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堂何氏起源之說(華夏何氏起源及廬江)
2023-07-26 04:49:38 13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何氏圖騰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幹。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銘證實。
源流二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於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源自他姓改姓。《姓譜》載:漢代兇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源流四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娙何,亦稱娙娥,是漢朝時期設置的女官名稱,後成為西漢妃嬪的稱號。娙何之稱由漢武帝劉徹所置,後來依漢元帝劉奭執政的規定,娙何位居昭儀之下,地位相當於關內侯。娙何負責掌管內宮事務,地位相當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員。在史籍《漢官六種·漢官舊儀·補遺》中記載:「娙娥秩比將軍、御史大夫。眾人謂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漢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俸祿。
在娙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何氏。
源流五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西域何國,實際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節漢譯。「屈霜你迦」,就是梵語化詞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語Kushacirc;nik、阿拉伯語Kushacirc;niyya等的譯音。何國位於古康國與古安國之間,是連接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一度曾隸屬於唐王朝管轄。
源流六源於改姓,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①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②安徽廬江黃屯何氏,是明朝時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後代,方孝孺被慘遭極刑後,方氏族人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氏為何氏。但該支何氏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逝世後複姓方。這在何氏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③在清朝時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中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二十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源流七源於僰人後裔,民間傳說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說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改為何姓。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過去曾有民諺「遊稞稞(彝族),範苗子,後山何家掛巖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巖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巖以趨吉。」
少數民族改姓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郭爾羅特氏等,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多冠以漢姓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稱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據夏日哈(今青海都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有漢姓何氏、夏氏、黃氏等。
⑷.據史籍《滿漢大臣傳》記載:蒙古族莽努特氏,為喀爾喀蒙古的一個部落,今中國河套以北、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國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騰氏,以地為氏。克什克騰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臺」稱號,即親軍衛隊,清朝時期稱克什克騰旗,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來氏,為蒙古扎剌亦爾部木華黎的後裔子孫,蒙古語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扎剌亦爾·木華黎氏蒙古著名將領、攻金統帥。他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譽稱為「四傑」之一。他的後裔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多冠以漢姓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漢姓為何氏、賀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時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左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gen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爾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稱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脫果特氏,亦稱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togo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⑿.蒙古族赫錫特氏,亦稱何西勒,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s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大廠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縣,始祖為失兀喇,在元朝時期被賜給蒙古名「何也思答兒」。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兒隨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門,後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武德將軍、上千戶,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河北大廠莊定居,並取「何也思答兒」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漢譯「火者」(意為顯著和富有,後演變成了尊貴、學者、聖裔)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何氏。今居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的回族,仍將何氏讀為「火」音。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裡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裡處)、松花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還有伊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嶽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卓秦(皆在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後多冠漢姓為鄂、何。
⑵.達斡爾族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克音(今俄羅斯黑龍江下遊右岸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何、秦。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鄂溫克族格爾克氏,亦稱給力克氏、烏爾滾克勒氏,世居葛爾欽(今吉林和龍陰陽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後,鄂溫克族、,滿族格爾克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亦稱克勒特西爾氏,有那旦千、紅改達千、車車依爾千等分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te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柯爾特依爾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姓氏始祖民國十年全國統修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始祖為何允,韓王安次子。有關廬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見於東漢《東觀漢記》,名為何修。全國還有部分族譜,以何庶、何瑊為始祖。還有川南、雲貴部分地區族譜記為姒改何或杞改何。
何姓
