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後感
2023-07-26 05:23:24 1
篇一:四世同堂讀後感
小羊圈就是整個北平的縮影,各類型人,各層次人,各年齡段人,通過不同家庭組合在一起。他們中所發生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北平被日本人控制下的遭遇,他們的無奈,他們的變化,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最終爆發。小羊圈不時有人死去,每家似乎都是出悲劇。
百姓是那樣無奈的活著,更無能扭轉整個戰爭的進程。每個人在戰時選擇了自己不同的活法,有的沉淪,有的出賣,有的反抗……他們要活著,他們要吃飯,他們要養家餬口,他們要接受教育,他們要出門做小買賣,繼續生活的現實有時不得不讓他們低頭。
戰爭使他們失去了平靜的生活,失去了親人,失去工作,失去糧食,失去自由。老三和錢先生跳出了自己,他們使自己選擇了另外的活法,他們想的不是小我,而是想到了國家,他們的爆發、反抗也點燃了整個小羊圈裡還有那麼點良知的人。妞子的死去讓我在最後快要看到曙光的時候很傷心。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深深體會到了日本侵略的殘酷和無情。對他們挑起的侵略和對我們的戰爭深惡痛絕,並嚮往成為戰鬥中的一員。書中有幾個人物刻畫的相當喜歡相當精彩,大赤包、祁老人、錢先生、冠曉荷。喜歡這本書並推薦給沒看過的人。
篇二:《四世同堂》讀後感
昨天,當我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最後一句話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會兒想到小說中的各類人物及其命運,一會兒想到老舍先生在小說中流暢的文筆、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和人物描寫以及他對人物命運的安排,一會兒想到老舍先生本人最後的結局,思緒種種,不能言語。
小說描寫了北平的一個極其不惹眼的小胡同——小羊圈裡的幾戶人家在北平被日本人佔領之後的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生死命運。這裡有一號院的錢家,二號院的李四爺和李大媽,三號院的冠家,四號院裡的孫七夫婦、馬老寡婦和她的外孫、小崔夫婦,五號院的祁家,六號院的丁約翰和小文夫婦,另外還有牛教授、李空山、藍東陽、金三爺、陳野求、常二爺,還有英國人富善、日本老太婆等等諸多人物形象,人物雖多,可個個形象鮮明、性格突出,讀者絕對混淆不了其中任何兩個人。
小說描寫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祁家四代人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在面臨亡國的時候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七十五歲的祁老人,代表的是舊中國的傳統文化,苦出身,安分守己,只求過著不愁吃穿的日子,只求兒子孫子重孫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第二代是五十多歲的祁天佑,是新舊文化過渡時期的代表,正直、善良、和氣,是個老實的生意人,面對戰爭手足無措,被日本人掛上「我是奸商」遊街,不忍侮辱,投河而死。祁瑞宣、祁瑞豐、祁瑞全是第三代,雖說他們弟兄三人都處於新文化的氛圍裡,每人卻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性格特點。老大祁瑞宣最有知識,但身受家庭的束縛,他深知自己應該赴國難,但終究擺脫不了盡孝的傳統觀念,所以只好鼓勵老三瑞全逃出去盡忠,而他自己始終掙扎在理智與家庭情感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及至老三瑞全返回北平從事地下工作,才在瑞全的鼓勵和支持下,找到了自己在國難當頭時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從而獲得了思想和行動上的一致,勇敢地去配合瑞全的工作。