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香港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嗎(深度專訪混亂了三個月)
2023-08-02 15:45:14 1
現在的香港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嗎?【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王雯雯 黎巧毅 崔天也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 陳青青】9月6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香港的信用評級由「AA 」轉為「AA」,並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同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確表示不同意該機構的下調決定「東方之珠」的經濟韌性是否足以支撐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人擔憂,有人淡定」,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與幾位金融業「港漂」交流後的感受而作為權威人士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則信心滿滿:「香港的金融及銀行體系多年來建立了強大的緩衝和抗震能力」他預期「一帶一路」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會良性互動、雙軌並進他同時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正與內地研究合適的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現在的香港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嗎?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現在的香港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嗎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王雯雯 黎巧毅 崔天也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 陳青青】9月6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香港的信用評級由「AA 」轉為「AA」,並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同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確表示不同意該機構的下調決定。「東方之珠」的經濟韌性是否足以支撐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人擔憂,有人淡定」,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與幾位金融業「港漂」交流後的感受。而作為權威人士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則信心滿滿:「香港的金融及銀行體系多年來建立了強大的緩衝和抗震能力。」他預期「一帶一路」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會良性互動、雙軌並進。他同時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正與內地研究合適的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港漂」們的感受: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影響心情
「近期的事件令國際上對香港管理、法治質量及效率的觀感受到長期損害,並對營商環境的穩定性和活躍程度產生質疑。」這是惠譽在下調香港信用評級時提到的理由。
拗口的書面語折射到現實中,化成一些從業者的焦慮。有香港媒體報導稱,以往內地遊客青睞的購物勝地銅鑼灣如今遭遇「零售寒冬」,該區域已經湧現逾40間吉鋪(意為「待出租的空鋪」,因為粵語中「空」與「兇」諧音,不吉利,故以「吉鋪」代稱),「街上仍然人流不絕,惟『拖篋』(拖旅行箱)旅客寥寥可數。部分服飾店仍有不少市民光顧;反之『自由行』熱點藥房、化妝品以及名店則無人問津」。
與零售業的慘狀相比,《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幾名金融業「港漂」的處境相對稍好。趙先生是學IT出身,在香港讀研,畢業後順理成章地留在了香港。但香港IT行業發展比較局限,於是他轉行做了金融。近期的動蕩對他的個人安全並沒造成太大影響。「非要說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影響心情。」趙先生說,「從事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業且直接面向內地客戶的人員受到的影響很大。由於做保險和銀行開戶,需要客戶至少親自來港一次,因此不少客戶由於擔心香港不安全就放棄了。」
丁雪曾在武漢高校讀金融系,畢業後投身香港金融業,在她看來,最近的騷亂是「點對點」的。「新聞會給人一種香港正處於『全面騷亂』狀態中的印象,但實際上,只要不去發生衝突的中心地帶,就還是安全的。」丁雪說。
另一位金融「港漂」姚先生來港工作已有6年,依據法律,明年他就能拿到永居資格,並可以考慮購房。9月1日,暴徒在東湧大肆破壞,從珠海回來的姚先生不得不從港珠澳大橋口岸步行兩個多小時回到位於東湧的家。姚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有點退縮了,「如果目前的局勢繼續惡化,(我)可能會考慮去上海、深圳發展。但目前,我還是相信香港的優勢吧」。
「香港並沒有因為過去兩三個月的混亂而影響了『一國兩制』,亦沒有影響我們的法治精神;反之,令我們更有決心維護『一國兩制』、維護法治精神。」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如是說。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香港的「跳板」角色在過去十年有所變化
