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精選
2023-07-28 09:08:46 4
《摩登時代》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的故事,在工作,被辭,找工作,工作的過程中發生的事件。下面是精心為大家整理提供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一
電影《摩登時代》的背景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美國工業因為機器的大量使用而使大批工人失業所引發的經濟浪潮和社會危機,可以說,這是一場機器與人的戰爭。
男主人公查理是摩登時代大工廠的一個流水線工人,一天到晚神經質般的重複著同樣的工作,連去廁所抽根煙的享受都被無情自私的資本家剝奪了,最後由於不堪重負,查理精神失常,被工廠送到了精神病醫院,同時他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卻被警察誤認為是工人暴動的領袖而關入了監獄。在監獄中,他又誤食海洛因導致興奮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誕的情節發生在查理身上,最後他被提前釋放,監獄長對他說:「你自由了。」可查理卻說:「可以在多關我幾天嗎,我待在這裡很好。」也只有在那樣荒誕的年代,才會有這樣荒誕的想法。
的確,他在外面確實還不如在監獄中,雖然獲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卻依然生活在一個更大的牢籠中,在這個牢籠中,有錢的人隨心所欲,無產者無家可歸。後來,查理遇到了同樣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後,女主角愛上了查理,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堂——一個河邊的小破木屋。他們曾經也幻想過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個富人家的別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貨商場中的快樂時光,但是這些僅僅是幻想,真正屬於他們的天堂,也僅僅是那個河邊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這裡,他們擁有了從來沒有的溫馨與幸福。
影片的最後,查理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這一章的標題是「黎明」。「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他們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查理看到女主角緊鎖著眉頭,他告訴她應該笑,應該向著黎明微笑。
影片緊緊圍繞美國當年工業起步時期美國勞苦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詼諧的諷刺。查理這個普普通通的工廠工人在節奏異常緊張的流水線上瘋狂工作。毫無間歇的勞作終於讓他發了瘋,一見到圓形的東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緊。查理髮瘋的一幕從形式上的確引人發笑,但實質上卻暴露出是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
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影片反映出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揭示了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摩登時代》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想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是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裡,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
卓別林曾經這樣闡釋查理這個流浪漢的形象:「一個衣衫襤褸、戴著一頂皺巴巴的圓形禮帽、下穿一條寬鬆長褲、足登特大號皮鞋、手執一根不同凡響的手杖的落魄的流浪漢而已……我保存這根手杖不僅作為體面自尊的標記,而且也用它來和命運、厄運抗爭。我在銀幕上扮演的是一個膽小怕事、身體單薄、營養不良的可憐生靈,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向使他受盡折磨的人屈服。他藐視苦難,他是悲慘境遇的犧牲品,但拒不接受失敗,即使在希望、夢想和憧憬被微不足道的瑣事化為烏有時,他也只是聳一聳肩,轉身而去。」
主人公查理就是這樣一個樂觀善良、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卓別林通過這個倍受欺凌的失業者形象對資本主義工業化進行了強烈的質疑和控訴。他被變成機器的奴隸,他被無數次的炒魷魚,他為了溫飽而試圖犯罪回到監獄,即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對現實的抗爭,在影片結尾處,查理牽起女主角的手,兩人一起向著遠方走去,留給觀眾兩個充滿希望又弱小的背影。觀眾在被這些滑稽諷刺的喜劇場面逗笑的同時,也感到了心酸與悲哀,因為「他們(觀眾)在這個穿著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載無數靈魂的大靈魂,他們就是大靈魂中的一點一滴」,查理就是觀眾中的每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底層,被資本家或者殘酷的命運所壓迫,他的快樂就是觀眾的快樂,他的痛苦就是觀眾的痛苦。
工業社會與人性的衝突,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經濟危機對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就這樣被卓別林寫在了《摩登時代》中的查理悲戚驚恐的臉上,他從來就沒打算只是為了把觀眾逗樂而拍喜劇,對社會深刻的思考、對問題尖銳的諷刺、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才是卓別林致力表達的內涵。他曾經說:「所謂幽默,不僅僅是來自只有玩笑性質的痛苦,而是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還增強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使頭腦清醒。由於幽默,我們在變幻無常的人生中可以較少受到打擊。幽默促進了我們調和的意識,同時讓我們看到,那些誇大了事態嚴重性的話中含有荒謬可笑的成分。」卓別林的幽默,區別於其他的喜劇演員的單純搞笑,它來自對生活痛苦的理解,對荒謬的戲謔,他的喜劇往往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其中的歡笑總是與淚水相伴,「用醜代表美,用笑代表淚,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愛,這是卓別林對於世界無可奈何的諷刺」。
《摩登時代》以喜劇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忍受著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問題,這實質上是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告誡各位企業家在創造利潤時不要忘了顧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創造利潤的最重要工具,沒有工人的付出企業的利潤就不會存在,應該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於創造更多更大的利潤。關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做法。
通過觀看《摩登時代》,我感受到影片中蘊含著諸多的經濟學現象,切身體會到看電影也是學習經濟學的良好途徑。
《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二
《摩登時代——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它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出來。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讓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就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被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時間,幫資本家獲得更多利潤罷了。
在影片開始時,首先是有一群羊走過,緊接著就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很接近,讓我產生一種啞然失笑的感覺。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這麼的機械受社會控制著,而查理正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影片中還通過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暗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卓別林扮演流浪漢那時就希望永遠都關在監獄裡,無憂無慮,就不用為了找工作養活自己而感到煩惱。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就如與卓別林一起流浪的女孩,在那現實社會,只能靠偷東西吃來養活家裡的兄弟姐妹,最後,卻弄到無家可歸。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讓我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當時農民工被資本家的欺壓,擔任了機械的工作,我永遠都忘不了主人公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裡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眼裡充滿的只有迷茫。這就是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三
1936年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裡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裡,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裡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