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說明文答題技巧
2023-07-25 17:23:52 1
中考說明文考試內容和目標要求
1、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對文章主要信息的篩選概括;2、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徵的把握;3.對說明結構及其順序的理解與把握;4.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與分析;5.對重要詞、句的理解及對說明語言的品味;6.根據選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或經驗進行聯想、想像;7.對文章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與評價8.對文本與連結材料進行綜合理解。
說明文的閱讀、解題步驟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讀標題,明確文章大致為哪一類型的說明文。
2、讀全文時,一定要逐段讀懂。標出體現段落的重點信息的詞、句。據此:
①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或文章要說明的主要內容;
②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係,理清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③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
3、把握說明文的中心。——整體感知說明文,就是從整體入手,大處著眼,把握說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點、主旨等,對文章能有一個基本的總體認識。
二、認真審題,把握題幹中的重點信息,迅速找準解題的方向。
1、注意提幹中修飾、限制性的詞語
2、明確括號中的要求
3、理解題目意思和考點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帶著問題,回讀文章,在文中尋找解題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讀全文時,我們對各段的所說明的主要內容就有了印象。這樣,我們回答問題時候,再回讀文章時,就能很快找出答題的範圍和對應句,以幫助我們快速解題,寫出答案。要注意的是有些題目在題幹中就明確了在哪一段中尋找答案。
說明文閱讀的主要試題類型
一、內容概括題型二、結構分析題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題型四、詞句理解題型
五、說明方法運用題型六、語言品析題型七、材料連結題型八、開放拓展題型
一、內容概括題型
【題型分類】
1、對某一段或某幾段內容的概括
2、對相關內容的概括
3、給概括出的內容找對應段落
【題型示例】
例1:北京市語文中考課標B卷「人禽流感」第16題第②要說明的主要問題是什麼?——禽流感存在著人人相傳的跡象,並造成人員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關鍵詞、關鍵句;
2、結合段落中說明特徵或幾方面的說明內容進行概括。
3、結合標點,尤其注意有分層作用的分號、句號,歸納層意,並進行綜合概括。
4、對語段中的關鍵詞、句,摘要聯合,並簡明的表達。
二、結構分析題型
1、著眼全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說明對象的;
【方法技巧】
答這種題型,首先要對每一段的內容了解,並能對其進行歸納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點的基礎上,用「同類合併」的方法,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就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全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的了。
2、能否調換段落的順序;
3、文章結構: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有兩種:1、總分式;2、遞進式(現階段,以總分總式最為多見。先總寫說明對象的特徵,然後分寫說明對象的特徵。)
【方法技巧】
1、要準確理解文章局部或整體的說明順序。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近幾年說明文選段多為科技類說明文,此類說明文一般是事理說明文居多,故多用邏輯順序。
2、不能調換段落順序的理由是。
(1)原文採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後不合邏輯。
(2)總分關係中分說部分與前文總說部分順序相照應。
(3)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刪去某段。
【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準確理解全文的結構特點;
(2)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關係
(3)對局部內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闡述,並根據說明的順序說明是否刪掉的理由。
(4)判斷說明的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三、信息提取概括題型
【題型分類】
1、說明對象:答題技法:看題目或首尾段。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特徵)。(《病毒》一文的說明對象:病毒的危害),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說明文題目就是說明對象。
2、說明對象的特徵:答題技法:儘量從原文中找原詞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開頭或者結尾尤其是第一段的開頭和結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徵的句子。
對策:A、看題目B、在首段中找C、抓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概括說明事物的特徵
對策: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3、給被說明的對象下定義;
4、從幾句話中提取概括信息;
5、從一個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從幾個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對重要的信息篩選整合及運用「定義」的方法說明事物,下定義要求準確、嚴密,語言應簡明,常用的是判斷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注意和作詮釋作區分。
2、(1)要根據題目的指向意義,明確在文中搜索信息的範圍;(2)有的要求篩選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幾句話,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幾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篩選範圍中摘錄即可獲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傳遞的,而需對該確定範圍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後才能獲得。(3)將提取的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最後以簡潔、恰當的語言加以歸納。
四、詞句理解題型
【題型分類】
1、理解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2、重要代詞所指代的內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義和作用。
【方法技巧】
1、對重要詞語、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理解。
2、從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內容,方法一般是從該代詞的前面看這個代詞所指的內容。
