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雕塑的風格特色(雕塑之美01-逝去的愛)
2023-07-28 11:32:39 2
2021/11/11
《逝去的愛》 1887年前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湧的; 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魅力。 ---羅丹
《逝去的愛》是《地獄之門》中最具吸引力的雕塑之一。羅丹放置了兩件《逝去的愛》於《地獄之門》,一件位於門板的右下方,另外在面板右側中央顯著的位置。(別名:《夢》、《夜》、《黎明》、《到達》等等。《逝去的愛》最為人們所熟知,逐字譯為《逃走的愛》)1887年第一次展出。兩個極具張力的身體十分流暢地融合在一起。男人和女人在此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誘惑者的美麗和情慾將男人引向墮落,表現了稍縱即逝的愛,令人難以抓牢,表現出空虛、寂寥的氛圍。女子雙手抓著自己的頭髮,面容和表情被隱藏,強烈誇張的軀體線條卻表現出痛苦和想要逃離的絕決姿態,身體柔軟而精力充沛,充盈著力量。男子的雕像倒轉著,突出於平面之外,頭部向後仰,手臂也伸向後方,似乎想要極力挽留和抓牢,身軀僵直如死亡般失去活力,。兩個軀體交纏, 觀者的視線在軀幹上流動,男人和女人在糾纏,撕扯,抗拒著,仿佛有喘息的聲音,痛苦的吶喊傳來,兩個軀體的組合,同時象徵了生與死,令人印象深刻,陷入深深思索中。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職業:雕塑家
生卒: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
代表作品:《思想者》《加萊義民》《青銅時代》《手》《雨果》《吻》 《巴爾扎克》 等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出生在法國巴黎市聖馬賽爾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完成小學教育後,羅丹進入皇家繪畫與數學專門學校隨嚴謹的學院派畫家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學畫,同時期第一次接觸到雕塑並深深地愛上這門藝術。他以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成績離開學校後,連續3年報考巴黎美術學院失敗,遂放棄繼續求學的夢想,走上自由職業雕塑家之路,因此他不像當時的其他藝術家那樣保守,頑固,而是力求真實,創新。
1860年,年僅20歲的羅丹完成了第一件雕塑作品-為父親創作的半身像。1864年,羅丹獲得參加動物雕塑家安東尼·路易斯·巴裡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開設的動物解剖課的學習機會,使他在表現精確的解剖細節和動態張力等方面的雕刻技藝有所長進,開闊了視野。隨後的幾年間,羅丹與雕塑家加裡埃·貝勒斯合作,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了一些具有裝飾風格的雕塑,這段經歷讓他了解了工作坊的運營模式。 1875年,羅丹前往義大利考察學習,《傷鼻的男子》完整版在巴黎沙龍展上展出,其雕塑藝術第一次得到肯定。1876年展出《青銅時代》,隨著羅丹在藝術界得到越來越多的讚譽,他的雕塑創作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期間《雨果》(1883年)《加萊義民》(1884年)、《維庫納·馬克納》和《林奇將軍》(1886年)、《吻》(1888年)、《巴爾扎克》(1891年)等重要的作品相繼面世,使羅丹一鳴驚人。。《地獄之門》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耗費了羅丹畢生的精力,從1880年接受委託直至1917年去世,這件雕塑沒有來得及鑄成完整的青銅作品。雖然沒有最終完成,但創作了《思想者》《達娜艾》《亞當》《夏娃》《永恆的春天》《逝去的愛》等眾多佳作。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召開之際,羅丹舉辦了首次個人展覽。展覽轟動一時,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記者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此後,羅丹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雕塑家。他創作頗豐,青銅作品將近200件,大理石、石膏、赤陶等作品約百件。1917年11月羅丹在將自己的全部作品捐贈給國家後溘然長逝。
羅丹的雕塑藝術很難用一種流派來定義,古典主義的紮實功力、現實主義的創作題材、浪漫主義的激情表現、甚至印象主義的視覺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