老二瑞豐是個不學無術、好吃懶做的傢伙,結交漢奸,巴結日本人,甘心當走狗,結果死在自己結交的漢奸和日本人手裡。老三瑞全是個大學沒畢業的大學生,思想激進,敢於衝破傳統的家庭觀念,走進抗戰的隊伍,幾年時間成長為一名膽大心細、勇敢而堅毅的抗戰鬥士。小順兒和妞子是祁家的第四代,妞子拒絕吃共和面而餓死。不同的祁家四代人,思想各異,為人處事各不相同,在戰爭面前也顯示出不同的人生態度。
小說還闡述了戰爭時期國和家之間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思想。國有難,家便是枷鎖,拖住人們不能赴國難,使人顧了家便不能顧國,顧了國便不能顧家。亡了國,家也就失去了依託,縱使想苟且偷生也不能如願。這點在祁瑞宣的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畫和體現。
就像許多其他的小說一樣,作者總是安排壞人在做盡了壞事後沒有好下場或不得好死,如罪大惡極的冠家的大赤包( 妓女所所長, 被日本人抄了家,死在日本人的監獄裡)、冠曉荷(被日本人消了毒——活埋)、招弟(做了日本人的特務,被瑞全掐死在山洞裡),集各種醜臭於一身的藍東陽(死在日本)、胖菊子(墮落為娼妓)、李空山(被日本人格了職,淪為流氓)。但好人也並不全有好結果,如李四爺(熱心腸,以幫助別人為己任,被日本人打死)、小崔(被日本人砍了頭)、尤桐芳(被炸死)、錢家的錢老太太和大兒子(因錢默吟被日本人抓走)、小文夫婦(死在給日本人表演的戲院裡)、生活在城外的常二爺(不忍被日本人罰跪的侮辱而氣死),祁家的第二代祁天祐(被日本人拉去遊街,跳河)和祁家的最小的孩子妞子(餓死)。作者細膩的文筆,讓人時時看到侵略者種種令人髮指的暴行,故而時時為故事中的尋常人物的命運揪著心、皺著眉,而到最後竟掉了淚。當看到妞子拒絕吃日本人發的共和面時,就想著或許老舍先生會安排她餓死,果然,就在勝利的消息傳來的前幾分鐘,妞子死了。勝利也不能叫死了的人生還,勝利也抵消不了溢滿心間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想著錢默吟和他的孫子也許會在日本人投降前的最後幾秒鐘讓日本人殺了,還好,老舍先生手下留情,整個小羊圈的人們聚在一起歡迎勝利回家的英雄。老舍先生通過小說詛咒兇惡殘暴的侵略者,詛咒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詛咒那些未褪盡獸性的人們,甚至詛咒將原子彈應用於戰爭,儘管對待野獸很管用。
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老舍先生盡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而老舍先生自己的命運倒是好像掌握在了別人的手裡。沒有死在戰爭年代,沒有死在殘暴的日本人手裡,歷史好像是給中國人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如果說在入侵者面前,有些人賣國求榮、賣身求榮、屈膝變節是可恥可恨的話,那麼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那些將看不見的刺刀、匕首刺向自己的同胞的人是不是更讓人痛恨呢?好在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人類也在學會慢慢成長。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再現,也是現實生活的虛擬和理想化,因為正如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一樣,現實中壞人不一定都能得到懲罰。但人們可以通過文學作品,通過那些無聲勝有聲的文字,向全世界呼喊,向全人類呼喚正義、善良、勇敢、和平、自由、平等和民主。
偉大的文學家是不朽的,就像他偉大的作品一樣!
