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青島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動回應了幾個敏感問題)
2023-07-26 02:59:45 1
距離2022年8月年滿65周歲還有幾個月,周厚健選擇了提前退休。
3月13日一早,海信集團官方微信推送消息《周厚健先生退休》,低調中,這家千億級家電巨頭完成了換帥。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導,其實,3月12日晚,眾多海信員工在朋友圈分享「周董,九萬海信人感謝您」海報。
從1982年加入海信,到2022年3月退休,周厚健在海信工作了40年。
40年間,周厚健見證了海信由一家地方家電小廠,逐步成長為業務涵蓋白電、顯示、智能交通等多個市場,旗下有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等多個上市平臺的大型集團,而且很多決策和布局都來自於他本人。
按照海信官方說法,周厚健服務海信40年,執掌海信30年,為海信家底攢下了「五件寶」。
透過這則官方消息,海信對管理層股權是否保留、是否退而不休等敏感話題都進行了回應。
總結來看,海信希望向外界傳遞明確信息:
周厚健裸退。
這一切後續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可以預見的是,雖然「裸退」,但對周厚健的諸多評價都為時尚早。
他所留下的海信集團將走向何方,更值得期待。
1
這已經是周厚健的第二次「退休」。
2021年11月25日,海信集團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周厚健」變更為「郭進」,主要成員變更中,周厚健、賈少謙、代慧忠等退出,新增郭進、李濤、焦健等。
一時間,關於「海信高層變動」、「周厚健退休」等消息引發公眾熱議。
很快海信集團對外回應稱: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法人代表仍為周厚健先生,「海信集團換帥」為媒體誤讀。
實際上,其中的誤解之處在於「海信集團」究竟是指哪家企業。
海信集團當時官方回應裡提到的「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法人代表仍為周厚健先生」中的「集團公司」並非指海信集團,而是指海信控股集團。
根據第一財經的報導,此次換帥(指2021年11月25日)的「海信集團有限公司」是青島市屬國有企業,是青島四大國資平臺之一的華通集團100%控股公司,混改後還保留著名稱,但已經是個殼,基本沒有業務。原海信集團的核心業務已轉到現在的「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財經報導將其簡稱為「海信控股」,不過海信將其簡稱為「海信集團」),後者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合計持有36.8535%股權,由海信集團持股26.7926%。
3月13日這一次海信官方確認的「周厚健退休」,是指周厚健從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上退休。
對於退休問題,周厚健"看得很清楚"也很」坦然」,他的態度是,「到點必須要退,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海信集團各項業務。」
早在2015年時任海信集團總裁於淑珉退休並由劉洪新接任時,周厚健便表態:「按照青島市國資委對管理幹部要求,65歲是退休年齡,所以我最多不會幹過65歲,我不會拖時間。」
到了2016年,時任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傳達青島市政府決定:延長周厚健退休年齡,退休時間不定,主要看身體狀況。理由是「有利於企業家精神和財富的延續,也有利於海信的持續發展」。
周厚健執掌海信帥印至今,總裁位置先後經歷了於淑珉、劉洪新、賈少謙,可以感受到家電產業變革的壓力之重。
2019年1月,履職3年半的劉洪新辭去海信集團總裁。
半年後,2019年7月,賈少謙首次以海信集團總裁身份公開亮相。
根據企查查上最新的「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人員名單顯示,周厚健為董事長,法定代表人;賈少謙為董事兼總經理;楊紹鵬和林瀾為副董事長。
此番周厚健退休,接任者為副董事長林瀾。
2
海信官方在總結周厚健為海信家底攢下了「五件寶」時特別提到:
作為既得利益的勇於犧牲者,帶頭放棄可以終身持有的股份,為海信創造了「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權激勵機制,讓企業發展獲得長久不竭的內生驅動力。
這被外界解讀為,周厚健退休後將帶頭放棄持有的海信集團股份。
「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權激勵機制源自於20多年前的股改。
2001年,青島體改委同意以海信集團為主發起人聯合公司經營層人員周厚健、於淑珉、劉國棟等7人,作為發起人設立股權激勵平臺——海信電子。
在股改之初,周厚健等高管便一致放棄了「股份終身持有」,設計了「人在股在、股隨崗變、離崗退股、循環激勵」的股權激勵原則。換句話說,受到激勵的高管只有「在位」才能享受分紅,「離崗」意味著利益盡失。
