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書2000字觀後感
2023-07-27 03:31:13 1
百年情書》,可以說它既是一封情書,又是一封遺書。小編整理了《百年情書》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百年情書》觀後感2000字一:
當歷史的畫卷再一次鋪展開來,當昔日的英雄們再一次浮現在眼前,當人鬼情未了的《與妻書》再一次譜寫時,我不禁潸然淚下,內心的愛國之情與感動之情便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跌宕起伏了。《百年情書》,從題目上便可一目了然,它顯然是一部講述唯美愛情故事的電影。然而,出人意料且更令人敬佩的,卻是主人公林覺民在愛國情與愛情之間的抉擇。正是因為這個抉擇,便產生了影響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愛國熱情的《與妻書》。
《百年情書》,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說是一封歷史久遠的愛情信件,但就其中的內涵而言,《百年情書》無疑是一封讚揚一代革命勇士的篇章。這部電影以林覺民和陳意映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襯託了一群廣大青年為了廣州起義的勝利,為了反抗封建桎梏,為了追求真理而表現出的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馬關條約》的籤訂,國家國土的割讓,使一群熱血青年憤憤不平,忍無可忍,為了洗清國恥,為了與清廷政府對抗,一群英雄志士萬死不辭。1911年,溫生財刺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的成功,更是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再加上林覺民等一群愛國青年的多次出擊,清廷政府更是嚴加警戒。為了幹一番大事業,林覺民毅然離開妻子和父親,留學日本。在日本,他們始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信念而堅持不懈地奮鬥著,始終銘記「勿忘國恥」的教誨。最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壯烈犧牲,更是令人慘不忍睹,尤其當超驤,元棟被一箭雙鵰而打死時,林覺民悲痛欲絕,革命者們看著同伴依次慘死,更加拼命地攻擊敵人。雖然他們犧牲了,但這種萬死不辭,為國捐軀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著後人,使更多的中國人開始覺醒。
《百年情書》,可以說它既是一封情書,又是一封遺書,在細細地咀嚼其中的內涵之後才發現,這其中蘊含的哲理涉及面非常廣。無論從愛情的角度或是親情的角度亦或是友情的角度這三方面來說,都是塑造的非常成功並值得稱讚的。
在愛情方面,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便是以林覺民和陳意映為主線展開的一場戀情。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覺民對意映說的一番話了:「與其讓你先我而死,不如讓我先你而死」,當意映問她為什麼時,他卻說:「因為你太柔弱了,所以我不想留你一個人承受所有的痛苦。」這齣自肺腑的話語,這濃濃的情意,教人如何不感動,他們的相濡以沫,他們的相敬如賓,無不催人淚下,更是我們用言語無法形容出來的。他們的愛可以說是一種簡單,一種清新。
林覺民與陳意映的愛情,產生於亂世中,好似一個童話故事,雖然不真實,但很美,很感人。這部電影雖說不上是一部傳記,而且片段比較零散,但我更願意稱它為一部唯美的愛情片。在那個跌宕起伏,戰火紛飛,為國效命,萬死不辭的年代,這種真情有多難得,可想而知。還記得新婚之夜,當意映嘴唇上粘了一小塊棗子皮時,覺民便溫柔地笑著遞給他一塊手帕,兩人便相視而笑。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總是相敬如賓。記得意映在覺察到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事業危險性極大時,便常常拜佛求菩薩保佑覺民。在覺民闖禍時,意映處處為覺民隱瞞,並在覺民挨打被罰時偷偷送飯。記得影片中還有一個放風箏的畫面,那是覺民準備偷偷跑去日本,可恰巧船票賣完了,最後意映找到了他,覺民就帶著意映去海邊放風箏,覺民手中握著線,風箏在另一頭飛得很高。意映便說覺民就像這隻風箏,想要飛多高就能飛多高。而覺民不語,默默地將手中的線遞到意映手上,並鄭重地說:「我飛得再高,但風箏的這一頭始終攥在你的手裡,」意映會心地笑了。這溫馨的畫面,只覺得暖暖的,很清新,又很愜意。
在覺民決定參加黃花崗起義的最後階段,回了一趟家,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禮拜,但他明白,自己所剩的時日已經不多了,在這段期間,他常常喝得醉燻燻的來掩蓋自己的罪過,而回家後意映也並沒有抱怨,或許她也能感受到覺民內心的痛苦。看見妻子懷著他的第二個孩子,他何嘗不想親眼看見自己的子女出生,盡一個做父親的責任。而他有更重大的任務在身,他必須舍小家以保大家。儘管有太多的無奈,儘管有太多的不舍,但他還是決絕地離開了。他的這種做法,我們都能理解,因為覺民在我們大家心中永遠是偉大的。
在日本同盟會期間及一系列的活動中,覺民的表現尤為突出,這其中濃濃的兄弟情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他們知道,此時,祖國大地正在痛苦的呻吟著,覺民明白,若想洗清國恥,實現夢想,便只有一條道路可選,即只有革命。即使頭斷血流,即使暴屍街頭,他們也無怨無悔。大不了現實生活中少了一群英雄,黃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在林覺民被捕入獄時,審判官對他的評價是「相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看他一表人才,勸他投降,而覺民寧死不屈。「吾等願殺身成仁,喚醒國民覺醒」,在黃花崗起義之前,兄弟們紛紛報名參加敢死隊;在戰鬥中,為了佔領制高點,弟兄們一個個英勇犧牲;在最後的衝刺中,已經傷痕累累的覺民和夥伴多次嘗試衝擊。當看到同伴犧牲,他們更是拼了命地戰鬥。這種兄弟情,這種友情,更是令我們欽佩。