篇三:《四世同堂》讀後感
在每天上下班擁擠不堪的的地鐵上,勉強讀完了老舍的《四世同堂》(電子版)。我不太懂得如何評價一本書的好與壞,但是這本書真的讓我忘了每天三個小時擠地鐵的漫長,忘了前胸後背都和陌生人的身體緊緊貼在一起的尷尬,但凡有個縫隙放手和手機,我的世界就不是地鐵,而是那個日本侵華期間的小羊圈——整個北平的縮影。
在我看來,老舍這部作品的一個很大亮點就是,他讓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與這場戰爭緊密連接在一起,不管你是不是想牽扯進去。比如,錢默吟老先生,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想吟詩作畫、品茗賞花、與世無爭的大閒人,卻第一個見識了侵略者的殘酷,也早早領悟到無國則無家、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戰爭,讓這個清水閒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到了:國興旺時,閒人得做;國遭難時,匹夫有責。戰爭,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年逾六旬慈祥和善的老者,捋胳膊挽袖子,橫眉立目,奔走在抗敵的生死線上。戰爭凱旋,他成了英雄。
故事情節的另一個特點是,凡是想著戰爭不怎麼關我的事的人,往往早早殞命,且他們的死與日本人緊密相關;而那些積極抗戰的人,反倒活到了抗戰勝利。這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但也有其道理。小文夫婦,那對精緻美好似又不諳世事的並蒂蓮,死得那麼慘烈;小崔,簡單樸實的底層勞動人民中的一個,死得那麼糊塗;大赤包胖菊子,驕傲無知可悲可笑的典型代表,死得那麼悲慘而大快人心;祁瑞豐冠曉荷,認賊作父無藥可救者的典型代表,死得那麼悲涼可笑而令人歡欣。而錢默吟,瑞全,高第等,卻活了下來,看到了勝利。恰如戰場上,那勇敢殺敵、衝鋒陷陣的將士與那些畏首畏尾,被槍炮嚇破了膽而不敢向前衝的懦夫相比,前者活下來的可能性倒更大些。
還有幾個小心得
1。思想上的統治非常重要:日本人縱然沒什麼大智慧,但依然懂得宣傳「日中親善」,「我們來不是為統治中國而是幫助中國人民趕走共產黨」,以及對我們的國民進行奴化教育,從娃娃抓起。其實,我國的歷史上,歷朝歷代亦是如此,都有一個統治思想,使國民都接受統治者灌輸給他們,便於國民被統治的一種思想。當然,這種思想固然有其好處,但也因此,國民看到的,不過是統治者希望他們看到的東西,想到的,不過是統治者希望他們想到的東西,聽到的,不過是統治者通過對媒體的控制而發布的一些想讓國民聽到的東西。如此這般,國民就非常好統治了,但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一齊朝一個方向努力,因為大家想法一致。這樣的社會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很好的發展,但是,長遠來看,必定會出問題。尤其是,當我們有了網絡,一個普通民眾的呼聲可以一夜之間傳遍中國,一個想法可以一夜之間傳遍全球。
天佑與老舍:他們的死很相像,都是因為受了點侮辱而自殺,如果是我,一定不會去死,好死不如賴活著。
老舍時代的捐官、老實人不吃香等和現在的情況多有相似。
同為女人,我就更關注作品裡面幾個主要女人的命運。下面簡單陳述一下:
大赤包:粉墨登場,使奴喚婢;但凡出門,亦陀護駕,曉荷拎包,招弟相伴,好不威風。皆因無知者無畏。但作為妻子,丈夫不疼;作為母親,女兒不敬;作為官員,下屬不忠;作為女人,美感全無;所以,從哪個角度講,她能不是一個失敗者呢?從哪個角度講,她都是失敗者。如果說他有那麼一點點值得讚美的地方,那就是用錯了地方的一點「膽識」與「魄力」。
胖菊子:她和大赤包是一類人,唯獨少點大赤包的「膽識」與「魄力」,但結局一樣悲慘。
尤桐芳:人美多才有心計,骨子裡有股硬氣和正氣,奈何生不逢時,命途多舛,但也死得壯烈。
小順兒的媽(韻梅):她是一個生在新時代的舊女人,看到大赤包、胖菊子的招搖和打扮,她竟然絲毫不動心,只覺得自己堅持信奉的東西是對的,她堅信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堅信他就應該全心全意為老人、孩子、丈夫服務而忘了自己,堅信自己就應該完全遵從老人、丈夫的命令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改變自己的意志(也許她根本沒有自己的意志),堅信女人就應該在家裡照顧全家老小吃喝用度,而不該「招搖過市」、「拋頭露面」,把自己打扮的摩登一點。但是,韻梅的美好之處在於,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女人的善良是她們最美的榮冠。因為善良,她愛得無私,不管瑞宣待她幾分親熱,她對丈夫總是懷有百分之百的愛;因為善良,她有智慧處理家庭裡的各種關係,不論祁老人,天佑太太,還是瑞豐瑞全;因為善良,她非常勇敢,在各種危險的境況,她從不退縮,比如需要營救丈夫的時候,比如要為全家領共和面的時候。韻梅的瑕疵完全可以原諒和理解,因為善良。
招弟:環境決定命運,換句話說,你周圍的人決定著你的命運。招弟性本良善,並非不可塑造,但是,他的父親母親都是急功近利、狗苟蠅營的小人,所以招弟的悲哀全賴她的父母。由招弟身上,我們亦可看到,女人的臉蛋之美並非最重要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尤為可悲。
