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
2023-08-02 18:14:07 1
篇一:《道德經》讀後感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託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篇二:《道德經》讀後感 尹可
《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幹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己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鬥,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 」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位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裡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篇三:《道德經》讀後感 賀超平
——品味老子的「上善若水 」 觀
輕輕翻開《道德經》的扉頁,我彷如夢回春秋 ……
函谷忽見騎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無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幾多盡渾沌?
那令人驚嘆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結晶;是一位隱士對後世的囑託;亦是歷史沉澱下來的哲學的成果!
說到《道德經》,中外很多人都曾給其寫過書評。譬如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盧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作為讀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以說,它是一部曠世奇書!
它森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給我思考最多的,還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致堅。 」「上善若水」,僅此一句話,便叫人體會到了水的意境、善與德的境界。
的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歷來是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謂「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卻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她,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事事計。人進我退,彼擠我溢,能屈能伸。她,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 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裡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裡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裡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 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 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儘管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過頭來,品味老子對於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的標準與處世修養的尺度,同時更體現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 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 以水喻道 ; 以水喻德 ; 以水喻政 。 以水喻道,說的是道的雄渾而不張揚;以水喻德,說的是侯王的虛懷若谷心懷天下;以水喻政,說的是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不得不說,老子思想的哲學體系是嚴密的 。因為 侯王心中有道,就會有德,而後就能依照心中的道與德為政,而達到無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統一的,特點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個最為貼近的喻體,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國便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純淨、透明、如此簡單。其實,往往,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最好的。 它 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寫老子所倡導的無為,是順應民心的無所作為,是一種簡單的為政之道,也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說水,他說恆道像水,玄德像水, 聖王治國也應當像水。我說,純淨如 水,會收穫一份純美的結果;穿過世俗的紛繁,會回到最初的純淨。我想,這就是 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如今的現實意義吧!
「上善若水」堪稱我們的座右銘!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經》更多了幾分玄妙外的靈動。水映《道德經》,萬古英靈智慧開。俯覽人間多少事,至今思聖人,函谷關口,一片紫氣東來!
篇四:《道德經》讀後感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本人自覺《道德經》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萬物,存在於萬物的發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到遠古的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般人都會認為,事物的數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可以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現。現在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可以忽視了(那麼多白領過勞死),良心可以拋棄了(學術造假、官場權錢交易)。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於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積極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少則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多則惑」可以從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問題解釋。當生活中出現一些事情必須要讓我們做選擇,選擇只有一個,我們不會多加考慮,而會從一而終。如果選擇有多個,選擇之初會多加思慮,斟酌再三。最終確定後,如果事情的發展並不如自己所料,往往會幻想著那條為選擇的路,甚至會希望自己生活在為選擇的路中,因此煩惱、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誠然,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麼贊同。例如,老子說到「曲則全,枉則直」即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伸直。而我覺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見小事來說吧。有位大媽跟我訴苦說,她一家子是與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個院子裡,院子裡只有一個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是兩家人公用的,理應是兩家人共同打理衛生間的衛生,可從始至終,只有大媽一個人去打掃衛生間。大媽就埋怨了,難道只有她這一家子人需要去衛生間,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怕髒?大媽雖然在抱怨,但,確實是委曲求全了。兩家人表面看上去還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個院子。但是,這「全」底下,難免會存在大媽對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這個芥蒂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大媽可能會逢人就訴苦,並且很有可能這種埋怨的訴苦會變相為說人是非。另外一家人會覺得大媽人好「欺負」,是個老好人,這種想法可能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剝削大媽的「好心」。這樣下去,看似波瀾不驚的院子,實則暗藏洶湧,隨時都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吵。這樣看來,委曲成全了嗎?
再來看看我們這個國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國家送了多少土地給別國,我這個被蒙蔽其中的學生不知道這個數目是多少,但是看到網絡上飛來飛去的隻言片語,我感覺這不是個小數目。為什麼中國委屈經土地割給周邊的國家,依舊得不到對方的尊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還將幾千萬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兩以謙卑的姿態拱手送給他人,但換來的是什麼,是對方的不屑!我們國家大手一揮就將日本二戰的賠償給免了,這一舉動確實慷慨,但對方有更深的懺悔嗎?沒有!靖國神社還不是依舊有人去拜!我們那些千千萬萬死在日本刀槍下的英魂還不是依舊無人問津!那些在世的受盡欺凌的婦女還不是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她們至死都沒有得到過日本的道歉!反觀,同樣在二戰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族,他們委曲求全了嗎,他們慷慨退讓了嗎?不!他們拒不退讓!他們一定要用納粹黨的血祭祀他們已逝的同胞,與此同時,換來的是德國人的懺悔和敬重。在這裡,我並不是倡導以暴制暴,但是,我們的國家能不能拿出點血性,拿出點魄氣,不要一味委曲求全!