3、常見代詞:「這樣、這、這種、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指代義,多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幾句內容。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當通順
五、說明方法運用題型
【題型分類】
1、判斷運用的說明方法,並說明其作用
2、畫線句子運用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選擇一種運用說明方法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4、引用傳說、故事、詩句、名聯、謎語等的作用
【方法技巧】
1、明確常用的10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引用、摹狀貌、列圖表等。
(1)舉例子:具體形象的的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徵。(多直接說明前面的一句話)
(2)列數字:科學準確的說明了…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3)分類別:條理清晰的說明了…的…特徵;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4)作比較:清楚明白的說明了…的…特徵(地位、影響等)
(5)打比方:生動形象的說明了…的…特徵,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7)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8)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讀者興趣。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10)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考查的一般模式是:「這段文字運用了的說明方法,科學準確/清楚明白的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特徵)。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對說明方法的考查是2個甚至是3個。
2、在回答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了什麼時,要結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語境作答。
3、在具體回答運用說明方法作用時,不要籠統的答,必須結合原文,具體指出說明了什麼東西的什麼樣的特徵。
如:引用的傳說、詩句、謎語等,除了聯繫上下文,前後語境,指明它說明了什麼之外,還應注意它是否在說明結構上起了什麼作用,或是增強了生動性和可讀性。
(如《漫話對聯》)第一段引用幾副名聯的作用是什麼?
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②引出下文對聯知識的介紹。(或引出文章的說明對象)
六、語言品析題型
【題型分類】
1、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或分析該詞語的表達作用;
2、加點字能否去掉,為什麼?
3、加點詞能否換成另外一個,為什麼?某兩個或多個加點詞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答題技巧】:
1、先解詞,生動地(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
2、(1)表態(刪還是不刪)。(2)解詞。(3)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4)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顯得太絕對),不符合實際。(5)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不(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
例1:(《中國石拱橋》「幾乎與河面平行」「幾乎」表示差不多,說明橋面與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變為橋面與河面完全平行了,與實際不符,也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例2:(「走進森林」「第7段劃線句子中的?緩解?改成?消除?可以嗎?為什麼?——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輕溫室效應;不能吸收所有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消失。」)
例3:(「農藥是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之一起限制作用,用在這裡表示除了農藥外還有其它的汙染源,去掉後成了農藥是主要來源,顯得太絕對。這與事實不符合,也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備註:所考查到的一些副詞,如「幾乎、也許、大約」和數詞「一倍、左右、大多數」等往往起限制作用,有的起強調作用,去掉後意思雖然沒變化,但語氣上有變化。
3.(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
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顛倒後與前文邏輯順序不相符和。
4.可找表程度的修飾詞、代詞(「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數字等。
七、材料連結題型
【題型分類】1、連結一則材料2、連結幾則材料
【題型示例】例《海上花園裡的生態殺手》(《指導》P72)
【市民甲】可採用「生物防治法」,引進天敵,治理「貓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黃花」。
【市民乙】應保護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進外來植物,以維持本土植物多樣性。
【市民丙】應儘早建立外來生物入侵的預警機制,早防早控,確保生態系統安全。
——例一:贊同市民甲的想法。「貓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黃花」成為生態殺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敵的威脅。若適當引進其天敵,它們生長的環境阻力會變大,繁殖速度會變慢。這樣就不會對本土植物的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了。
——例二:贊同市民乙的想法。這種方法簡便經濟,可操作性強,可有效防禦外來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對本土植物有一種親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滿足市民的情感需求。——例三:贊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於未然,確保生態系統安全。因為外來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難控制了,消除它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方法技巧】第一步,讀清題。把握題幹中關鍵詞或短語,理解題意。
第二步,析材料。明確材料和文章的關係,把握材料的個性共性。抓篩選點提煉點。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內容主旨。
第四步,精表述。結合原文和材料的內容、中心寫出探究結果。語言表述要準確、簡潔、明了。
八、開放拓展題型
【題型分類】
1.對說明內容進行創新性的表述;
2.對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
3.結合實際對某個問題談出自己的認識;
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推斷;
5.談自然界對人類的啟示;
6.有創見地補寫文章結尾;
7.對人類關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
8.針對生態環境情況,擬寫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