高第:她的確不如妹妹漂亮得寵,但是,她也得益於此,倘若她比妹妹更漂亮更在媽媽面前得寵,那麼她就會更想她的媽媽,命運也將和媽媽妹妹一樣悲慘。所以,相貌不甚美的女人,萬不必自怨自艾,因為說不定,這正是一份禮物。通常而言,女人多一分美貌,便少一分智慧,美貌智慧兼而有之的女人,通常命運不好,因為她們總能承受那些命運加給她們的不公。
篇四:《四世同堂》讀後感
今年春節,終於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按照作家周國平的說法,好作品的標準是讀完後想說些什麼,毫無疑問,《四世同堂》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一)
先說說小說裡的人物。老舍先生在這部作品裡塑造了幾十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赤包」。
大赤包大約四五多歲,頭腦清楚,工於心計。日本人佔領北平,在小羊圈胡同的鄰居們如祁老太爺相信只要安分守己自己的日子照樣過時,她已經很有政治頭腦地嗅到了局勢變化對個人的影響,開始到處「運動」,最後如願以償地弄了個妓女檢查所的所長。當上所長之後,大赤包如魚得水,大斂錢財。
民國的妓女有合法的,也有暗娼。對合法妓女定期檢查,如果有病,就吊銷執照。對暗娼,堅決取締。大赤包的尋租方式是,合法妓女要上貢,否則就說你有病,讓你幹不下去。暗娼更是要上貢,否則直接取締。就這兩項還不夠,大赤包還想方設法地逼良為娼,把蛋糕做大,獲取最大利益。
大赤包是個有氣場的人,注意形象,善交際,接人待物的分寸拿捏的很好。這樣的人在現在社會也算是女強人了。只可惜,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鬼子,最後被比她更惡毒的朋友藍東陽出賣,死在日本人的監獄裡,罪名是貪汙。
大赤包這個形象很豐滿,老舍先生也寫到她的感情生活。一個四五十歲的婦女,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丈夫對她只有敬畏,沒有寵愛。自然地她對至少表面上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下級高亦陀產生那麼一些微妙的感情,可悲的是,高亦陀利用她的信任,捲走了八萬元消失地無影無蹤。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即使精明如大赤包這樣的人物,最有也落得雞飛蛋打,搭上一條命。
(二)
另外一個有特點的人物是祁瑞豐,他的特點是無聊。
他不像大赤包有心計,完全不覺得日本人來了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照樣地吃好的,穿好的,看電影,逛公園。祁瑞豐和祁家安分守己的家風格格不入,完全是一個慣壞了的老二。他嘴甜,愛熱鬧,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津津樂道,在老一輩親戚裡很有人緣。他自私,對別人冷漠無情。大哥被抓了,他還若無其事地參加迎接日本大使的集會。街坊小崔拉他的包月,在送他去集會後被日本人砍了頭,下葬的時候他竟是一個子也不出。他沒骨氣,老婆跟了朋友藍東陽,愣是咽了那口氣,還照樣地和藍東陽稱兄道弟。他人不壞,不會有意害人,就是自己瞎混著。他有性格上的懦弱,也有對家庭的依戀,父親死時他哭的很傷心,但也就只有傷心,沒有悲憤,更不會有國破家亡的感慨。
人的價值觀既有性格遺傳,也有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在祁家這個大家庭裡,祁瑞豐由於嘴甜,從小就是被長輩寵愛的對象。父親祁天佑是個本分的生意人,恐怕是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母親更是嬌生慣養。在家庭遭遇災難(大哥被抓),母親看他對家裡不管不顧的態度只是傷心,並無多少責備。雖說長兄如父,可是老大祁瑞宣性格的溫和和維持大家庭和諧的壓力使他並無真正盡到教育的責任。
祁瑞豐這樣的人在現在的社會恐怕是青年中的大多數,和平年代庸庸碌碌地混著,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感,太平而安穩,無聊地混日子自己也渾然不覺。在動蕩的年代,祁瑞豐最後也死在鬼子手裡。
(三)
和瑞豐的沒心沒肺地無聊不同,大哥祁瑞宣是痛苦、矛盾、糾結。瑞宣是街坊裡文化最高的,念過大學,「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似的」,在中學教英文。多年的傳統教育使他身上有中國士大夫的民族氣節,大學裡的大學教育使他了解世界格局,而正統的家庭環境又使他背負著守護父母家人的責任。這些因素在瑞宣的思想裡強烈衝撞,使他總是處在矛盾自責中。
老舍先生花了很多筆墨描寫瑞宣的心理。一開始瑞宣覺得不能像三弟一樣報效國家雖然有些憋悶但是至少他是能保護家人的,用「弟弟盡忠,自己盡孝」來安慰自己。後來眼看著胡同裡街坊一個個地遭難而他由於英國使館的庇護還能相對安全,當英使館最後也未能保護他的時候,家裡和全北平一樣鬧著饑荒,冬天沒有取暖的煤。一步一步地,瑞宣也明白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保護不了一家老小。
只有當他的底線也被徹底摧毀的時候,他身上勇敢反抗的一面才被激發出來了。在錢默吟的引導下,加入了反日的隊伍,寫傳單,教育鄉鄰。瑞宣的轉變可以說是被動的,他可以代表很多中國只是分子的心理,不惹事,懷有理想,迫不得已也能為國出力。
(四)
