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給妻子的《百年情書》觀後感
2023-07-27 03:28:03 1
《百年情書》整體結構嚴整、統一卻並不單調,愛情與革命相互纏繞,一半是寫情為主的年代戲,一半是紀事為主的戰爭戲,兩個角度、兩個視角,兩種風格,使影片區別於單一傳記題材影片,人物塑造格外立體。
林覺民給妻子的《百年情書》觀後感一:
帶著《九降風》和《新紅樓夢》的淵源
兩位演員恰巧都是我熱愛的
預告片裡的情節也是喜歡的
5月13日瀋陽部分影院上映這部電影
但是僅僅都只有一場或者兩場
早上我還打電話諮詢過
貌似只有今天能看明天按製片方的要求下線
結果真按著影城人員說的到現在還沒有哪個影院再上映過
於是我衡量了一下時間選擇了下午1點半的場
進去後才發現
到電影結束只有我一個人
我該慶幸還是惋惜
我只是一個熱愛電影的人
太多專業的術語說不了多少
但電影的好壞能分得清
演員的感情戲確實如新聞裡寫的那樣
很動人《百年情書》這個名字一聽也該覺得是感情戲佔得大一些
可我的感覺是感情固然重要但導演一直想明確一個概念
就是事業還是主旋律感情作為輔助不敢太過涿墨
可我看的一直是感情戲看得要哭
其實從後來的字幕裡也能看出來拍這個片子的目的是什麼
能有這麼幾段感情戲也算不錯了
王柏傑從《九降風》裡走出的少年
其實中國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一個這么正派陽光的少年了
很多男生很帥於是不夠沉穩不夠內襝不夠陽剛
一直以來國外對於中國男人的形象一直沒有具體的標誌性符號
你說姜文他只能是男人的夢想或者也只能是部分的
其實我想說王柏傑是一個所有少年應努力的方向
一個男生他該有堅定的眼神和結實的身軀
他的膝蓋下有黃金他的承諾重於泰山
突然覺得林覺民跟他真的很像
也會發現其實男人對於孩子關注的還真是少
其實男人只有在孩子快大的時候才會介入他的成長
這讓我更加期待即將到來的《生命之樹》
散場後我久久的在回憶剛才的劇情
發現能回憶起來的還是那些感情戲
為什麼其他的沒記住呢
劇情太散了如果我不認識林覺民
他怎麼就那麼容易的成為了核心人物
突然就站出來說了一句鼓舞大家的話
這齣來太突兀了劇情的不夠飽滿
感覺出是為了對比但對比的不夠對比
不過我來看的也就是他倆很喜歡這個對手戲
很喜歡這部電影
在來之前時光網上只有100多人的關注
在瀋陽5月13日這天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這部曇花一現的電影
電影結束我在電影院裡遲遲不肯走
是像我這樣的文藝青年太少還是支持這樣電影的人太少
還是同類太少
繼續努力吧趁活著~
林覺民給妻子的《百年情書》觀後感二: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又在證明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危難時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銳出,愛國不必忠君,為國家爭國格、為同胞爭人格,從三綱五常的古代奮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現代文明,實乃開天闢地空前之壯舉。後人很難想像,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或生於富豪之家的華夏精英,放棄遠大前程,為了一個渺茫或即便實現也無法消受的夢想,不停地以卵擊石,拋灑熱血「灌溉於無窮」,喚醒國人,推翻了在中國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黨人溫生才突然刺殺廣州將軍孚琦,當局加強了戒備,預備響應廣州起義的新軍的槍機亦被收繳。黑雲壓城,鷹犬密布,大有天羅地網之勢。為準備這次起義,同盟會精英盡出,下了最大的決心,籌巨款八方奔走,運彈藥殫精竭慮,國內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僑胞莫不張目以待。廣州起義指揮總部剩餘的100多名選鋒(敢死隊)為同盟會骨幹力量,明知不可而為之,皆願死戰。林文表示:「餘輩求殺敵耳,革命黨之血,可以灌溉於無窮,事之成敗無足深計。」專程從日本回國赴湯蹈火的林覺民坦言:「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有「炸彈大王」美譽的喻培倫更是毛髮賁張:「非幹不可,我一人也幹!」
黃興遂按原計劃,於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發難:當天下午5時30分,120餘名鋒由越華路小東營5號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與十倍之敵激戰至夜。可憐寡不敵眾,孤軍無援,55位戰死,31位被捕就義,共86人遇難。「未死的同志,多已間道潛逃,四方亡命」。