覺民在起義前曾說過,「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他們明明知道這次起義兇多吉少,可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國家的光復。黃興說:「用我們的血去澆灌自由之花,讓所有人都能夠生活在民族,平等,自由,博愛的世界裡。」這種偉大的理想可歌可泣,敢死隊的英雄們,在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後,紛紛走上了不歸路。子彈是不長眼睛的,一眨眼的功夫,當覺民再次呼喚新軍裡的兄弟們時,林文已經英勇犧牲了,就這樣,他們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在同生死共患難的誓言裡勇往直前。
說起親情,林覺民應該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雖然幼小時喪母,但他有幸過繼給了他的叔叔,叔叔將他視為珍寶,把覺民當作親生兒子來撫養。從他的回憶中可知,覺民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無論是詩書禮儀還是諸子百家,他總是過目不忘。在全家人一起吃最後一次團圓飯時,覺民的養父說起了一件覺民小時候去參加童子試時發生的事情,那時小小年紀的他就知道「少年不忘萬戶侯」了,可見他的志向有多遠大。
最終,離別的前夜,意映連夜把平安符縫在了覺民的衣服裡,雖然阻止不了他前行的道路,但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平安歸來。而那封「與妻書」,則是覺民在一個雨夜裡悲痛欲絕地寫下的。窗外的雨譁譁地下著,覺民流著熱淚,縱有萬般無奈,萬般不舍,怎奈亂世之中,只能用一封信來了解自己此生的遺憾。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充吾愛汝之心……」默默地看著,深深地感觸著,不知不覺,淚水已划過臉頰,百年的情書,情系百年,催人淚下的親情、友情、愛情……
《百年情書》觀後感2000字二:
高中的一天清晨,語文課堂上翻開了新的篇章,標題《與妻書》,作者林覺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當時的我雖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字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心底卻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湧出感動,有著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以至於這篇文章不用老師督促、自己就瞭然熟背。緊接著,便聽到了齊豫的《覺》和童安格的《訣別》,不同的是齊豫以陳意映的口吻回復了丈夫的遺書「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離去」,而童安格則以林覺民的心境做了補充和說明「願天下情侶,不再有淚如你」。兩支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麼多年來,《與妻書》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一直被我視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剛回家的我換著拖鞋,電視裡傳來電影《百年情書》首映報導,聽得我心裡一顫,可惜新聞結束,無法印證我的判斷,事後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題材,想想今年是廣州起義100周年,多好的題材,總算有人做了該做的事!只是又讓我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1911年4月24日,林覺民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盟會戰友,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鬥爭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情不自禁,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因為舉義之事已經被叛徒洩密,明知「事必敗,敗必死」,但抱著「吾死以醒國人、以敲響韃虜喪鐘」的信念,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飄淚,感人肺腑。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凜然正氣卻又兒女情長,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令人斷腸落淚。倘若作者沒有因為革命而犧牲,以他的文學修養和高尚情操,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想必會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年僅25歲!
消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度過了鬱鬱寡歡的一年後,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而逝,在他們悲愴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導演的電影《百年情書》全國公映,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容的情書時隔百年之後從教科書中走進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劇,又不敢看,怕觸動太深,走不出來……
2011年6月17日夜,還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的愛情故事,林覺民投身革命參加起義,成為兩條並行不悖的線索進行敘述,愛情因為國殤、因為自我犧牲而升華,即使是在夢裡遙望,依然低低切切,無悔無怨。坦白說,這樣真實的內容不用導演煽情,觀眾也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遺憾的是我的理解裡敘事有些紊亂,表演有些生硬,剪輯也不夠緊湊,而且紅色的標籤非常明顯。與其說電影的觀後感,不如說是我對《與妻書》的又一次回憶與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