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賈峪塔山旅遊區(滎陽市的璀璨明珠)
2023-07-26 16:54:56 1
洞林湖旅遊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區域內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近百處。
其中始建於東漢末年的洞林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洞林寺內文物眾多,以白玉佛、無緣禪公塔聞名遐邇。明代時期,洞林寺曾為皇家寺院,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名氣堪比少林寺。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修行,歷史影響深遠,更有不少詩人留下詩篇讚頌。
【第一篇】
過洞林
——趙弘
話醒浮生夢,能陶初上方。
海詩號古柏,鴉嗓送斜陽。
不見樊戾冢,尤尋鄭寤堂。
歸來蓬牖下,陡覺傲羲皇。
趙弘,宇鳴重,明滎陽城南裡人,少孤貧,有大志,力學厲行,士多宗之。魁嘉靖乙酉(1525)鄉試,登乙未(1535)進士。出令山西曲沃縣。此地俗好爭勝,有水利數年不決者,趙弘悉平之。婚禮論財,有女子大而未笈者嫁之。
【第二篇】
洞林晚鐘
——趙弘
古柏煙浮怪壁叢,宋家香火梵王宮。
不知豔魂歸何處,惟有鐘聲遞晚風。
趙弘寫有《滎陽八景》詩,其「八景」有「濟橋煙柳、鴻溝晚照、古槐夜雨、南壇秋月、暖泉漱玉、索水澄波、洞林晚鐘、萬山疊翠」。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滎陽八景」。到了清代,又增加兩條「仙宇靈源、亭皋攬勝
【第三篇】
遊洞林寺
——朱同鈸
寶剎經年久,乾坤第一奇。
法樓晴掩映,飛閣影參差。
松柚凌霄漢,山川緊護持。
古今多少客,乘興賦新詩。
此詩刻於洞林寺《洞林寺歷代序》碑陰,署名為沈丘王雪庵,時為嘉靖二十七年(1548)。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明代藩王寫洞林寺唯一的一首。
作者為朱同鈸,為第一代沈丘王。據20世紀60年代初出土的《沈丘滎戾王夫人宋氏墓志銘》可知,薨於明正德壬申(1512),諡號榮戾,享年61,應生於1451年,其子世襲。明代許多藩王信佛,雪庵應是他的法號。
比如少林寺山門外的石坊,為明代徽王所建,徽王信道教,他在石坊上書法的落款就是「首陽道人」。沈丘王是周懿王的後裔,周懿王和周靖王都是周簡王的庶出子。他去世後也葬在居洞林寺不遠的地方,乾隆《滎陽縣誌》稱其墓「坐落於路家崗」,其宋夫人墓在滎陽賈峪鎮武莊村南。
【第四篇】
洞林晚鐘
——孟登雲
悠揚樹色補流雲,碧洞偏驚物候新。
僧共半床明月悟,鶴隨三徑草花春。
林端廓爾朝浮彩,洞裡鏗然晚出塵。
豈自擊來剛有韻,氣機先已握天真。
孟登雲,直隸真定府(今河北保定)趙州人,官貢監,順治十年(1653)任滎陽縣知縣,他頗能為詩,另有《紀公祠》一詩,稱讚劉邦的大將紀信代劉邦赴死的壯舉,「三軍皆被困,一死復何辭」。
據雍正七年《重修洞林寺大佛殿》碑記載,明末洞林寺在戰亂中少衰,清初重修,從孟登雲的詩中可以看出,此時已是洞林寺重修之後。
【第五篇】
宿洞林寺
——張奇勳
逍遙散步入山深,兩袖雲煙歸洞林。
飛閣風來清磬響,疎欞月逗老梅蔭。
神閒自可忘名利,地僻無庸分古今。
借問真如何處是?孤燈照破祖禪心。
張奇勳,字松公,滎陽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順治戊子(1648)選拔,任福建松谿縣令。
【第六篇】
遊洞林
——張正志
依山面水寶林藏,攀蹬捫蘿到上方。
冷冷泉流清磐韻,盈盈池吐白齋蓮。
光禪西寂餘芳草,南麓碑殘臥短牆。
每憶昔人遊覽處,留連躑躅曉鍾旁。
張正志,字克式,滎陽人,順治辛卯(1651)科舉人,任商丘縣教諭。
