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2023-07-28 17:35:23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下文是小編整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一
2012年5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並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著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於中國人對於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局限於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著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人間百態,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製團隊背後的付出,也很難有製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裡,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像中,拍攝美食節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嘗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秘制。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製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隻身穿越酷熱乾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境的惡劣,攝製組還面臨著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壯觀的全景,團隊反覆調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製組的一位導演曾說:「一切成功的秘密,都來自於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這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覆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目前處於相對低迷狀態,市場供過於求,企業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於生產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覆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穫,幫助企業從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走出低迷的困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二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題記
將光陰裡的純美,雕成一朵心花,用無痕的筆墨,溫潤生命的色澤。五月,是花開的季節,摯愛的季節,感恩的季節,勞動的季節。五月的雨,纏綿而惹人憐惜,輕柔的風,像極了嬰兒的手,溫潤柔軟。一切都是恰到好處,淋漓而不失柔美,熱烈而不失婉約。繁花似錦,綠蔭如海,一切都顯得那麼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嘆,人生是裝滿酸甜苦辣鹹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鹹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傷痕。酸的是泥濘,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堅韌,鹹的是奮進,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用心體會人生的滋味。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熱播當中,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人與食物的關係」,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通過紀錄片影像進行一次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式、深層次地人文解讀,影片以「中華美食」為路徑,展示了中國遼闊地域的風土人情,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的普通民眾,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勤勞,熱情和追求。不僅拍攝一流,讓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讓人得到了味覺上的享受。色x、味誘,誘得心靈驛動。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後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醞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蘊。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瀾說;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麼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可以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應該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應該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鬥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裡如此睿智的回答。說得極是。
林語語曾說;『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嘗嘗,幾乎如俗語所說;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麼?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說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裡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裡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知道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現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裡沒有秘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於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非常讚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背後有關食物的情感與故事,每一種食物背後的來源與創造,無不透露出中國千萬種美食的博大精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國人的勤勞勇敢重視親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在美食中感受到愛的味道!
憶苦思甜,一所幼兒園裡,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吃的大米是哪裡來的嗎?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回答。老師,我知道,是從超市裡買來的。一笑,無言。孫子孫女都上小學了,可是,在當今社會,還有多少爺爺奶奶在追著給他們的寶貝餵飯。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來的孩子麼?苦不苦,三年困難時期,對飢餓的人來說,所有的快樂都於食物相關,鳥為食亡,人也一樣,像傳說中的神農一樣,人們嘗遍了百草百蟲,為擴充人類的食譜作出了貢獻。
《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愛上「那一個個採摘者、種植者、打撈者,以及持守傳統製作工藝的烹飪者」,用那些我們熟知未知的食材,傳達了有關於記憶的共同屬性,擊中的不是個體,而是所有人心。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