報人潘達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廣州城南沙河馬路旁的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毫無勝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一時風聲所播,全國震動」。孫中山沉痛地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豈止是吾黨菁華,全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餘東雄,生於南洋巨富之家,15歲加入同盟會,是役拼殺在前,陣亡時年僅17歲,為最年輕的一位黃花崗烈士。林修明亦生於南洋錫礦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於三堡學堂,葉劍英為其弟子。「劍英有雲,修明實影響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廣州之役,林修明力戰而死,年僅25歲。若林覺民、喻培倫、林文、方聲洞等皆為獨當一面之將才,竟衝鋒陷陣,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怒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林覺民「定能感動同胞」的希望沒有落空:聽聞噩耗,湖北的革命黨人「憤求速進」,當即著手準備再次發難。1911年10月10日,黃花崗起義過了不到半年,便爆發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義。國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灑滿了殉道者的鮮血。
大陸、臺灣、香港的語文課本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林覺民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這封給妻子及其所深愛的華夏民族的情書,開篇即令人不忍卒讀。一位懷必死之心的志士哪來的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真的愛你,真的不想讓你和兒女以及同胞們在黑暗、恐懼中生存、長大;「勇於就死」者,「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於歷史上的諸多農民起義,那是一場真正的革命,為了民主共和、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奮戰,英雄輩出、勢不可擋,是最值得華夏民族紀念和驕傲的年代:碧血黃花薦軒轅,天若有情天亦老。
林覺民給妻子的《百年情書》觀後感三:
什麼能比情書更纏綿、更甜蜜?又有什麼能比烈士的血更悲愴?當《百年情書》把一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和一封飽含柔情與熱血的「情書」搬上大銀幕,碰撞出了震撼人心的火花。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表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的成長、愛情、革命歷程的《百年情書》上映,就如主演之一李雪健老師所說,這是一部紀念所有革命者的第一槍。這一槍放得響亮且深情,新銳影人金舸執導的《百年情書》沒有千軍萬馬的大場面,也沒有光彩奪目的大明星,只是憑著一腔赤誠對一百年前的革命者致以最純粹的敬意和懷念,這份真情實感,在時下娛樂至上的創作環境中,已彌足珍貴。
影片故事分為兩條主線交錯進行,第一條驚心動魄,悲壯無比。廣州起義前夜,林覺民、林尹民、林文、馮超驤、方聲洞、劉元棟等熱血青年徹夜未眠,寫下訣別書,林覺書更是寫下字字泣血飄淚的《與妻書》,然後在黃興的帶領下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在隨後的激烈巷戰中紛紛為革命事業捐軀,林覺民在被捕後英勇不屈,慷慨就義。另一條線索則細膩感人,暗流湧動,描繪了林覺民在新婚後與妻子陳意映的愛情故事,以及從一介白面書生到革命骨幹的成長曆程,父子情、愛情、友情和革命意志不斷交織並最終合為一體,與槍林彈雨、血濺總督府的悲壯場面兩相映照,更加顯現出林覺民的人性光輝。
因為是雙線敘事,所以《百年情書》整體結構嚴整、統一卻並不單調,愛情與革命相互纏繞,一半是寫情為主的年代戲,一半是紀事為主的戰爭戲,兩個角度、兩個視角,兩種風格,使影片區別於單一傳記題材影片,人物塑造格外立體。
年代戲部分是從林覺民與陳意映結婚開始,王柏傑出演的進步學子林覺民風光正茂,對新生活和革命事業滿懷熱忱,蔣夢婕出演的陳意映賢淑、善良,外表是家風保守的富家女,卻具有新女性的人生觀和對愛情的理解,默默支持和「縱容」丈夫,李雪健飾演的林父精通國學,對兒子的嚴厲管制近乎不可理喻,實則內心慈愛。一家三口,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和矛盾即便今天看來也很有代表性,有一場戲,林覺民路上遇到老同學,扔下妻子去開革命會議,回家後發現妻子在家門口等著自己,進門後林父罰其長跪於先人牌位下,從喜悅到黯淡,從革命到禮教管制,氣氛急轉直下,展現出一百年前革命者所要面對的壓力。
影片最精彩的一場戲當屬林父預感到兒子可能會為國捐軀後,父子飲酒作別,彼此心照不宣卻已真情流露。李雪健演出了一位父親傷心中有自豪,心痛中有欣慰的複雜心情,教科書般的表演入木三分,深入骨髓。
至於影片的戰爭戲部分,雖然場面不大,導演發揮調度能力,亦是拍到有聲有色。有些革命口號在今天的年輕觀眾聽來,難免有些陌生或是難以理解,但是置於辛亥革命一百年後的今天,重溫這些激昂澎湃的文字,意義必然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