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馬克·沃爾伯格主演《深海浩劫》觀後感

2023-07-27 04:47:54 4

  由於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並沒有像常見的災難片那樣,過於戲劇化地營造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的災難逃生動作戲,而是較為寫實地展現了鑽井工人們自救和逃生的過程。

  馬克·沃爾伯格主演《深海浩劫》觀後感一:

  2010年4月20日,一個甲烷氣泡從海底冒出,隨後演變的蝴蝶效應,導致「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臺起火爆炸,36小時之後伴隨著巨大的聲響和熾烈的火焰,沉沒在墨西哥灣。事後統計7人重傷、11人失蹤。

  電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後以逼真的影像還原了這一事件的始末。

  對數字敏感的人跳起來說,才死了11個人就能拍災難片。言下之意,每年我們的高速公路上和煤礦井下比之慘烈的不可勝數,都可以立刻封道改成片場,串起來拍成連續劇。

  有這種世界觀的人,他的數學老師功不可沒。

  韓國電影《隧道》,今年影響力僅次於《釜山行》,全片只死了兩個人。依照以上思路,按死亡人數來歸類電影,大概這應該是部喜劇。

  當然我們都知道不是。

  災難片中「災難」二字雖須突出,但比慘這種事情,交給在華府門口賣身葬父的代號9527做就可以了。生命被掩埋,卻讓平日裡不顯的人性於暗處發光,才是災難片一貫為之的主流價值觀。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這一點,可惜未能成功。

  同樣遺憾的是馬克·沃爾伯格等人領銜主演的幾個主人公,他們很想阻止這一切災難的發生,雖然按照《星際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來看,這一切都是遲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電影除了如烈焰地獄般的災難現場外,剩下就是圍繞這個該死的定律,講了兩撥人去做鑽探石油這件事,然後其中一方的選擇導致了這場人禍。

  這一次,美國人毫不猶豫地將這盆髒水潑給了BP為首的英國人。

  電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馬克·沃克伯格,術業有專攻、愛崗敬業、一絲不苟,除了喜歡上班的時候蹭公家的網絡和老婆激情視頻聊天之外,簡直可以稱之為勞動模範。

  而英國人的形象發言人——BP公司,則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貪婪的災禍之根。電影中BP公司負責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對於資本家的定義來量身定做的。

  「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石油行業至於是不是真的有那麼高的利潤,那不是電影和我們所關心的。《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國人的頭上,將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薰心的模樣,而美國人自己則團結友愛地背靠著星條旗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勇敢地活下來。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場只造成11人殞命的事故,只是災難的開始。且不說那些失去頂梁柱的家庭如何捱過傷痛,單論這場新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原油洩漏,讓整個墨西哥灣承受了不可磨滅的傷痛,用當時媒體的話說——墨西哥灣沿岸生態環境正在遭遇「滅頂之災」。

  斷章取義的粉飾,讓《深海浩劫》的格調陡然間降至水平線之下。更可怕的是,以馬克·沃克伯格為首,幾位主人公全程打醬油,頗為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驚無險的絕地逢生,切不要說和海洋災難史詩《鐵達尼號》相比,哪怕一部《完美風暴》,人和環境之間命運抗爭下令觀眾飆出的淚,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十加侖。

  更重要的是,對後續的環境毀滅置之不顧,單單選取災難源頭中的小人物來歌頌其英勇,這種不能說它錯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的套路,真是讓中國人民見識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廣泛性。

  不同的是,美國人在災難過後選擇在好萊塢開機。

  而我們比較省錢,我們一般會挑個良辰吉日開會……

  馬克·沃爾伯格主演《深海浩劫》觀後感二:

  《深海浩劫》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災難片,沒有天災,只有人禍,包括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的石油公司高官,在利益和上層壓力的基礎上忽略安全環節等等。作為事件性作品,本片也不像《迫降航班》那樣專注於災難之後的物是人非,本片在人物方面並無過多筆墨。

  有意思的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噱頭,就是對主角家人的塑造。還記得《勇闖奪命島》和《世界末日》中,在事件發展中安插了主角妻兒的角色,比如《世界末日》裡在航天中心與父親對話的麗芙泰勒。這樣的做法使得主人公的一舉一動都牽掛著其家人的心,也為電影增添了一絲人文色彩。《深海浩劫》同樣如此,都是好萊塢拍攝技巧的常規選項。

  而且本片除了還原真實事件外,也有遵循好萊塢的遊戲規則,將馬克·瓦爾伯格飾演主角,個人身上的英雄主義刻意的放大。於是我們看到了攸關之際「你跳我也跳」的場面。所以別看《深海浩劫》的故事源自真實事件,但實際上本片還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工業產品,情節緊張,英雄主義,還有最後一刻的圓滿結局。

  電影的故事就是順水推舟的發展而下,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還原一個事件發展的過程,電影的鋪墊還是略顯過長。說道這裡,想起了另一位很會烘託氣氛的商業導演,已故的託尼·斯科特,他是一個將好萊塢電影工業吃透的牛人。後者的《危情時速》是我看過最扣人心弦的真實事件災難電影。假如《深海浩劫》交給託尼·斯科特的話,效果又會怎樣呢?