我認為,「委則全」的「全」應該是「兩全」即成全雙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單方面。中國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兩全」,只是成全了對方,傷害了自己。這樣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委曲求全只會縱容對方囂張,使對方得寸進尺。我想,這應該是為什麼中國始終都不能解決好領土爭端的癥結之一。
國家如此,國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個大媽應該是許多國民的縮影了。用委曲求的雙方的和睦和面子,卻苦了自己。這其中涉及的是國民的面子問題、性格的軟弱性和陰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長期以往的埋怨可能會發展成長舌婦,而另一方可能會有「小人得志」的陰暗面,得寸進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與人的交往缺乏坦誠直率。由此看來,委曲求全會滋生人與人之間沒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認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篇五:《道德經》讀後感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漫長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中流傳下來了很多經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這麼一個長達幾百年的徵戰史,也正是在這段崢嶸的歷史階段,人才輩出,思想膨脹,百家爭鳴。這段時間就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這段連年戰爭,諸國徵伐,民不聊生的時代,無數有志之士運用各種辦法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與東周國內割據一方的諸侯國一樣的各個學術學派,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學術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論語》、《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經》、《莊子》等等;墨家學派的《墨子》等;還有兵家的《孫子兵法》等等。學派以及典籍之多不勝枚舉。我想作為一名有知識、有文化、有素養的當代大學生,應當好好學習一下中國古代的這些經典名著,因為這些作品出自那樣的一個戰亂年代,人們常常對明天的太陽不抱希望,然而在這樣一個生死不由自主的年代,他們能夠更加看清人生的意義,更加明確生命奮鬥的目標,更加注重國家的一統和興旺發達。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思想,並不是過去的東西都是腐朽的,也許他們的思想能夠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一些諸子百家的經典,其中認真學習了道家的《道德經》,雖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辯證哲學思想並不是光看這些文字以及一個寒假的時間就能理解透徹,並且運用於實際的。
讀《道德經》,首先就是要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說過,「道」這東西,它大大超越了知識的層面,所以我們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來理解、來衡量、來解釋,我們必須要突破知識的限制,隨老子一起站在局外來看這個世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視野才沒有死角,我們才能夠理解「道」的永恆。然而這個在看《道德經》前就應該有所準備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所以無數人都看不懂,完全無法理解,於是自下定論,認為這是老子的一出惡作劇,故作玄虛。
在有了這樣一個大概的理解準備後我們再看《道德經》,於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圍繞著「道」這一觀念展開的。老子所說的「道」,並非人們通常所講的道路、規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無名」,又「有名」的一個實體。他所說的「名」,也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名稱或名字,而是與實際內容相對應的形式和形態。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寂靜無聲,空虛無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實實在在的事物,有具體的形象。顯然,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客觀存在的實體。這個渾然一體、不可割裂的東西,先於天地而生。它獨立存在,永遠也不會改變。它具有實體及其法則或規律這二方面的意義。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的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又向它回歸。「道」好似萬物的宗主,它是萬物的匯歸之地,萬物都歸附於它。「道」在萬物中的體現稱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一切以「道」為轉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寧,神得到它就靈驗,川谷得到它就盈滿,侯王得到它就成為天下的君長。「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縮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規律的代名詞。
「道」又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有名」是萬物的根源,天下萬物無一不產生於天、地這樣的具體的有形之物;「無名」則是萬物的始端,具體的有形之物均產生於「道」和無形的「一」。「道」的運動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轉化。它的運動軌跡是由近及遠,越離越遠,但最終又由遠處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於「道」,無一不是如此。如對於萬物來說,「道」使其從無形成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又使其從有形轉化為無形。無形既是萬物運動的起點,又是萬物運動的終點、歸宿和本根。
在認識了「道」並據此了解天下萬物後,老子認為認識的過程就已經完成,因而主張堵住耳目口鼻,關閉感知的大門,「絕學」、「棄知」,返回到無知、無欲的純樸狀態。
老子主張通過觀察萬物來認識其本質。這使他的認識論具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因素。此外,他又認識到,只有通過理性思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一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張只有無欲,才能認識無形之「道」的奧妙,這就使他認識論帶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時又揭示了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和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而在當今有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還有為了利益而越來越疏遠的人際關係,我認為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倡導大家學習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徵討,多一些親情友誼。
粗看人生幾十載,你可以為了獲得萬萬人之上的榮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幫結派,糾集聚眾虎踞一方,還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細數天下王侯與膝前孩童聽……都不過幾十載,於是萬萬人之上的人要求別人幫他寫書,把他打敗拉幫結派的傢伙的故事寫成一本厚厚的笑話,並給這部笑話取了個頗有文學意味以及哲學涵養的詞叫:歷史。並且告訴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學習,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尋平凡夢想的人為愚昧。細看人生許多日子,不要因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擁有的明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