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說的燕京八景都有啥來頭(北京深度48燕京八景)
2023-07-25 20:33:06 1
「燕京八景」始於金代,歷經各朝沿革,時有變化。現八景指:玉泉趵突、太液秋風、金臺夕照、居庸疊翠、瓊島春陰、盧溝曉月、薊門煙樹和西山晴雪, 由乾隆皇帝欽定並題詩立碑。
2019年11月21日,天氣陰冷,不覺季節已變換。按原計劃出行,到玉泉山附近尋覓「玉泉趵突」。早已心知肚明,玉泉山是除中南海外北京的又一大「禁地」,高牆大院,戒備森嚴。「玉泉趵突」就深藏在高牆禁內,外面只能遠眺玉峰塔,尋找點兒感覺!
兩山公園是近觀玉泉山的最佳之地,玉峰塔十分醒目。據資料介紹,「玉泉趵突」碑,矗立在玉峰塔山麓南一座古建前面,其下的石砌崖牆也立有兩幢碑,一為「天下第一泉」御碑,另一幢刻「御題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碑記。(網圖)
玉泉山泉水清澈,清泉密布,晶瑩如玉,山以泉名。當初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卷銀花,宛如玉虹,因而有了「玉泉垂虹」之說。後來乾隆皇帝多次觀察,雖泉水從石縫中流出,雪湧濤翻,但並沒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噴霧如珠」,認為濟南趵突泉也不過如此,故更名「玉泉趵突」。
玉泉山歷來是皇家御園所在,直到今天,也不是一般民眾能所及。進不去的玉泉山,但故事歷史猶在!高牆禁地翼無生,垂虹趵突秘行宮;欲尋風趣隨牆走,隔遠情寄塔玉峰!
2019年10月29日,再次來到北海公園團城時,已是深秋,抓緊時間速看「太液秋風」。天空朦朧,畫面有種別樣的感覺,而初春那次來時,則畫面十分清晰。
中南海是祖國的心臟,恐多數普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進入。但在北海公園團城,可以遠眺這個神秘的地方。「太液秋風」碑,就立在中海建築水雲榭內!
遠眺只能看到亭,看不見碑,網上也沒能搜到一張碑的照片。有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後因乾隆皇帝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更名「太液秋風」。城臺遠眺水雲朦,太液秋風託遠情;別處絕無此景色,放眼神秘一小亭。
2019年10月25日,專程到朝陽區財富中心南廣場,觀「金臺夕照」。碑正面「金臺夕照」四字依稀可見,碑陰御製詩已模糊不清。歷經滄桑變換,碑體稜角多有損壞。
金臺即黃金臺,原指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賢納士所建之土臺。目前有關金臺夕照遺址的記載,至少有七八處之多,尚無最後定論。在2002年財富中心大廈施工時,發現此碑並立於此。
昔時黃金臺很是顯目,太陽西下時,夕陽照耀在金臺之上,綺麗多彩。而今水流雲渡,「金臺夕照」只是高樓之下微不足道、而又可視而不見的一座殘碑,但關注它的人們,仍會留有無限的遐想與詩情畫意!一片高樓聳雲霄,一縷斜陽依夕照;金臺不知何處在,古碑默然作符號!
2019年08月19日,眼看已到初秋,一腔熱情周末直奔居庸關,抓緊去看「居庸疊翠」。居庸關是萬裡長城最精華的一處,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以險著稱。
居庸關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乾隆御筆「居庸疊翠」碑,原立於居庸關東南的大道旁,後來丟失,現碑為溥傑所題。
當看到這塊碑時,大失所望。緊貼在施工現場旁,感覺像塊被遺棄的石頭,但居庸關長城頗為壯觀。居庸疊翠擁雄關,行到碑前卻無言;巨龍騰舞疊翠浪,原來景致在峰巔!
2019年03月21 日,被白塔映桃紅的春景吸引,去往北海公園觀「瓊島春陰」。早在遼代,這裡便是「瑤嶼行宮」,金滅遼後,擴建為「大寧離宮」,島上建「廣寒殿」等,後來清世祖應西藏喇嘛之請,在廣寒殿的廢址上修建了白塔。
「瓊島春陰」碑立在白塔山東麓,瓊島華美,尤以春景為盛。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
「瓊島春陰」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太液池水環瓊島,峰巒隱映瑞氣氤;白塔高臥廣寒殿,幾枝桃柳入早春。
2018年06月30日,天氣十分炎熱,本來在宛平湖和綠堤公園活動,遠遠地就看到了飽經滄桑的盧溝橋,於是就順著湖邊走到了橋上。盧溝橋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每個柱頂都刻有一隻或數隻獅子,惟妙惟肖。
「盧溝曉月」碑立於橋東,據說乾隆皇帝秋日路過此地,借良辰美景寫下了「半鉤留照三秋淡,一棟分波平鏡明」的詩句,並題「盧溝曉月」碑,立於橋頭。
歷來俗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說,最新資料為石獅501個。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被佛教推崇為靈獸。文殊菩薩就以獅子為坐騎,成為法力無邊的象徵!
獅子和黎明初現的曉月,構成了「盧溝曉月」。天尚不明,悠然上橋,憑欄遠眺,西山疊翠,河水粼波,曉月似霜,月色嫵媚,多麼美妙之意境。古橋絕倫曉月吟,石獅惟妙亦成神;人間多少期許事,付諸狻猊佑身魂。
2018年04月22日,去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記得那天剛下過雨,地面溼潤潤的,空氣清新,一切充滿活力。沿城垣遺址爬上高低起伏的土丘,蜿蜒前行,突然看到了「薊門煙樹」碑,當時還真有些小小的激動。
早知有這個景點,沒想到就在腳下。當年乾隆皇帝到此一遊,登高遠望,綠樹成蔭,猶如一片林海煙雲,隨即手書「薊門煙樹」。現公園以御碑為中心,興建了亭臺和城牆,似乎想重現「芳樹重重擁薊門,蒼茫煙翠滿郊原」之色。
經相關專家考證並共識,薊門應在今廣安門一帶。乾隆皇帝御筆「薊門煙樹」及欽定的「薊門」,在今天看來有誤。但這一切已顯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風光燦爛的一刻!!薊門煙樹遠悠悠,御筆一揮認荒丘;管它薊門對與錯,樹色煙光正好遊。
2018年02月13日,期盼一冬,終於下了場有模樣的雪。一場雪的驚豔,帶來了眾城的狂歡!雪後第二天一早出門,去香山公園尋覓西山晴雪!
來到公園,落差很大,雪並不比城裡下得多,星星點點,薄幕輕紗。那種銀裝素裹,大雪壓青松的景觀,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終於見到了「西山晴雪」碑,它立於香山公園半山腰。碑被封困在角鋼圍起的玻璃框架內,看不清本來面目。除了路旁的標識外,遊人似乎也不關心它的存在。而此時的白雪,也只在碑頂及地面殘留了那麼一點兒。
「西山晴雪」泛指西山一帶的雪景。早在金代時,就有西山積雪之說,元時改為西山晴雪,明時稱西山霽雪,乾隆皇帝又改回西山晴雪。多麼希望能再來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重現西山晴雪之大美!!應景西山少雪晴,孤碑困立半山中;路經君子不回頭,遊人只識楓葉紅!
「燕京八景」代表了當年京師園林的精華所在,時過境遷,風華變換,如今走過路過「燕京八景」,也只剩下心中僅存的那點兒幻影,看到的大都只是冷冷清清的一座孤碑,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曾經的歷史…
(2019.11文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