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鑑史問廉第二集觀後感

2023-07-25 13:01:46

  通過觀看《鑑史問廉》,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教育、一次靈魂觸動;對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使命感得到一次強化,對堅持嚴字當頭、從嚴要求搞好活動的責任感就得到一次增強。

  《鑑史問廉之清官之念》觀後感

  系列專題片《鑑史問廉》在片頭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鑑史才能知今,問廉才能知己。

  鑑之於史,問己於廉,三省於身,厲行於事,而後才能立於民心。包拯、狄仁傑、海瑞、張伯行等歷代清官,就像一座座豐碑,佇立在更迭的歷史之中。時間衝刷,風雨摧蝕,絲毫沒有動搖他們在歷史的地位。這種力量根源何在?在於廉政,在於民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人民謀利益、辦實事,為維護社會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終究會被時代鐫刻、被人民銘記,實現中國夢正需要這樣的「青天」。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中華民族內心的「青天」觀念不會變,被賦予了更為強烈的時代感: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為民、務實、清廉。一心為民,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實重幹,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扎紮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幹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仍舊體現了他的「清官」情懷。

  --堅持依法治國,廉潔與清政並行。維護法律的效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關進籠子,讓權利在太陽下運行,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公平正義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當深明「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幹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鑑史問廉全集有感

  8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看後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入睡,深感這部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紀錄片,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確實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品,雖說是大型歷文化紀錄片,但更是一部激濁揚清的主旋律作品,不失為一部多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對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啟迪和指導意義。

  《鑑史問廉》以獨特的歷史視角,深入解讀中國歷史長河裡的廉政文化,從總體上探尋廉政建設與經濟社會及文明興衰的關係,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該片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縱觀中國歷史,在中原大地上,就有兩個千古傳頌的清官,一是開封的包拯,「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隨著螢屏上包拯的出現,這首歌自然地迴蕩在我耳邊。包公擲硯,表現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民情懷;鍘美案,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剛正;包公立下的家訓,則表現了他治家嚴謹的家風。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黑臉包公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表達了民眾對公平公正、一心為民、執法不阿的期待和嚮往,包青天同時成為是清廉和正義的化身。二是我們本地的周召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歷史上的廉政之祖,世人皆知。他歷經武、成、康三世君王,為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起過重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甘棠樹曾是召公「下鄉辦公」的地方,召公下鄉,百姓煮飯給他吃,騰房給他住,他都婉拒,只在甘棠樹下吃住、辦公。後人對甘棠樹的崇拜,其實是對廉潔自律官員的期待和褒揚。《鑑史問廉》對包拯和周召公著墨頗多,看完電視片,再摸摸甘棠樹,想想周召公,浮想聯翩。清官不只出現在歷史上,也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中原大地湧現了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就是一個例證。25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何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兩袖清風來去」的清官無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裝有百姓。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習近平總書記與縣委書記促膝座談,語重心長的告誡,對於為政一方的主官,可謂振聾發聵、啟智明德。全國2800多個縣和縣級市,就像2800多個「小國家」,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靠書記當家。權為民所賦,任為黨所託,縣委書記作為黨治國理政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時刻不能忘記自己是黨的人,不能忘記自己是群眾的公僕。心中有黨,才能不忘黨的宗旨;心中有民,才能牢記人民的期待。昔時鄭板橋都有「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今天的縣委書記,更應堅守共產黨人的信念,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其實,不僅僅只是縣委書記要做到「四有」,黨員領導幹部都要以「四有」為標杆,嚴以自律,清正廉潔,在黨憂黨,在黨愛黨,在黨護黨,自覺肩負起歷史和人民賦予的重託,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讀史可以知興替。認真觀看了《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後,使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縣處級幹部,一定要時時注意克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同時,要牢記「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古訓,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漸,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惟其如此,才有海清河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要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要把心思放在做好本職工作上,放在服務群眾的工作上。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驕傲、不自滿,謙虛謹慎,志存高遠;要自覺執行艱苦奮鬥的工作紀律,以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市委廉潔從政精神作為行動指南,敢於擔當、勤政廉政,務實敬業,以扎紮實實的工作業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為建設創新開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諧、生態宜居的三門峽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觀《鑑史問廉2清官之念》有感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政府大門、信訪接待室外總有一幅相同的景觀不時呈現:一群上訪人員高舉寫著「尋找包青天」的橫幅在申訴,相信做為政府這一龐大機器的每一顆螺絲釘的公務人員都曾見過。

  千百年來,百姓心中始終蘊含著一種清官情結,這也是人們對清廉、正義的不懈追求。

  走進七朝古都開封的包公祠,我們見到了中國公平正義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間崇拜的精神偶像,在戲劇藝術舞臺上,他那代表正義、堅定的黑色臉譜和額頭代表清正的一萬月牙兒的形象已經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

  更有唐朝仁相狄仁傑,雖然是荷蘭人高羅佩的撰書讓他成為享名海外的「中國的福爾摩斯」,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終堅持的「為公正直才能一心為公,明察秋毫才能斷案公正」的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內清理歷年積案、處理一萬七千多人無一人申訴的敬業精神和才幹,這樣才能使他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為百姓帶來福祉的清官。

  強項令董宣,69歲高齡就任洛陽縣令,以執法嚴格、清正廉潔的為官形象,至今受到洛陽百姓長久的思念。

  張伯行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至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一字詩包容了古往今來砥礪道德、提高修養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書《卻贈檄文》更是從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發生的貪贓枉法、行賄受賄的路徑。

  海瑞也曾上過「頭條」!原因是他母親生日時買了二斤肉!這在當時和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一代清官海大人身上!前段曝出某地官員吃了包括鱷魚肉、孔雀肉在內的美食佳餚共花費了十幾萬與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難能可貴的是吃著白菜豆腐的海瑞,在浙江淳安任職一年間,把衙內行政經費和公務招待費用由原來的每年上萬兩銀子下降到了九百兩左右!

  一個「富二代」王思聰的一條微博可能瞬間有上千條的回覆,一個影星的生活照點擊量可達上萬條,但這些曾經為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清官卻漸漸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甚至今晚在《鑑史問廉》中緬懷他們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已經忘了這些歷史上清正廉潔的標誌性人物。

  而事實上,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眾場合從事有悖社會公義道德甚至法律的舉動而能毫髮無損,缺少的正是董宣這樣的敢於嚴格執法、不畏上、只為法的強項令!

  包青天的三口銅鍘如果留在今天,應該不會出現20xx年這麼多包括薄熙來、徐才厚、周永康、令計劃在內的「大老虎」和「小蒼蠅」!

  狄仁傑若在,也未必會出現內蒙古「呼案」的十八年沉冤!

  ……

  包公祠裡的仿北宋時期的題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經被萬千景仰者摩挲的幾近不見,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會隕滅在當代從政者心中。成為忠於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的清官,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從政者畢生的追求!

  元芳,你怎麼看?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