作者描述了他遊覽洞林寺的歷程,洞林寺依山面水,是一-處寶藏之地。他拉著蘿藤步步攀登,來到上方寶地,但見冷冷泉水流淌著清韻,殿前的池水中盛開白蓮花。這是一個夏初的季節,禪房周圍的青草鬱鬱蔥蔥,靠南邊的矮牆處有幾段殘碑。作者分明感到,這清溪、白蓮、芳草、殘碑,都是過去人們盛遊的嘉景啊!詩人筆下洞林寺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後,都如一曲清韻。他在悠揚的鐘聲裡留戀忘返。
【第七篇】
遊洞林寺
——張正志
偶來蕭寺裡,層迥一徑幽。
山空雲半掩,樹密雨輕浮。
箕踞坐巖石,盤旋枕曲流。
嗒然人世上,只此是滄洲。
【第八篇】
遊洞林寺
——張詔
半壑樵風裡,僧房開梵雲。
碧深苔結簟,壁繡石成文。
潑墨晴煙靄,揮毫返日曛。
興來何所依,湮滴漆紛紛。
張詔,字綸之,滎陽人,順治科舉人。作者在洞林寺找到了難得的興致,推開僧房,雲掩山門,半壑山風吹開衣襟。漫步寺院,一層深色的青苔鋪在地上,猶如深綠的蓆子,石壁上苔蘚猶如蝌蚪文字一樣雅致。晴空的煙靄、落日的餘暉,猶如文人揮毫潑墨,天然成趣,如人們說的「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興致所來,在哪裡能停下來呢?到處都是雲煙滴翠、瀑泉流淌,令人目不暇接啊。
【第九篇】
洞林晚鐘
——顧天挺
雲封洞口掩禪靡,日暮鐘聲出翠微。
澹月初臨山愈寂,輕風已度韻猶飛。
徵夫勒馬空搔首,旅客思家欲拂衣。
多少勞勞名利子,幾人深省立餘暉。
顧天挺,浙江嘉興平湖人,康熙庚戌(1670)進士,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任滎陽知縣。他在滎陽多有著述。康熙十七年寫有《滎陽縣舊志敘》,表示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一樣,善待滎陽的疆域、山川、土田貢賦等人民物產,像手足耳目一樣看待。他還重建了滎陽的濟橋和魁星樓。登廣武山他還寫有《古戰場賦》,批判那些為爭奪江山而廝殺所謂英雄,懷念上古時代堯舜禹禪讓的權力傳遞方式。
【第十篇】
夏日遊洞林寺
——張子鑑
避暑到林丘,閒消物外愁。
忘機枝上鳥,得趣水中鷗。
雨過三山翠,風生六月秋。
朝來碧簡飲,梵唄劇清幽。
張子鑑,字格心,康熙丙寅(1686)拔貢,歷任永寧、確山教諭,南陽教授。為人和慎持躬,端方率士,有古君子之風。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作者來到洞林寺,避暑於山間綠蔭之中,一時消閒,把人世上勞碌名利之愁都拋到九霄雲外了。他特別羨慕樹上自由自在的鳥兒,毫無牽掛,無憂無慮。河裡的水鴣,得天然之趣任意自由,人要像它們多好啊。一陣細雨,把周圍的山巒洗的青翠,一陣風過,涼意頓生,這六月的暑天如秋天一樣爽快。第二天早上,以碧綠的竹筒取水,忽然聽到寺裡傳出唱經聲,感到格外的清幽。作者在這裡找到了天然的趣味、忘我的禪機。
【第十一篇】
洞林晚鐘
——李煦
洞口雲深仄徑通,洞中鯨吼海天空。
韻兼水壑高低漆,響挾松濤斷續風。
入定枯僧觀自在,浮生逆旅太怔忡。
翠微漸暝下方靜,飛上新蟾掛碧穹。
李煦,字扶東,四川富順人,康熙丁酉舉人,乾隆四年(1739)任河南開封府清軍鹽捕水利同知,後任滎陽知縣,乾隆十一年(1746) 主持修《滎陽縣誌》。他在滎陽還寫有《重修學宮記》,記述了乾隆十年(1745) 他負責重修滎陽縣學宮的經過。寫有《聚遠亭記》,記述在滎陽迎暉門外,索水之濱的土丘之上,有亭翼然,可北望廣武,東望古京鄭,西看能遙想虎牢,向西南則是群峰迤邐,為當時一絕佳去處。
【第十二篇】
洞林晚鐘
——李威
靜夜攤書罷,鐘聲欲攪愁。
山林沉眾籟,欹枕雜宵籌。
莊蝶誰能悟,槐駒世共遊。
猛然深省處,風月一窗幽。
李威,乾隆年間滎陽縣的一位名士,乾隆《滎陽縣誌》中有他寫「滎陽十景」的詩。
古代的一位鄉間名士,在洞林寺這樣幽靜的地方讀書, 自然是別有一番興致。一個寂靜的夜晚,明月當空,這位書生正在讀書,一陣深邃而悠揚的鐘聲響起,打亂了他的愁緒,就像「鳥鳴山更幽」的詩境一樣,鐘聲使山林更顯得寂靜。他頭枕胳臂,斜倚書桌,寤寐之間,驅散閒愁,好像進入了莊周夢蝶的境界。
【第十三篇】
洞林晚鐘
——崔介石
高林明月印禪房,日暮鐘聲度石樑。
潭影閒雲空去在,聲聞香劫總微茫。
黃昏疊響兼清漏,午夜因風接曉霜。
樘褡噌奼最多警,勞人鞅掌笑奔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