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新《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2023-07-28 11:10:12

  《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追求自我的人生並非只是一個夢想,只是在於自己怎麼去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第1篇:《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最近看了部好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汙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後,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臺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裡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說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便是翅膀,一隻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於欄杆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髒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鑽出時,上帝賜於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衝走蚩伏於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著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佔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牆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脫自己又無礙於他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於他人又值什麼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辭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他人的救贖,那是聖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著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

  第2篇:《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位影迷。可是當我偶爾看到《肖申克的救贖》後,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影片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鏡頭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儘管影片的大部分場景只是在灰色基調的監獄裡,可是你卻絲毫感覺不到壓抑,看《肖申克的救贖》就像聽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訴說。或許是因為當前我的情緒多少有些低沉的緣故吧,我覺得《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劑困境中的強心針。

  由於典獄長利用安迪的知識和才能為他洗錢,那個殺死他妻子的真正兇手的出現也未曾給安迪帶來一絲光明,那個可憐的孩子在典獄長與他在獄牆外的一次談話後而永遠的消失(越獄假象),所以安迪註定是一輩子不能離開肖申克的。在我們看來安迪應該徹底絕望了,然而命運青睞有準備的人,一把藏在聖經裡的巖石錘,一張掛在牆上足可以封住洞口的美女海報,再加上20年的時光(鑿洞用了19年),終於給了安迪自由。相信上帝,更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自由,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安迪不僅救了自己,救了好友瑞德,也拯救了黑暗的美國司法。

  以下僅談談看《肖申克的救贖》的幾點體會:

  1、環境改變人!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體制化」。該片中被體制化的象徵人物是監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被關押了50年,這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光陰。然而,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精神近乎崩潰,他竟要製造一起「殺人」事件,因為他已經離不開這座監獄,他要繼續留在肖申克。

  監獄使他們完全有時間被環境所徵服,老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一旦脫離了原有的環境,一切失去了意義。他從內心深處依戀著那間剝奪了他的自由的監獄,所以在出獄後,完全迷茫了,他終於選擇了自殺來尋求自己永遠的寧靜。

  2、即便別人有錯誤,也要在自身找找原因

  安迪的妻子背叛了他,難道都是妻子的錯嗎?安迪成功越獄後也不得不反思了自己,從某種程度講,是他導演了這場悲劇,安迪不是直接的殺妻兇手,心理卻背負著深深的愧疚,他先前在事業、後來在肖申克都是是成功者,然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婚姻經營者。

  3、勿以貌取人。

  安迪外表柔弱,以至於入獄第一夜勞瑞為他輸掉了兩包煙。當監獄上空飄著《費加羅的婚禮》的時候,所有犯人都驚呆了。最難忘是當獄友們在樓頂上喝著安迪用勇氣和智慧換來的啤酒時,安迪倚著矮牆那一次難得的微笑,就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縷強光。這個世界終究是少數精英的世界。

  就像片中那句膾炙人口的臺詞:有的鳥是不會被關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美麗了。幾十年裡,人們只有承受,當絕大多數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的時候,可在安迪的內心世界一直堅守者自己最初的信念,那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偌大的肖申克,漫長的時光裡,只有一個安迪改變了肖申克的世界。

  4、不放棄,相信上帝更要相信自己

  「希望是人最美好的東西,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隨。」

  犯人走進肖申克,典獄長的第一句話就是:「把靈魂交給神,把身體交給我。」可是真正可怕的還不是肖申克的高牆,而是被犯人們被監獄的體制化所逐漸打磨掉的勇氣與希望。

  然而,當安迪冒著被看守長推下房頂的危險,用替警官逃稅為夥伴換來啤酒時,當安迪堅持6年給政府寫信終於迎來了肖申克的犯人圖書館和講習班的時候,當監獄上空飄起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的時候,原因只有一個:無論我們曾經怎樣的沉淪和不羈,怎樣的失去光明,但千萬不要放棄理想,放棄那份希望,人類追求自由與公正的腳步是無法阻止的。(達星文學w

  第3篇:《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電影,歷經十幾年的時光卻始終閃爍著無盡的魅力。想念電影最後那片蔚藍的海面,平靜而遼闊,亦如安迪的內心。片中那些黑色壓抑的畫面最後都消融於無垠的海域裡,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心裡的夢想和希望在經歷挫折和痛苦之後化為寫在笑容裡的完美現實。影片傳遞給人的是一種近乎倔強的對希望和自由的堅持,經得起時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細看電影,你會發現電影中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肖申克,並非人名,而是一個監獄,一個原本用來讓人改過自新的地方。在這裡,所有的囚犯無論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都得報告,最終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下成為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長久的習慣在這裡演化成可怕的悲劇,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磨蝕著他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沒有希望、沒有自由、沒有尊嚴,仿佛生命的價值在這裡已經消亡殆盡。正如瑞德所說:「剛進入監獄時,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顯然,在這部電影裡,監獄已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老布,一個已在監獄裡度過了半個世紀的七旬老人。對他而言,管理監獄裡那個狹小的圖書館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這裡,他可以憑藉自己受到過的教育贏得一點點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獲得了假釋,恐懼開始佔據他早已乾枯的心靈。半個世紀的鐵窗生涯將他對自由的渴望衝刷的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軀殼和束縛了的靈魂。像籠中的鳥兒被關的太久之後已失去了飛翔的能力一樣,老布已沒有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會淘汰了。