還有一些人認為,何氏始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據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等人在廣東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為香港、英國、美國、中國社科院清史所課題),未發現明朝時以何瑊為始祖的族譜。姒何譜的人物與廬江大同譜基本相同,有人認為是明末所編。
何允,韓王安之次子,幼封陳留侯,據江西瑞昌何氏家譜,前幾代均葬於陝西扶風。 [10]
各支始祖何大用:字太二,號毅齊。宋進士職,授宣議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誠齊遷四川資縣中,因宋時之亂,公遷蒲折結茅廬於洪山之腰,後遷桑園葬蒲圻天石嶺墳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嘉慶二十年合族接置家因安柴山護墳右邊抵禁區一丈直下田堪墳左邊以腳下走路田堪為界,土地柴樹木一併在永賣之內。配曹氏,生歿未詳,葬通城大水源金星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駿。配王氏,生歿未詳,葬蒲圻上邊頭。配應氏,生歿未詳,葬蒲圻竹園角。是為楚南何氏始祖。
何轉音:號士元,世居廬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國月十六日己時生,先祖出自韓戰國之未韓王安被秦所滅其子孫避難轉韓為此受姓之始也。轉音公隨漢高祖起兵出鎮長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為忠烈侯,西漢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時薨,壽一百零九歲,葬廬西城三江口豐面村飛鳳御苔形。子二。一世祖:何四寶,字發順,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時生,歿年沒,葬豐城鐵宮鳳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張氏,豐城煥達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時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時歿。葬與夫合墓。是為瀏陽何氏始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號庚二,元至正間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登仙鄉黃埠裡滄溪保何遷居湘鄉二都城前實為始祖。元配:吳氏,生沒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洪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時生,永樂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時沒,葬湘邑二都城前區鈐。是為湘邑何氏始祖。
何賡南:字光祿,少卿,宋鹹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時生,至治平固從祖父徙濱陽城西殷市何家礄轉徙迎鳳鋪徙十五裡石筍開墾成業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時沒,壽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趙氏,鹹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時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時沒,壽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獻、何忠猷。是為益陽何氏始祖。
研究考證按:《廣韻》云:"何出自周武王母弟唐叔虞後,封於韓,韓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字隨音變,後遂為何氏。出廬江、東海、陳郡三望。"
《姓氏尋源》卷一五"《路史》云:何,歸姓,虞帝末何侯得道於九疑,今道之寧遠廣濟鄉有何亭墟。"
何姓宗祠
何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六百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強,族人遍布全國各地,在分布上呈現南多北少的格局。
先秦時,何姓在山東、河南、湖南、陝西、甘肅、青海已有足跡。發源於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子孫繁衍,遂成望族。漢晉時期,何姓已分布於長江南北的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東漢時何姓已經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翻越南嶺進入廣東。唐朝時二次中原南遷移民,何姓大批進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臺灣。 [12]
人口分布宋朝時期,何姓大約有66萬人,約佔全國人121的0.85%,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26%。何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這四省何姓大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湖南、陝西、福建、安徽,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贛浙、豫皖為中心的三大塊何姓聚集地。而華北、兩廣地區是當時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區。 [12]
明朝時期,何姓大約有10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強,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約佔何姓總人口的34.6%,其次分布於湖南、江蘇、廣東、四川,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餘年,何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何姓人口主要向兩廣和湖南地區流動。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川湘兩大塊何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轉向東南部。 [12]
當代何姓的人口已達到1300多萬,為全國第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其次分布於河南、貴州、廣西、安徽、湖北,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為當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總人口的1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長江以北少何姓、長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東北和廣東東南是何姓高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何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湘、雲貴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陝甘南端、青海東部、新疆喀什地區,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達到3%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4.7%,居住了大約56%的何姓人群。在滬浙閩臺、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蘇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陝西中南部、甘肅大部、寧夏、新疆北部,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6%,居住了大約22.4%的何姓人群。 [12]
傳統文化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郡何氏以何楨為始遷祖,發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下(潛山縣、嶽西縣),歷史上稱為潛縣。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在三國魏至南朝宋齊梁朝的近300年間,何楨十代載於正史且有明確世系關係的共54人。在族譜中,此十代中有70餘人可在史書或考古墓志銘中找到,實為罕見。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駙馬6人,尚書及以上官職者達14人。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幹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丹陽郡:又稱潤州,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治今鎮江、丹陽一帶。隋置潤州,治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其他另有南陽郡、陳留郡、東莞郡、齊郡等。
堂號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於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號。 [11]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並把書房稱作「四友齋」,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11]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裡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三高堂:兩漢時期,何氏發展已為當地名門望族,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時期的何胤、何求、何點三兄弟,曾先後官至太守,且皆有「利民革奸,政聲遠播」,淡泊功名富貴,繼承祖輩之志,時被世人稱之為「三高堂」;至今,何氏宗祠春節時,宗族們仍在門上貼出「三高門第、四友人家」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