在惠譽下調對香港的評級後,有港媒鼓譟稱「一場阻擊香港的完美風暴正在慢慢形成」,但這種論調很快被專業人士否定。有媒體7日引述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鐵軍的研究表示,評級機構在做主權評級時,既得不到關於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情況的非公開信息,也無法獲得可比性的公開信息(國與國之間的資料獲取和披露差別很大),因此,主權評級的科學性可能最差,遠遠低於公司債券和結構化產品評級的嚴謹性。
一些媒體鼓譟「完美風暴」,不免讓人想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我在明,敵在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這樣回憶當年慘烈的「金融廝殺」。「香港有潛在的經濟問題:一是巨大的樓市泡沫;二是家庭負債率偏高;三是企業尤其地產發展商過度借貸;四是香港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進口消費多於出口,顯示經濟過熱,加上港元金融市場規模不大不小且流動性高,資金進出自由,難免令香港被國際炒家垂涎。」
當下香港所扮演的金融角色與1997年時並不相同。陳德霖說,自內地改革開放開始,香港一直是外資「走進去」的首選跳板,自有數據統計以來,外資進入內地的最大來源地一直是香港,比例經常佔一半以上。香港的跳板角色在過去十年亦有所變化,過去發揮單一的「由外到內」功能,現在變成兼任「由內到外」。內地對外直接投資中,香港的佔比亦已超過6成,反映香港是內地資金「走出去」的首選跳板。
至於未來的合作前景,陳德霖表示,會好好利用現有的政策空間,亦會在充分考慮兩地制度異同和堅守金融穩定的前提下,與內地有關部門積極溝通,不斷探索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我們預期『一帶一路』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會良性互動、雙軌並進,因為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越多,使用人民幣就越頻繁。『一帶一路』的推進將為沿線地區帶來龐大的基建投融資活動,過程中會有很多機會使用人民幣作為項目融資、定價和交易貨幣。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以為國際市場人民幣交易提供全面、高效的配套服務。」
此外,在便利兩地居民生活和企業開展業務的前提下,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在跨境人民幣流動方面先行先試。「我們正與內地研究合適的金融措施,支持大灣區發展,相信可為人民幣業務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陳德霖表示。
香港的優勢是積累而成,與內地緊密關係是其底氣來源
香港的社會動蕩,到底對這座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影響如何?值得關注的還有美國國會一些人士鼓動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被認為關係到香立關稅區特殊地位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中國社科院學者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美國以任何藉口取消香港特別關稅區地位,對香港經濟活動當然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同時也必將影響眾多美國企業在港運營和收益,從而造成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
英國廣播公司曾報導稱,如果美國在未來不再把香港視為獨立關稅區,這意味著其對中國實施的關稅措施將同樣適用於香港。據統計,大約有1300家美國企業在香港設有基地。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2018年美國向香港的出口額為506億美元,進口167億美元,這意味著貿易順差達340億美元,在關稅上給香港帶來的損失輕微。
「香港的金融及銀行體系多年來建立了強大的緩衝和抗震能力。」陳德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短期而言,香港的金融和銀行體系、貨幣和股票市場保持穩定,運作有序。然而近期香港的社會事件或多或少會引起投資者的關注。香港的制度、法治精神和市場優勢是經多年積累而建立,也是投資者的信心所系,而信心對金融市場的順暢運作尤其重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來之不易,我們希望社會分歧可以儘快妥善處理,讓香港社會秩序早日恢復正常。金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市況,確保港元市場繼續按照聯匯制度有效運作,維護香港的貨幣和金融體系穩定。」
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過去三個月雖然香港出現了問題,但對金融中心地位沒有太大的打擊,「國際金融中心不是想成立就能成立的,而是幾十年積累的優勢。紐約和倫敦下班了以後,香港還在交易。這種『三班倒』才能保證24小時金融系統運作。香港是亞洲最大的美元離岸中心,這個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在梁海明看來,眼下還無須中央出手相助,因為香港的基礎很好,底子很厚。「目前香港受內傷,但還沒有生命危險。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足夠幫助香港渡過經濟難關了。」梁海明說。
香港與內地日益緊密的聯繫,正是「東方之珠」抵禦風險的底氣來源。6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回應堅定表明了這一點:「惠譽指香港與內地在經濟、金融及社會政治的聯繫正逐步加深,顯示香港正持續融入內地的管治體系,長遠可能對香港帶來制度和規管方面的挑戰。對此,我們並不認同。惠譽的評論純屬臆測,缺乏理據支持。香港與內地日趨緊密的經濟和金融聯繫不應是對香港信用評級的制約因素。相反,這是香港長遠發展的積極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