據財新採訪的一名海信集團人士表示,公司的股權激勵規定如此,不過實際執行中,可以在幾年內保留極少部分股份,以降低對退休後生活的影響,「但慢慢地這一部分最終也要交回去」。工商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末,海信集團的股權結構中,周厚健等106名自然人合計持股比例為36.85%。
3
海信官方消息裡還有一個細節,「隨後在集團每月例行的經營工作講評會召開之前,宣布自己已辭去海信集團董事長職務,正式退休,董事會已選舉原副董事長林瀾博士接任董事長。然後,他與參會同事告別,離開海信。」
根據全體董事的心願,周厚健先生接受了「終身名譽董事長」的榮譽。
綜合這些消息不難看出,海信希望對外傳遞出一個明確信息:周厚健裸退。
也就是說,名義上看,周厚健未來和海信之間的聯繫只剩下一個「海信控股名譽董事長」的稱號。
除此之外,周厚健不僅將帶頭放棄持有的海信集團股份,而且連每月例行的經營工作講評會都不參加。
這一點跟周厚健此前關於退休的構想也比較一致。
周厚健曾表示,退了之後不會再管這管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新陳代謝是必然的,得承認年齡是變革的障礙,年輕人上來,變革的力度肯定比我們更大。」
4
不過,接替周厚健上來的,不是一位年輕人,而是1958年出生的林瀾,只比周厚健小一歲。
根據公開報導,林瀾早年畢業於美國田納西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博士學位,經歷了西門子諮詢公司、科龍電器副總裁等職後,因海信集團收購科龍電器,2006年加入海信,是海信國際化戰略的積極踐行者和堅定執行者,也是海信海外開拓布局成績卓著的功臣。
談到本次交棒董事長職務,周厚健坦陳:
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為「世界級企業」,需要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二是根據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
從第一點來看,林瀾無疑是最合適人選。
在國際營銷領域,林瀾是一個鬼才。2003年,林瀾主抓的科龍空調外銷翻番增長。
《海信史》中提到,「直到顧雛軍被抓,科龍面臨倒閉,林瀾仍然靠著幾個海外大客戶維持公司運轉。」
也許正是這種職業精神,讓林瀾成為科龍高管中極少數被海信繼續任用的人之一。
2021年,海信集團銷售收入為1755億元,其中海外收入佔比達41.3%。而且海信還在持續加碼海外。
2021年10月,海信就曾在媒體開放日上公開表示,預計海外收入最快在3年時間內超過國內。
據財聯社報導,林瀾接任後,海信國際化將加速,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精準醫療等在國內躋身頭部品牌的B2B產業出海的步伐將加快。
之所以加碼海外市場,是因為對於海信而言,「沒有海外市場,或者海外陣地的萎縮,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國內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那或許是致命的。」
從「變換管理方式」角度來說,林瀾的上任意味著海信將更加追求利潤最大化,以市場為導向倒逼技術。
從年齡來看,1958年出生的林瀾明年將年滿65周歲,也將迎來一個關鍵的節點。
如果林瀾再度退休,接班人是誰?短時間內一家接近2000億的企業如此頻繁更換一把手,是否會對企業業績造成影響?
如果明年年滿65歲的林瀾可以不退休,是不是說海信集團控股不再受青島國資委規定的65歲退休限制?反過來看,周厚健的退休也不是強制性的,只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作出的選擇?
這些信息進一步說清楚,也將有助於海信的可持續發展。
5
客觀說,對周厚健做出一個相對全面的評價並不容易。
周厚健身上有著複雜的多面,既有理工男的耿直,也有著一位國企高管的內斂。
他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毫不客氣地點評同城另一家家電企業,雖然並沒有得到公開回應。
他不避諱和「友商」的口水仗,「我們和小米也在打嘛。營銷我不反對,但胡說式的營銷我很反感,沒這個本事就閉嘴。」
去年,海信旗下Vidda在微博發布海報「Vidda寵粉,米有問題!」,被指內涵小米,曾引起業內關注。
他曾公開表示,他不是海信的靈魂人物,離開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但在海信內部,沒人敢忽視周董的權威。
他曾經坦言,「很多領導的確都不喜歡我。」還專門談到過聯想的混改。
但最終,海信的混改卻得到了青島市級層面的支持而順利通過。
他曾為海信B超產品難以進入本地醫院採購的問題據理力爭,「各級政府在政府採購上幫助企業形成市場優勢並予以複製,是成就產業的關鍵,只有成就產業才能為城市做貢獻。」
在顯示產業的演進上,他選擇押注雷射電視,現在來看,他的雷射電視「執念」仍需要市場的進一步驗證。
但與此同時,他帶領海信從一家家電品牌,發展成為一個業務涵蓋多媒體、家電、智能信息和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而且智慧交通、精準醫療和光模塊等新動能B2B產業,對海信的利潤貢獻已佔據「半壁江山」。
毋庸置疑的是,周厚健對於海信,對於中國家電產業的貢獻。至於歷史地位,時間會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