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2023-08-03 05:53:12
篇一:《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時代已日薄西山,逐漸取而代之的將是以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光伏發電和氫燃料存儲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環保後碳時代的來臨,表現形式為可再生能源和網際網路的融合,為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惡化甚至危機人類生存的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作者Jeremy Rifkin極富遠見並大膽預測,不愧為歐盟各國政要和美國政要的顧問和走在世界變革前列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我推薦大家有時間去看看這本書:《第三次工業革命》,傑裡米 裡夫金 著,中信出版社。本書不但提出了生態圈概念、人類是地球和自然物種的一分子,也給出了解決目前人類貪婪過度開採地球資源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地球變暖和環境惡化問題。我摘錄以下簡短的三段文字,以饗讀者:
長久以來,我們不得不浪費大量有限的生命去獲得基本的生存保障,沒有時間進行精神領域的「深層遊戲」,也不去反思人生。
全球致力於建立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支柱基礎設施,會創造上萬個新興行業和上億個就業機會。按當前預計,到2050年,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將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基本建成。
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今後幾十年將迅猛發展,大概在2050年達到頂峰,然後在21世紀下半葉保持平穩狀態。不斷上升的曲線以及預示了一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它將擺脫主導過去兩個世紀的工業化發展模式,開創一種協作的生活方式。工業革命轉變到合作革命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篇二: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第三次工業革命,看到這個名字,肯定會想到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嘛,現在我說說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程吧,[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係的革命,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標誌: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為20世紀的人們開創了新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將在21世紀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會更加的完美,是未來的希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棟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4、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5、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臺進行買賣。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已經枯竭,悲觀的話用100年,樂觀的話200年,所以從現在的狀態,全世界的人們就要有個危機意識,我們還要為自己的子子歲歲著想,所以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把可在生能源和網際網路聯繫在一起更加造福社會,不過我不喜歡他們是很多人在一起討論這個革命,有點零散的感覺,。科研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對未來發展的開拓性。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只有我們好好的保護才可以讓我們家園更加清澈。
篇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最近,讀了預測大師傑裡米 。 裡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書中講的一些新的事物與新的概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時,也感觸到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感受到人類文明車輪在不斷向前滾動,我們必須保持與時俱進、崇尚科技、不斷提高、奮發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有可能把握住歷史賜予我們的新機遇。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從原始社會到農耕時代,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每一次歷史的跨躍,都產生著巨大的變革,人類文明程度高了、生產方式徹頭徹尾的改變了、生活方式變的科技時尚有文化有內涵了,人類社會已經進化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人類逐漸認識地球和宇宙的發展規律。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特別是進入了工業時代,機器的發明和普及使用,人類的行為和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交通方式,由步行變革成動力機車,又如飲食材料,由原始食材到食品工業原料,原始食材也被通過基因突變、基因誘導、轉基因等生物手段改變了基因結構,產量更高、個頭更大,「黃金大米」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說明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轉基因食品對人類是否有影響,不過人類的發展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突然有一天,人類意識到不僅僅是我們改變了,我們周邊的環境也改變了,能源在不斷的枯竭、大氣在不斷的變暖、很多珍惜物種在不斷的滅絕,人類開始意識到危險,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是人類也會瀕臨滅絕?!人類在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有機食品、低碳經濟逐漸成為熱門詞彙和人類關注的焦點,人類逐漸認識到生物圈的重要、人類與地球、宇宙要和諧共生,不平衡、不循環、不和諧、不可持續將是人類滅絕的根源,可持續和諧,或許應該是人類得以永生的保障。
傑裡米 。 裡夫金的認為,新型通信技術與新型能源系統的結合,預示著重大的經濟轉型時代來領。根據傑裡米 。 裡夫金的預測,人類即將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他指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個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棟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4)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這一共享網絡的工作原理類似於網際網路(成千上萬的建築物能夠就地生產出少量的能源,這些能源多餘的部分既可以被電網回收,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間通過聯網而共享);(5)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臺進行買賣。可再生能源、建築轉微型發電廠、氫存儲、能源共享網、插電式及燃料式電池動力車,這些設想和詞彙,無不體現科技的創新和思維的創新,而五大支柱中,最大的思維創新是把每棟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在之前,都是採用有限地點集中收集,這是思維的一次跳躍。創新即是注重科學發展,發散思維,不拘泥於常態,勇於突破,敢闖敢幹敢想。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發動機。
可持續和創新對於人類、社會、國家、企業,甚至小到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