瑞宣的父親祁天佑是個典型的生意人,將名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可就是這個本本分分的生意人也會莫名其妙地招惹了日本人。日佔時期物資緊張,實行貨物「搭配」,布店開始要搭個傘賣,後來又要搭雨鞋賣。這些祁天佑都忍了,可是日本人硬說他多拿了東西,讓他穿上一個「奸商」的褂子,在街頭遊行,名譽掃地。
最珍視的東西被踐踏了,祁天佑的心被掏空了,精神支柱沒有了,他無法忍辱負重,選擇了永遠離開。看著滔滔河水,就想著讓河水滌蕩被侮辱了的身體和靈魂,毫不留戀地跳進河裡。祁天佑受辱投河這一段,和老舍先生後來的遭遇如此相像,我想天佑珍視的恐怕也是老舍先生最重視的。
(五)
祁老太爺是典型的老北京,凡是「忍」字當頭,沒有過不去的坎。日本人剛來的時候老太爺還常拿義和團說事,堅信北平的「亂」出不了三個月。對國事能忍,對家事也是本著「家和萬事興」,即使瑞豐再混帳,在老太爺眼裡也還是乖孫子。
日本人佔了八年,期間發生的各種事情大大出乎祁老太爺的預料,也大大打擊了老人家的信息。什麼都看不明白了,無所適從。寒冬裡沒有煤,老太爺蜷縮在炕上忍著。天天吃「共和面」,也忍著。最後,當重孫女餓死的時候,這位凡事忍耐的老太爺終於發出了怒吼,是反抗的怒吼。
(六)
再說一說老舍先生筆下的北平。老舍對北平的熱愛在書中體現在各種細節中。秋天寶石般的藍天是典型的北平的秋,還有那脆梨甜棗,街上的兔兒爺,講究的點心鋪。這些細節的描寫透著老舍對北平由衷的熱愛,有些自豪驕傲,卻是那麼不經意地,就像北平人的性格。
(七)
最後還有個有意思的是日佔時期的北平的房地產。那時候還是市場經濟,日本人來了,郊區有錢人家也跑到城裡,城裡人多了,房子的價格就上去了,房租也上去了。不記得書中寫的具體價格了,就驚訝於中人(相當於中介)要拿走成交價格的50%,可能是當時媒介不發達,中人佣金自然就高了。即使這樣,中人的地位也並不高。可見當時的房地產應該是價格不高的。
篇五:《四世同堂》讀後感
最近迷上了老舍先生的小說,《老張的哲學》、《月牙兒》、《離婚》等甚至是中學就讀過的《駱駝祥子》全被我拿過來讀了一遍,真正地感覺到老舍先生的文學素養是多麼讓人驚嘆!在他的這些著作中,我最喜歡《四世同堂》這本小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把它看完了, 總共有1200來頁,分為三部,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真實地紀錄了革命戰爭期間中國首都北京的社會現狀,展現了滿目瘡痍的真實圖景。
這部小說是發生在 那血 雨 腥風的年代裡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 在那小小的羊圈裡有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仿佛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 愛 國心 ; 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 戰爭 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 戰爭 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 無悔 我沉迷於它大半個月 。
《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子,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寫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但使我欽佩的是,老舍先生並沒有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種冷幽默表面上輕描淡寫、若有若無,蜻蜓點水般描寫,但就是這麼幾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們令人噁心的心態,通過這些文字,我的腦海裡浮現出的是老舍先生輕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民,這從書中小羊胡同1號門的一位日本老婦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可見,對於日本人,作者還是很理智的。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就她出去,一直做著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冠曉荷,我一直覺得他對日本人照了魔,無論何時何地,他對他們永遠是必恭必敬,鞠大於九十度的腰,對他們笑臉相應,他對日本人就像當初臣民對皇帝,就連提起都會心驚肉跳。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祁瑞豐,藍東洋,胖菊子,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而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 什麼 ? 