  PS,如果不懂油井術語不清楚災難如何發生,開場可樂噴發那段一定不要錯過,起到了解釋說明的目的,真是面面俱到。

  PSS,作為電影的發生地,路易斯安那州,電影前半段展示了著名的阿查法拉亞盆地的美景,航拍之下的沼澤溼地,非常美麗。然而現實情況是,就是由於石油開採,讓盆地三角洲地帶割得支離破碎,墨西哥灣的海水長驅而入,在不遠的將來,這裡將不復存在。

  馬克·沃爾伯格主演《深海浩劫》觀後感三:

  《深海浩劫》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洩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雖然這是一場持續將近三個月的災難,電視新聞裡幾乎每天都在進行連續劇式的播報,每個人應該有意無意都看到過,而本片聚焦的則是海上鑽井平臺「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詳細講述這一重大災難背後的技術成因和人為疏忽,以及災難發生時的英雄壯舉。

  好萊塢的災難片往往都愛加入家庭片元素來強化情感色彩、拉近同觀眾的距離,本片就從馬克·沃爾伯格扮演的技術工程師的家庭展開故事,展現他所擁有的甜美妻子和可愛女兒組成的幸福家庭。他用可樂飲料來給小女兒講解石油鑽探原理的那場戲,也算是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在對觀眾進行講解。此外,影片充斥著大量有關海洋石油鑽探的操作規程、技術細節、專業機器、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專有名詞,以及鑽探工人團隊同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一般的災難片往往用前半個小時來做鋪墊,而本片的鋪墊戲份用得更多,很顯然,導演是真正想讓觀眾將災難成因了解得清清楚楚,才這麼事無巨細地加以展現。此外,大量的文戲也用在了刻畫一個個性格鮮明的鑽井工人身上,同時對於那些大腹便便的管理層,影片也並未進行臉譜化的反派形象刻畫,而是揭示出他們同鑽井工人基於不同的利益與立場所產生的必然矛盾。而且暗示英國石油公司重利益不重安全的公司文化,才是災難發生的罪魁禍首,而鑽井平臺上的美國管理層,只不過是在這樣的公司文化之下,做出符合自身職位利益的決定罷了。

  影片展現的鑽井平臺石油洩露+燃爆的大災難,也是此前災難片從未表現過的,看起來比較有新鮮感,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觀眾造成某種陌生感,比如說影片反覆用特效畫面表現的石油是如何經過鑽探管道從海底噴出的過程,恐怕沒幾個觀眾能真正看懂。但是,石油在鑽井平臺上噴濺洩露並引發大爆炸的壯觀場面,無疑屬於觀眾「喜聞樂見」的災難戲和特效大場面。尤其是爆炸那一下的衝擊波破壞力格外強勁,仿佛一枚炸彈在每個人身邊爆炸一樣,大部分人無論身在鑽井平臺的何處,都瞬間被爆炸氣浪掀飛出去,整個鑽井平臺也瞬間變成一顆火樹,讓觀眾對於海上鑽井工作的危險以及石油洩露的恐怖都有了更為深刻鮮明的認識。

  由於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並沒有像常見的災難片那樣,過於戲劇化地營造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的災難逃生動作戲,而是較為寫實地展現了鑽井工人們自救和逃生的過程。大部分人在大爆炸之後其實都安然無恙,也能夠迅速乘坐救生艇逃生。影片的英雄主義主要體現了以馬克·沃爾伯格為代表的少數工人身上,有一場戲馬克·沃爾伯格穿過火場去接通電源,一路躲過各種爆炸和倒塌物,還有一場戲是一位工人去爬上吊塔駕駛室,挪開即將倒塌砸向倖存工人的吊塔,可惜他在完成任務之後不幸犧牲。最後,馬克·沃爾伯格和一個黑人女工人因為沒有趕上救生艇,還上演了一場飛躍火海、跳進大海的逃生戲,沒有誰是常見災難片中那種具有超凡體能、無敵運氣的「光環主角」,有的只是基於責任與勇氣的平凡英雄!

更多熱門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