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繡品展示(紡織女工變繡娘)
2023-07-26 16:54:01
五彩的絲線,靈巧的指尖,上下舞動的繡花針,幻化著一個個美麗的「夢」。這是影視作品對繡娘的詩意呈現,也是許多國人對於刺繡——這門古老技藝的旖旎印象。石家莊的邢蘭芳,自幼心靈手巧,她獨創的「邢氏刺繡」2018年被列入石家莊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月16日,記者走進她的「蘭芳繡莊」,聽她娓娓講述自己的「錦繡人生」:「是刺繡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從一名下崗女工成長為一名省級非遺傳承人。我始終相信,苦盡甘來!
刺繡改寫人生
6月16日,在「蘭芳繡莊」的繡架前,一雙巧手正在繡布上飛針走線,黃金大道兩側粗壯樹幹的脈絡也隨之慢慢呈現……這雙巧手的主人就是省級非遺「邢氏刺繡」傳承人——邢蘭芳。她的身旁,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繡品,在燈光的映射下流光溢彩、十分奪目。遙想當年,她感慨萬千:「剛下崗時,我怎麼也不會想到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邢蘭芳從小生得一雙巧手,9歲時,她在保定清苑跟著姥姥學習刺繡。16歲時,她正式學習繡花,家裡的枕頭套、門帘、床圍子等都是她繡制的,鄰居家的大姑娘小媳婦,常請她幫著繡嫁妝。長大後,邢蘭芳到棉紡廠工作了23年。2004年,棉紡廠效益滑坡,邢蘭芳提前從單位下崗。突然沒有了生活重心,愛人擔心她心裡難受,就張羅著給她報了個刺繡班。
「當時剛好有兩個威海的大學生在石家莊創業做蘇繡,我手巧,就想著不如去學一門技術,以後還可以打零工掙錢。」十個月後,正當邢蘭芳手藝熟練之時,兩個大學生突然放棄創業,回老家了。「我那年已經44歲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也沒想著創業,就覺得不能半途而廢,於是心一橫,就去了蘇州學藝。」
蘇州的刺繡藝術多是家族手藝,世代承襲,極少外傳。邢蘭芳想要拜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剛到蘇州,人生地不熟,四處碰壁。「有一天早晨,我又到繡莊最多的那條街溜達,當時坐在公園門口特別沮喪。」幸運的是,一位晨練的老人,看著她拎著大包小包,給她指了一條道,「他的侄媳婦就是我的第一位蘇繡老師高文娟。」
有了專業蘇繡老師的指導,從2005年開始,邢蘭芳每年都會固定往蘇州跑兩三次。她說,蘇繡的技術每年都在發展,現在繡出來的東西越來越精美,如果不學習,技術就會落後。因此,她的老師也從一位變成了三位。「三位老師各有所長,一位擅長佛像,一位擅長花卉,一位擅長山水,跟著老師們學習,我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藝。」人到中年的邢蘭芳始終不放棄學習。
開創「邢氏刺繡」
那時,她一邊學習刺繡,一邊自主創業,與愛人開辦了「蘭芳繡莊」。
創業初期,十分艱難,繡莊前三年幾乎沒有收入,邢蘭芳的創作也一度陷入瓶頸。「當時真的特別難,我也偷偷哭過,感覺堅持不下去了,可我放不下對刺繡的熱愛。」邢蘭芳說,她最喜歡航天員王亞平說過的一段話:「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熱愛,讓我有勇氣克服了重重困難,走到現在。」這也是她刺繡人生的真實寫照。
當時,為了得到市場的認可,為了繡出技藝精湛的繡品,她沉下心來繼續投入創作,潛心研究針法走向、作品配色,對每一針每一線都傾心盡力。說話間,她隨手抽出一根絲線,簡單揉搓下,出現了一條條細如頭髮的絲,「在常人眼裡,它可能就一根線。可對我們來說,一根線有16絲,1絲又可以分為12毛,繡到人物的眼眉、睫毛等細微之處,就要用到半毛到兩毛,比頭髮絲還要細,刺繡講究的就是精益求精。」
她告訴記者,網上說蘇繡的針法有上千種,其實有點誇大其詞。準確說,常用的針法也就十幾種,諸如小倒針,繡葉脈、流水、雲彩最常用;還有斜針、齊針、接針、滾針等,但其中的變化成百上千,用得好了可以活靈活現,用得不好,則難成佳品。在潛心研究中,邢蘭芳認為,刺繡最講究的還是兩個字:用心。心思細、功夫深,才能繡出好作品。像刺繡中最難的人物刺繡,其妙肖精髓全在人物表情,無論劈線還是配色,都非常考驗耐心和功力。
經過多年精學苦練,邢蘭芳的刺繡技藝突飛猛進,她多次參加省市級的工藝作品大賽並取得了好成績,多幅蘇繡作品榮獲特等獎、一等獎,她也被評為「京津冀金牌巧手」「河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巾幗工藝師」等。
不過,她從不墨守成規。近幾年,邢蘭芳在保留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將中國水墨畫、攝影等藝術和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形成獨特的刺繡風格。「蘇繡講究的是針法精細,色彩雅致,而我獨創的『邢氏刺繡』融入北方繡法,精巧中帶著粗獷,更加注重寫實。」
2018年,邢蘭芳成為刺繡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2020年,「邢氏刺繡」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傳承傳統技藝
這17年間,邢蘭芳創作的繡品不計其數,不過讓她最引以為傲的有三件耗時數年的精品,歷時4年手工創作的《清明上河圖》,長8米、寬50釐米;歷時2年創作的《富春山居圖》,長10米、寬50釐米;還有歷時3年創作的《絲路山水地圖》,長30米,寬50釐米,其中《絲路山水地圖》被她視為「鎮店之寶」。
2018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的絹本《絲路山水地圖》曾轟動一時。「當時,我看到那幅圖的原貌後,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深受「國寶」震撼的邢蘭芳萌生出用刺繡手法演繹這幅國寶級畫卷的想法。因為蠶絲線具有不褪色、不腐爛的特性,將它刺繡出來可以永葆「國寶」青春。於是,邢蘭芳歷時近三年,一針一線地繡完了這幅作品。
青山綠水、山川縱橫、氣勢恢宏,211個地理坐標,眾多古絲路上的重要城市……當繡品《絲路山水地圖》緩緩展開時,這幅以蠶絲為線、運用了多種繡制技法創作的繡品所描繪的壯闊景象,讓人嘆為觀止。以非遺傳承歷史,傳播文化,記錄和講述中國故事,讓邢蘭芳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石家莊市、裕華區婦聯「下崗職工再就業」的號召下,邢蘭芳還創辦了「冀蘭繡」創作培訓基地,集培訓、銷售於一體,繡品遠銷美國、日本等地。
「創作培訓基地,一方面為下崗人員增加再就業技能,一方面也是傳承刺繡技藝。」邢蘭芳說,在培訓上,她採用分批分量法,以刺繡作品拆解針法教學,在學員練習過程中,她會因材施教。這樣不僅針法練得紮實,也有助於縮短工期,讓學員儘快就業。對於一些殘障人士,邢蘭芳接到訂單後,還會根據學員特長轉單,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五六年來,她培訓的學員超過5000人次。「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喜歡上刺繡,願意學習刺繡,讓中國的刺繡得到傳承和發展。」邢蘭芳還將中國刺繡帶到了海外,在國外發揚光大。
來源:燕趙晚報
記者: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