  事實上,老布也曾嘗試著融入社會,可是五十年的距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老去的軀體連同老去的心最終一起結束在昏暗狹小的屋子裡,留下的僅是那幾個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寫完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後從容地結束了生命。在他看來,那些字讓他的死有了些許的尊嚴和價值。

  老布的悲劇讓人心痛,也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悲劇。面對巨大的就業的壓力而不知所措的學生們,不正像老布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存在強烈的恐懼感嗎?電影裡,瑞德認為老布的悲劇是因為體制化,並覺得自己,甚至是整個監獄,都正在淪為體制化的犧牲品。那麼從現實來看,一些心理素質不強的學生也正在演繹著同樣的悲劇。有些學生在學校裡待了太久,進入社會後,像老布一樣,因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經歷挫折之後,就不堪重負而了斷自己年輕的生命。不同的是,老布是因為太老而無能為力,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領悟生命的價值就因為太脆弱而過早地埋葬了自己。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應對這樣的壓力,尋獲屬於心靈的自由呢?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是如何進行這樣的一場心靈救贖。

  安迪本是一個年輕而有前途的銀行家,可是一夜之間他被控告殺害妻子和情夫而鋃鐺入獄。事實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殺人兇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時候生活中總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安迪最終被判兩個無期徒刑,進入了肖申克的高牆之內。這裡等待他的除了嚴酷的管理體制,還有來自「三姐妹」的肉體折磨。遇上這樣的事情,誰都會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卻例外。安迪從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冷靜、勇敢、頑強、從不放棄用智慧來進行反抗,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處,也正是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缺乏的。面對困難,我們總是過於浮躁,急著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總是過於怯懦,急著逃避而不是去面對。

  當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認為安迪快被體制化壓垮的時候,安迪在一個暴雨滂沱的夜晚爬過500碼的充斥著惡臭的管道後尋獲了屬於他的自由。事實上,安迪始終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牆壘起的監獄。正如他所說的:莫扎特的音樂在我的心裡,誰也奪不走。是的,誰也奪不走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的希望,心靈的自由能夠帶來生命的奇蹟。6年,每周一封信,最終令50年不曾改變的圖書館開始有了改變。他改為每周寫兩封信,這樣的堅持使得圖書館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成為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20年的時間,一把石錘,堅韌的毅力,最後締造出一條瑞德認為要600年才能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現實中,我們內心的希望往往被輕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裡。我們懼怕失敗,也正是因為我們對夢想和希望的追求不夠執著。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靈才容易被束縛,甚至脆弱到不堪一擊。因此,很多人才懼怕走出學校來到社會。倘若我們能像安迪那樣,冷靜下來,用理性來看待問題、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用執著來戰勝挫折,那些希望和夢想也就不會離我們而去。

  當然,安迪的成功遠不止因為這些。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在監獄裡也能綻放光芒,但這並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監獄享有對書籍的管理權;而瑞德則能夠幫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他們都有點沉醉於這一點權利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安迪在監獄的地位顯然還要高的多,但他始終明白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夠真切地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始終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並不因暫時的成功而停滯不前。

  這一點,對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學校裡擔任了某個職務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暫時的滿足感阻礙了他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會中,這種潛在的驕傲情緒讓他們屢屢受挫,壓抑和失望隨之佔據心靈,也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事實上,我們生命的價值最終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理性地對待自己學校裡表現,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

  安迪在監獄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贖。入獄前,他是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沒有朋友,甚至,連自己深愛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獄中,他收穫了瑞德的友情,同時也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溝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試圖讓對自由和希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獄友們的心中,救贖他們的心靈。初春的早晨,獄友們能夠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頂一樣,坐在暖暖的陽光下享受著安迪爭取到的冰啤酒。這種久違的自由的感覺再一次回到了獄友們的心頭,那麼真切、那麼美好。安迪私自在獄警的辦公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再次給獄友們帶來哪怕是一瞬間的自由的感覺。音樂裡的激情刺激著獄友們原本乾涸的心靈。而圖書館的落成,更讓獄友們見證了希望是能夠在不懈的堅持下帶來成功的。自然,對自由的希望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幻想。無論何時,友誼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中的人,始終需要交流和溝通。珍貴的友誼是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也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認同感,加強我們對生活的信心。而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正在向他人傳遞開來,自己的價值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尊嚴,並不是自己刻個字就能獲得的,而是存在於大家對你的認同感中。

  如何獲得心靈的救贖,尋求屬於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我想電影已向我們給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會和體制化其實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內心無法克制的恐懼和對生命價值的輕視,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獲得救贖的地方。電影卻堅定地告訴我們: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的執著和智慧在挫折和壓力下一點一點爭取來的。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