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本校(復旦附中的這所)
2023-08-09 13:57:38 3
2015年秋天,復旦附中青浦分校(以下簡稱「復附青分」)迎來了第一批學生。當時,「第一教育」的小編帶著家長和學生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探訪了位於澱山湖新城的復旦附中新校區:《探校 | 關於復旦附中青浦分校,小編幫大家做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功課》。
轉眼五年過去了,復附青分送走了三屆畢業生,他們的成績如何、去往何處? 「導師制書院式」培養模式發展得怎樣?學校打造了哪些特色課程值得關注?
今天,就請大家跟隨小編一起「再探」復附青分——
復旦附中青浦分校校門
「五歲」的復附青分成績亮眼
復附青分2020屆畢業生師生合影
復附青分現有三個年級共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41名;專任教師共計86名,其中正高級教師2名(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26名,共佔比32.6%;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51名,佔比59.3%。
復附青分校長由復旦附中校長吳堅兼任
除了師資「給力」,復附青分作為一所「年輕」的學校,畢業生升學情況也可稱得上亮眼:
2018屆學生升學情況
2019屆學生升學情況
2020屆學生升學情況
五年來,復附青分的學生在國際級賽事中獲得獎項26人次,在全國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44人次,省市級獎項338人次,區級獎項270人次。
2019學年復附青分學生獲獎情況統計
2018學年復附青分學生獲獎情況統計
2019屆學生林揚淵的論文《二維射影對應中的可度量點構建與延伸》獲2018年丘成桐中國科學獎東部賽區二等獎。
2020屆學生沈星宇在2019年上海市中小學生遊泳冠軍賽上獲得高中男子100米自由式和200米自由式冠軍。
2020屆學生周彥灝獲第十六屆上海市中學生時政大賽最佳選手。
不論從升學數據還是學生獲獎情況來看,復附青分這幾年可以說「進步神速」,秘訣何在?
人人有導師,學生成長不迷茫
復附青分常務副校長張之銀介紹說,學校秉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復旦校訓,全面依託復旦附中學生培養平臺,結合學校物理空間特點,實行以導師制為核心、以住宿生活為載體的「導師制書院式」培養模式。
復附青分常務副校長張之銀聽課,復旦附中本部每周都有特級教師、資深教師到青浦分校聽課、教研,幫助年輕教師成長
每10位學生配備1名導師。導師主要發揮兩方面作用:
其一,學校設置導師課程,由導師引領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寫開題報告、做研究、展示答辯……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學習方式進行補充,也能提升學生學術素養,培育學術精神。
2019學年復附青分導師課程一覽表
其二,學校充分發揮導師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關鍵作用,通過開展學養講座、諮詢導航、學術論壇等師生交流活動,加上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宿舍管理教師等人員的配合,全面陪伴、支持學生的成長。
復附青分導師五大職責
談起學校的導師制,被清華大學錄取的2020屆畢業生湯晨曦感慨萬千:
「
高中生想法多而易變,又缺乏執行力。學校為每位同學配備導師,就像樂隊來了指揮,內心一下子就篤定下來。自己哪些想法可行、哪些想法先行、自我發展的短板在哪、就近發展區在何處,導師都會洞察入微,給予細心指導。
我的文科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導師就鼓勵我參加辯論、演講等活動,讓我在一次次語言實踐中體會表達的技巧、人文素養的重要。獲知我在體育運動上不甚自信,導師鼓勵我堅持參加校運動會,與同學一道揮灑汗水。
」
復附青分2020屆畢業生湯晨曦感言導師制令他獲益良多
課程打造背靠高校、面朝社會
在復附青分,一學期的教學安排分為「8 2 8 2」四段。其中「8」是指以校內教育教學活動為主的八周,「2」是指考試周以及社會實踐周。
復附青分金字塔型課程體系
學校的基礎課程全面依託復旦附中教研組和備課組,統一備課、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測試和統一測試評價。
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特色明顯,重體驗、重探究、重實踐,如導師課程、「大語文」課程、社會實踐課程、主題晨會、特色選修課程等。
2019學年復旦青分選修課一覽
在小編看來,復附青分的課程設置與實施有這樣兩大亮點:
01
「請進來」 「走出去」,充分利用高校資源
比如學校「大語文」課程充分依託復旦大學等高校資源,曾邀請葛劍雄、謝遐齡、王德峰、張汝綸、駱玉明、蕭功秦、鮑鵬山等大學知名教授和學者來校授課,培育學生人文素養,增強歷史文化底蘊。2016~2019學年,學校共舉辦「大語文」課程39次。
「科學大講堂」則邀請復旦大學、中科院、同濟大學等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來校開設講座,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2016~2019學年,學校共舉辦了科學大講堂19次。