企業內部沒有創新,就沒有鮮活的思維,就會固步自封,創新體現在勞動技能的創新,勞動方式的創新,因此,要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形成事業觀與創新觀想融合的創新思維,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員工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才能明白工作是在為誰工作,努力工作將意味著什麼。傑裡米 。 裡夫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參與者採取分散合作方式,分散合作將是未來主要的合作方式,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的分散合作方式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的分散合作,除了要有必要的硬體資源,還應有相應的分散合作的氛圍,和諧的內外部關係,如構建公共組織,充分發揮智能化聯盟的作用,這個將對一個企業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可持續與創新將是未來人類發展永恆的主題。
篇四: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出版以後,掀起了新一輪的預言高潮。與以往各種預言不同的是,這次有關新經濟模式的設想,更加貼合當下的世界經濟格局,也迎合了業界變革的需要。對於未來社會和世界的預言,美國人樂此不疲。無論是奈斯比特的「大趨勢」,還是弗裡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都傳遞著知識的創造和智慧的閃耀,這些大家對於世界格局和人類社會的生動精緻觀察,給了我們一個看世界、觀人類的眼鏡。帶上它,不僅看懂了世界的變化,也看準了未來的方向。以至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各級官員們推崇的一本書,因為裡面滲透著經濟轉型升級的密碼,正是各種官員們汲取養分再造政績的最好良方。
Rifkin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在每一棟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臺進行買賣。核心觀點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利用可再生能的製造、轉換、交易,實現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探索新經濟的模式。如果用一個故事來說明的話,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能源的製造者,在你家的房前屋後建立微型的發電廠,這些電能你可以自用,也可以儲存起來,也可以到網際網路上進行交易。而不是依賴於石油天然氣,你是被動的消費者。」要完成這樣的構想,既要解決可再生能的生產技術問題,也要改變現有的能源交易方式,所以,是一個偉大的、複雜的、系統的項目。好在,rifkin作為項目官員,已經在一些地區進行了很好的試驗。
對於教育而言,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是教育方式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普及了識字率,提高了勞動效率;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流水線作業,勞動技能普遍提升;那麼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呢?教育的職能不僅僅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用實用主義心態去開展的勞動,而是要讓勞動與自然保持協調一致。因為前兩次的工業革命都是以犧牲自然環境作為代價來獲得社會發展,而我們的地球本身又是很脆弱。對此,Rifkin 提出了「生物圈保護意識」的教育理念,換而言之,就是要讓教育成為「相互合作、充滿關愛的學習體驗」,這樣才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做好心理、觀念的準備。所以,分散式、扁平式的教育應該得到推廣。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知識權威傳播,而是將不同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和聯繫,「尋找真相,發現聯繫,進行交叉。」這樣,我們的未來勞動力才會真正融入到第三工業革命中,找到生產、生活的方式。
因此,面向個性化的教育變革,你準備好了麼?
篇五:《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如果你在抱怨自己在面臨一場變革,你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開頭,多數問題自己都無法控制,因此變得沮喪。來看看《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對了,因為作者的處境比你更囧,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哪一項都是對現有方式的全然否定,每個支柱相互之間還具有內在的聯繫,因而必須同時推進,這種天方夜譚般的變革任務,卻被JEREMY RIFKIN不懈推動,在他善舞的長袖下,相關的國際組織次第建立、國際峰會和對話頻繁展開,他遊走於各國政要間,促成一個個對人類影響深遠的實踐。在整體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多次看到為地球未來進行深入思考的政治領袖做出的大膽舉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默克爾,這個一向低調而保守的政治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上卻異常鮮明的表達毫不猶豫的支持,我個人因此認為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是相當重要的,也許對每個人都是如此。
首先要了解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1)傳統能源轉變為再生能源;
2)變每所建築為可互聯共享的微型發電站;
3)網際網路式的可分享智能電網改造;
4)普及氫存儲技術用以存儲間歇能源
5)普及插電式交通工具
其次要知道,隨著這五大支柱的變革,人類社會將發生一些深遠變化:
1。社會關係的改變
目前的社會結構,是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對煤炭、石油的採集、組織、融資等活動的影響而形成的,總體上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結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式、共享式的能源採集和傳輸方式,必將導致更為扁平、網絡化的組織出現,藉助於網際網路工具,這些組織將成為新時代的主導;
2。生物圈的視角的經濟觀
我們不應該將資源視為外在的,而應從生物圈的角度看待整個的經濟過程,熵是一種有效的衡量方式,我們必須摒棄以往的掠奪式的資源開採方式,學會從生物圈乃至地球的角度去衡量我們行為的結果,採取更有利於共生和再生的經濟形式。
3。合作經濟時代
人類必須面對一個充裕時代,當人們逐漸擺脫物質的束縛,開始著眼於創造社會資本,非盈利組織就將成為推動社會就業乃至進步的主體,人類進入合作經濟的時代,著眼於意義而非經濟價值,社會資本成為人類創造的主體,對於人類來說,回歸伊甸園的日子到了。
類似的變化可以列舉出更多,上邊的變化只是觸動我比較多的方面,總體上講,這本書具有多種角度的可讀性。但亦有顯而易見的不足,就是缺乏對新的能源帶來的風險的分析,我認為風險來自於以下幾種形式
1)病毒:與通信不同,能源問題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若果真實現這樣的能源分散式的結構,不免帶來風險,類似網際網路式的病毒的危險將會擴散到智能電網內,並產生幾倍與現在的破壞力;
2)政治和宗教風險:基於不同政治、種族和宗教衝突更容易演變為通過能源網絡的相互斷開互聯,而這種中斷可能會影響整個智能電網的效能;
3)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可以利用智能電網的進行簡便的有效的攻擊;
必須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有足夠的技術和組織手段,才能促進保守的政府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進行投資,我們必須為洲際規模的天氣災害或者地區規模的地質災害做好足夠的預備方案。
我一向過於關注網際網路而忽視對能源領域的革命性變化的關注,現在看起來,這無疑是短視和狹窄的舉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的思考是星球意義上的,也只有具有這種思考,才能真正打動代表不同階層的、信仰不一的政治領袖,並且推動一場涉及各領域,且往往深深傷害既得利益集團的革命,雖然這場革命剛剛開始,但必將走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