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打匈奴用的是騎兵還是步兵(蒙恬北擊匈奴700餘裡)
2023-07-28 10:27:33 2
我們都知道大秦名將蒙恬曾經率軍30萬,北擊匈奴,使得匈奴退卻700餘裡,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份命令卻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誤會,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吧。
一、匈奴要亡我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前215年,這一年,秦始皇45歲,儘管他還很年輕,但是帝王的多疑卻還是讓他感到了危機。於是,他便打算四處巡遊,去探訪傳說中長生秘術。
這一次,他決定向東出發,很快就到了秦皇島的碣石山。當地有一個叫盧生的人,說可以為他去海上尋找神仙,始皇同意了。但是,後來神仙沒找到,盧生卻帶回一本仙人的典籍。
秦始皇嬴政
這本典籍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後就大怒,他立刻想到的是:胡人將來要覆滅我大秦啊!
為什麼秦始皇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有兩個原因。
第一,胡人即是匈奴,他們是草原遊牧民族的統稱,之前義渠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他們這些人天生就兩件事:放牧和掠奪。
春天,雨水充沛,青草茵茵,他們糧食充足,但是一旦冬天到來,他們就面臨缺糧的問題。於是,為了生存,他們就開始南下掠奪,大肆殺戮。
像其中的義渠,自成立起便是秦國的心腹大患,秦國與之交戰數百年,都無法將其消滅。後來還是靠了宣太后的美人計,才一步步腐化了義渠王,使得義渠國滅。
義渠軍隊
第二,排除法。當時六國皆已被秦所滅,剩下的只有南越和匈奴,南越勢弱,固守一隅還可以,北上中原,挑戰大秦,他們還沒這個膽子,所以,排除之後只剩下了匈奴。
於是,秦始皇毫不猶豫下令給蒙恬,令他率軍30萬,北擊匈奴。
二、蒙恬大敗匈奴
蒙恬領命後,立即率大軍出徵,從陝西榆林(邊關重鎮)北上,迅速在甘肅地區對匈奴發起進攻。而匈奴人呢,也是倒了大黴,他們死活也想不到,就是因為一句話,大秦就派了30萬大軍來攻。
大秦名將蒙恬
所以,他們基本沒有什麼準備,同時各個部落又比較分散,因此,在大秦的鐵騎下,他們紛紛潰敗,秦軍很快佔領了匈奴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蒙恬卻沒有大意,他知道匈奴這次大敗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倉促應戰,一旦他們回過神來,必然不甘心白白丟失土地,肯定會捲土重來。
於是,蒙恬打算先下手為強。在第二年,他又率大軍主力渡過黃河,直接殺入陰山山脈-匈奴大本營,與匈奴主力展開決戰。
當時的匈奴頭領頭曼單于正打算集結兵力,南下復仇,不料秦軍卻又一次殺來,他們又一次倉促應戰,最終大敗。此戰之後,匈奴被迫退出陰山山脈一帶,北撤700餘裡,短時間內再無能力南下了。
那麼,蒙恬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或許從兩軍的實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當時匈奴的主要兵種是騎兵,機動性很強,但他們制度還很落後,打仗也只是為了活命,他們往往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完全沒有使命感。
而大秦軍隊就不同了。他們早已實現了戰車、騎兵、步兵的多軍種聯合作戰,此外,他們還有一件秘密武器-遠程弓弩。這玩意,簡直就是騎兵剋星,射程遠,威力大,雖然準頭不怎麼樣,但是數量多啊,所以,匈奴在弓弩上死傷慘重。
大秦雄師
其次,秦國早已實現了軍功制,只要戰場上勇猛殺敵,就可以加官進爵,所以大家都拼命殺敵,哪怕戰死沙場,也可以為子孫留下一份戰功。
最終,蒙恬擊退匈奴,並威懾邊疆幾十年,使得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力南下。這也避免了在楚漢爭雄時,可能出現類似於後世的「五胡亂華」的悲劇,從這一點上來看,蒙恬足以稱為一代名將!
三、亡秦者真的是胡亥?
真的是胡亥造成了大秦的滅亡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看胡亥為大秦的滅亡作出了那些突出的 「貢獻」。
在沙丘之時,秦始皇病逝,趙高和李斯秘不發喪,而是假傳詔書,令扶蘇自盡,使蒙恬含冤,然後擁立胡亥為秦二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沙丘之謀」。
在回到了秦宮後,胡亥在趙高的教導下,主要做了兩件事:殺人和享樂。那麼,他殺了那些人呢?
秦二世胡亥
為了掩蓋自己的陰謀,胡亥將那些懷疑自己的公子,大臣,將軍全部殺掉,並且實行了嚴酷的連坐制,因此,最終被殺死的有數千人之多。當然,他最主要是殺了蒙恬、蒙毅二人,使得大秦最後的名將也凋零了。
為了享樂,他又做了三件事:強徵賦稅,大修宮殿,豢(huan)養珍奇異獸。在這三件事中,沒有一件不是勞民傷財的。
胡亥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把天下所有的錢,糧食、好玩的東西都集中到鹹陽,供自己享樂,而絲毫不考慮百姓的死活。
鹹陽
因此,他的所作所為大大加劇了秦朝的社會矛盾,最終引發了動亂,從而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大秦的覆滅,胡亥確實難辭其咎,但是他的行為只是加劇了覆滅的進程,並非根本原因。趙高也一樣,他們在大秦覆滅中只是從犯,而非主謀。
趙高
那麼,真正的主謀是誰呢?
四、大秦覆滅的主謀-秦始皇
或許你會詫異,秦始皇明明建立了大秦王朝,怎麼又會覆滅它呢?我們且用事實來說話,看看他究竟做了什麼?
首先,他建立秦朝後進一步增加賦稅,嚴酷刑罰,其次,他用人不當,使得趙高、李斯這樣的臣子最終禍國殃民,最後,在皇位的繼承人一直猶豫不定,最終釀成大錯!
秦朝剛剛建立時,國家經歷了多年戰亂,百姓早已苦不堪言。為政者,此時更應該減輕賦稅,大赦天下,使民眾得以休養生息,消除積怨,這樣才有利於新興王朝的穩定,但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民眾更是敢怒不敢言。
徵調民夫修築長城
趙高懂律法,而李斯治國強,他們都是難得一見的人才,但是他們都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貪戀權勢,為了獲得權勢,他們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秦始皇當然明白這一點,卻依然重用他們,說明他有信心駕馭二人,卻沒想到為後世埋下了隱患。
李斯
在皇位的繼承上,秦始皇一直閉口不提,甚至不允許別人在他面前提「死」字,簡直是誰提誰死。因此,無人敢言太子之事,就連扶蘇,大家都知道他是未來的帝王,但是始皇帝就是沒有明文詔書,以至於後來便讓趙高鑽了空子。
秦始皇是忘了嗎?當然不是,他不過是一直在推脫,他總想著自己的時日還長,以後再說,沒想到卻沒有以後了。
秦始皇
讓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那句預言「亡秦者胡也」,或許這胡不是別人,正是秦始皇本人的胡作非為,才導致大秦的滅亡。
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你對大秦王朝的滅亡還有那些想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