2019學年復附青分大語文課程及科學大講堂講座主題一覽
學校還在大學的支持下,開發了分校學生到復旦大學開展科研體驗的實踐課程。全體學生在高一學年結束前一周,都要前往復旦大學實驗室學習物理、化學、生物、信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科學實驗課程。
復旦大學體驗課程一覽表
學生在復旦大學上體驗課
02
打破校園圍牆,讓學習無處不在
每學期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許是學生們最期待的。在研學中,學生們自主確立研究課題、查閱資料,結合實地調研,撰寫調查報告,分享成長經驗。
高一年級文化行走
行走徽杭古道、了解徽州文化、體驗徽商精神……學生們在「徽州行」文化行走活動中,體驗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行走徽杭古道,體驗徽州文化」文化行走
高二外省市社會實踐(社會調研)
在山東濟寧體驗孔孟之禮,在貴州松桃感受民族政策和國家扶貧政策的落實,在安徽金寨體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高二年級的研學實踐豐富多彩。學校與當地學校共建實踐基地,讓學生在接受文化洗禮的同時開展課題探究。
高二年級赴外省市參與研學實踐
研學課題方向舉例
跨文化交流
學校依託復旦附中的國際教育資源,開設跨文化交流自選課程,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開闊國際視野,增強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五年來,學生239人次參訪7個國家和地區的17所學校,共計25批次;接待11個國家和地區24所學校、1096位師生來訪;學校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丹麥、法國、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學建立友好關係。
復附青分海外及港澳臺地區友好學校分布圖
學校海外交流情況匯總
志願者服務
為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課堂,學校與青浦區博物館、上海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上海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陳雲紀念館、鐵路上海站、大寧靈石公園等多家單位共建了志願者服務基地。
每年寒暑假,學生們在學校組織下深入社會,承擔各式各樣的工作,例如在中山醫院擔任導醫,在崧澤遺址博物館擔任講解員等等,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收穫成長。
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統計
學生參與志願者活動
評價方式不唯「分數論」
復附青分不僅在師資和課程建設上有深厚的「復旦背景」,在評價方面也與高校模式接軌:
01
學業評價採用等級學分績點評價體系
學分和績點是學生學習能力與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學校以學分與績點衡量學生學習量與質。一個學分約等於一個學生在課堂(或實驗室等)接受教學(或訓練)16~18課時的量。等級學分制與學校特色課程體系高度匹配,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
復附青分學習情況報告單示例
02
綜合素質評價採用過程性評價方式
綜合素質評價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學校課程體系的活動內容,如社會實踐、學業學習等;二是記錄學生取得過的校內外各種成就;三是與導師課相結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評價。學校採用過程性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在以上三個方面的表現,客觀呈現學生發展情況,全面、個性化地評價學生。
復附青分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單示例
在復附青分的官方網站上,小編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優質教育資源向青浦輻射的具體體現,也是復旦大學基礎教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學校傾心致力於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和國際視野,使其成為思想品德高尚、綜合素質全面、能引領社會發展的時代菁英。
圍繞這一育人目標,「五歲」的復附青分依託復旦大學、復旦附中的優質辦學資源,初步走出了一條有亮點、有成果的育人之路。從學校的初創階段邁入穩步發展階段,學校將穩紮穩打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畢業生高考成績與升學品質,進一步辦出青浦分校的特色,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