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建造了趙州橋(梁思成與趙州橋)
2023-07-26 18:41:30
2017年8月17日11點,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頭條號、央視新聞移動網三家新媒體平臺,舉辦了一次同步直播。
直播時長1小時27分鐘,吸引了十萬多網友參與互動。
網友們之所以參與熱情這麼高,是因為這場直播的內容是「千年古橋趙州橋,修復工程進行中」。
原趙縣文保所所長李進栓(左)和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右)向央視記者介紹趙州橋欄板修復工作。
一說趙州橋,立刻就能引來一波「回憶殺」:這不是當年的小學語文課文嘛!
沒錯。相信對於絕大部分朋友來說,第一次知道趙州橋,就是通過《趙州橋》這篇課文。
它節選自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院士的科普作品《中國石拱橋》,言簡意賅地向大家講述了趙州橋的悠久歷史和工程技術。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裡的《趙州橋》課文。
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刊登於1962年的《人民日報》。
而在這之前幾年,新中國剛剛對趙州橋進行了一次全面又徹底的修復工作,並將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人可能好奇:名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底是個啥地位呢?
這麼說吧:跟趙州橋列在同一批名單裡的,是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等單位。
趙州橋能受到這麼高的關注度,離不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努力。
因為,梁思成是最先向大家介紹趙州橋的,也是最先呼籲保護、修復趙州橋的。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梁思成和趙州橋之間的故事。
國家博物館藏趙州橋石欄板,上面有非常精美的雕刻。
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一起加入中國營造學社,與朱啟鈐、劉敦楨等人共同從事中國古建築歷史研究工作。
在研究明清以前的古建築時,梁思成注意到了當時廣為流傳的「北方四大勝跡」: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1933年,梁思成來到洨河岸邊,對趙州橋進行了詳細考察和測繪,並且寫了一篇《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讓大家第一次知道了趙州橋的本來面目。
梁思成(左)和莫宗江在趙州橋下。
為什麼要說「讓大家第一次知道了趙州橋的本來面目」呢?
因為在這之前的幾百年歲月中,趙州橋的建造歷史,一直是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存在的。
當地百姓甚至根據橋面上所謂的「驢蹄印」「車轍印」「手掌印」痕跡,編了一段民謠《小放牛》——
趙州橋來魯班修,
玉石欄杆聖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走,
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
以「魯班修建趙州橋」為題材的美術作品。
而梁思成告訴大家,趙州橋建造於隋朝大業年間(605年至618年),它的建造者並不是魯班,而是李春。
關於李春,生平資料只有五個字:男,漢族,石匠。
實際上,李春已經不需要什麼個人傳記,趙州橋本身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當時,洨河是水陸交通要道,如果想同時滿足「橋上走車、橋下過船」,很多工匠最先想到的方案可能是陡拱橋。
頤和園「玉帶橋」是最著名的陡拱橋。
但是,洨河兩岸都是鬆軟的沙土,很可能發生嚴重的沉降。
而且洨河有三十多米寬,假如按照這個跨度來修陡拱橋,那麼車輛和行人上橋下橋時,非常容易出危險。
所以李春因地制宜,想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案,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敞肩式圓弧單拱石橋,既滿足了交通需求,又節省了石料,還降低了被洪水衝垮的風險。
更巧妙的是,整座橋看著是一個整體,其實是由28道橋拱並排組成。每一道橋拱都能獨立施工、獨立承重、獨立維修。
總之,趙州橋的特點就是: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
以當時的建築水平來說,它是當之無愧的工程傑作。
在梁思成考察趙州橋之前的一千四百多年裡,趙縣一帶曾經發生過八次大地震和多次戰爭。
當年繁華一時的趙州城,就是被這些災難毀滅的。
神奇的是,趙州橋雖然經歷了同樣的地震和戰爭,但依然好端端地矗立在原地。
舉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趙州橋的皮實勁兒:
明朝末年,趙州橋的第5道橋拱發生坍塌,愣是撐到清朝乾隆年間才得到修繕,在這期間一直任憑千人踩萬人踏。
梁思成對趙州橋考察結束後,多次奔走,籌集資金,呼籲修復這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修復計劃不得不暫停,直到新中國成立。
而梁思成關於趙州橋的論文,在這期間被他的朋友費正清、費慰梅夫婦推薦給了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威廉·愛默生教授,後來發表在世界權威建築雜誌《筆尖》上面。
這是現代中國學者的建築研究成果第一次走出國門。
梁思成繪製的趙州橋圖紙。
1952年,文化部對趙州橋進行實地勘測後,得出結論:橋身已經多處殘破,再不修復就來不及了。
從唐代貞元八年(792年)到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趙州橋曾經得到過七八次修復。
而在1953年到1958年這段時間,趙州橋迎來了自己誕生以來最全面也是最徹底的一次修復工程。
趙州橋特種郵票及郵戳。
關於趙州橋的這次全面徹底修復,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一種觀點認為,修復趙州橋應該「修舊如舊」,儘可能保留它原來的模樣,就連修復技術也得沿用古代的工程技術手法。
而趙州橋在修復過程中,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和材料(比如為了防止漏水,加了兩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趙州橋從結構到外表都煥然一新,已經不能算是當初的趙州橋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趙州橋修復現場。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趙州橋這麼多年來,也不是沒有變化過。比如橋上的欄板,就換了一茬又一茬了。
而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假如沿用古代工程技術,那麼預算將會非常大,會影響到工業和農業的生產。
更何況,趙州橋結構複雜、病害較多,並不像陶器、瓷器、青銅器那種擺設陳列的小型文物,簡單縫縫補補就能搞定的。只有換用新的材料來填補,才能保證滿足交通需求。
印有趙州橋圖案的河北省糧票。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既然用新的修復工藝,能夠讓趙州橋的使用壽命儘可能延長,那這就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畢竟,修橋就是為了讓人繼續使用的嘛!
因此,修復趙州橋可以說是在特殊時期的一次特殊工程。它包含著一些無奈,留下了一些遺憾,也在引發了一些思考。
文物工作者正在細心修復趙州橋欄板。
正是這些思考,讓後人繼續修復趙州橋的時候,變得更加慎重。
2017年,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歷時三年多,對趙縣文保所館藏的幾十件趙州橋歷代欄板及構件進行了搶救性修復。
這次修復採用了多種技術,讓欄板和構件一一恢復了當初的模樣,向大家展示趙州橋的歷史變遷,啟示著無數從事古建築修復的後來者。
關於趙州橋的修復工程,你支持哪一種觀點呢?你覺得這對古建築和古園林的修復,又有哪些啟示呢?歡迎留言,一起分享!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系園景人(ID:xyzwin)原創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輸入「轉載」授權,請註明來源!
「天下第一橋」的發現與修復
今天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