近了。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