為 什麼 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裡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中國沒有被侵略的時候,他們無權無勢,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國,俘虜中國,他們知道只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達到目的。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更會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這樣便奠定了中國漢奸前赴後繼的情況。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 「 貪 」 字,便可至人於死地! 如果說漢奸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更是當時的犧牲品吧!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 生活 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純潔,正所謂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使命、愛國的女人!在媽媽的引導和妓——女們鬼魂的日子中,她墮落了,她不在懂得愛惜自己甚至引以為榮!在媽媽的慘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個純潔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變之前,招弟的任務是監視西洋人,她幹這種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國人、英國人,還能弄得德國人、義大利人、法國人、俄——國人,一古腦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體已經國際化了。 「 正所謂」時代造英雄 「 ,時代也可以滅英雄,多少所謂的愛國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為金錢權利的誘——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 生活 的方向,一點一點地墮落!野求,曾幾何時他也是一位有知識的愛國志士,可為了維持生計,給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兩難境地,家離子散,自我墮落,錢先生說得好,他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墳墓。就連金三爺這種打過漢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漸漸好轉而喜歡起日本人…… 錢與權對人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 ? 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誇耀的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他的允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日驅逐瑞豐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憤怒,對孫女被飢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忍無可忍之際終於站起來向日本人發出憤怒的吶喊,然而一旦抗戰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 」 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 「 。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 怎樣 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讀罷此書,盪氣迴腸,心潮澎湃,實為一本好書!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中國作家,之前也不過看過他的話劇茶館和幾個短篇, 」 馬褲先生 「 、 」 抱孫 「 、 」 眼鏡 「 …… 他那不著痕跡的幽默讓我徹底折服,他筆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畫肖像,看似誇張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卻又發現如此神似。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可是卻也會一代代遺傳到今天的我們身上 。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筆下,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讓人掩卷深思……
一場戰爭,一場血淚。希望我們這個飽經苦難的民族能夠自信奮發,得到世界的敬重和尊崇。我願在人生旅途上不斷求索,尋找令人嚮往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