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
2023-07-28 13:33:06
《重慶談判》講述了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和平、民主、團結,到重慶與國民党進行談判的故事。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篇一】
昨天下午3時,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放了電影《重慶談判》,作為主流媒體,可能是紀念「重慶談判」65周年,可喜可賀!我感冒沒上班,在家裡觀看了電影《重慶談判》。
電影《重慶談判》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比較成功的將紀實性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藝術地再現了65年前那場舉世矚目的國共和談。
著名特型演員古月和孫飛虎均在片中有出色表演,古月的毛澤東扮相惟妙惟肖,而孫飛虎則將老謀深算的蔣介石表現得貼切、自然。毛主席、蔣委員長19年後的見面會談,其對話表現了兩位巨人的智慧,尤其是毛主席,引經據典,談吐幽默,大智大勇,如:蔣委員長說,國共兩黨要做朋友,不做敵人;毛主席則引用拿破崙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的敵人」。臺灣演員胡慧中在片中扮演《中央日報》社記者童欣,被毛澤東的魅力和幽默所吸引,開始理解共產黨。童欣在片中只是一條線索,這一人物雖然純屬虛構,在影片中的「筆墨」也不多,但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上這些對細節和人物的虛構,把握準確,運用巧妙,既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託了影片的主題,也是當年這部影片的賣點之一。
在這部影片中,共產黨方面周恩來,王若飛、李克農,國民黨方面張治中、王世傑、張群、邵力子的扮演者都有不俗的表演。民主黨派人士郭沫若、自稱「中國的盧梭」柳亞子在影片中體現的比較真是、自然。尤其是柳亞子把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發表後,在當時的重慶,引起了轟動。蔣委員長尤其是西方,對毛主席自稱是「拿了幾條槍的草頭王」刮目相看。使我對毛主席的用「筆桿子、槍桿子」打敗了國民黨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影片中看到,絕大部分鏡頭都取自重慶的實景,包括蔣介石的官邸及有關的歷史性故址,如宋慶齡故居等。這其中,故有的舊山城的風貌和慶祝當年抗戰勝利的遊行場面,尤其令人信服。為了在一些歷史氛圍的再現上更加真實可信,導演還借鑑了《開國大典》中曾經使用過的「資料片和故事片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即選用一些具有歷史性場面的紀錄片資料,處理成富有歷史歲月感的茶褐色,並與拍攝的彩色片銜接。如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日本軍隊投降、廣島原子彈爆炸等。同時將拍攝的某些歷史性場面,如蔣介石與毛澤東合影、毛澤東在飛機上的揮手致意等,從彩色轉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歷史感和文獻感,從而強化了影片的紀實風格。另外,導演為了增強影片的藝術效果,在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準確再現之外,還對那些既生動傳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邏輯的細節進行了大膽的虛構。比如,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林園巧遇時的談話內容,及他們各自帶的《資治通鑑》;毛澤東拜訪張自忠之母等。
《重慶談判》這種虛實相伴,真假相間的創作手法,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也提高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中值得借鑑的。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篇二】
剛參加黨章學習回來,今天看的是《重慶談判》。
天熱得驚人。走在還很稚嫩的行道樹下,那近乎不存在的樹蔭給人是一種虛無的安慰。一路上在不停的抱怨,這樣的鬼天氣是死活不該出門的。
很必然,我遲到了。進了教室,電影裡正在歡慶抗戰勝利。重慶街頭上的人群攢動,喧囂得幾乎要窒息。那是怎樣的一種狂喜!!!非常簡單非常純粹的歡樂,連慶祝方式都簡單得可以。很多人(不是歷史鏡頭,完全是群眾演員)用最簡單的跳躍和擺臂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但是那份喜悅幾乎是從屏幕上噴薄而出。突然發現自己也不自主的跺起腳來。背上的汗水狂流。
但是這種有些年代的主旋律電影的無趣那是幾乎必然的。之後的情節進展是大家熟悉的歷史,沒辦法,編劇只能拉些虛構的人物進來突出我黨的偉大。記者童欣很不幸的充當了這個角色。但是人物的形象處理的很糟,她因對我黨有誤解而氣勢洶洶的找毛澤東理論,卻因毛澤東寥寥數語突然開始對毛開始阿諛,這個轉變也忒快了一點,我看得噴水了。最後毛澤東飛回延安,登機的那個經典瞬間前,在人群中尋找童欣,這個細節簡直就是垃圾。我在想如果不是廣電總局有審查,那個編劇會不會讓毛和童發展出一段戀情來,呵呵。
毛澤東的一段偉大曆程,被垃圾的編劇和導演搞成這樣。沒話說啦。
幸好我帶了林庚的《西遊記漫話》,更多的時候是在看書。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篇三】
重慶談判,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很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是國民黨最大的一個機會,結果,蔣介石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從而走向了覆滅。
如果,當時蔣介石不那麼的仇恨共產黨,不那麼急切的想消滅共產黨,和平解決爭議,可能他就不會那麼灰溜溜的逃到臺灣去了。
歷史上那麼多的成王敗寇,成者各有各的成功之道,敗者卻無一例外的都是敗在自己手上!以史為鑑,有幾人真正做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