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的事跡觀後感【精選】
2023-07-28 06:28:14 2
盪氣迴腸的音樂旋律烘託出郭永懷教授對國家對事業對家庭對學生無限的愛,感人至深的劇情和演員們傾情的演繹感動了所有的觀眾。下面是郭永懷的事跡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郭永懷的事跡觀後感【篇一】
最近整理報紙,發現兩個月前收藏而未讀過的一張《書刊報》上,登載的一篇摘自《品讀》的文章:《生命中的兩份手稿》,寫的是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為我國發展飛彈、核彈和衛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郭永懷的英雄事跡,他為保護熱核飛彈實驗數據,被活活的燒焦而決不鬆手的事跡,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敬佩、感動、心痛交織在一起,久久不忍放下,見人就說。人們聽了就感動不已。
為了讓我的網友也能看到,我把這篇文章的一部分摘抄如下:
「1968年10月,郭永懷再次赴西北草原,進行中國第一顆熱核彈頭髮射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到12月初,這項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但是,12月4日下午,郭永懷發現了一份重要數據線索,當即決定回北京匯報。他打聽到當天晚上有一架民航班機從蘭州飛北京,就執意驅車前往蘭州。臨行前,同事們都說夜間飛行不安全,勸他次日再飛。郭永懷笑著說:『飛機快!我只要打一個盹就到北京了,第二天早上剛好匯報工作。』結果,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突然墜毀,一頭扎進了附近的莊稼地裡。13具燒焦的屍體面目全非……
在這13具屍體中,有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體引起了人們的格外注意。當人們費力的將兩具焦屍分開時,一疊紙,從兩人緊貼的胸部掉了下來,——是那份無比珍貴的熱核飛彈試驗數據!焦黑難辨的屍體,完好無損的手稿。面對此情此景,所有前來接應的士兵當場跪地痛哭……兩個緊緊抱在一起的人,一個是郭永懷,一個是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消息傳到國務院,周總理失聲痛哭……22天後,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成功。」
郭永懷是他們這個群體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試想,當熾烈火焰無情的舔著他們的肌膚,把他們燒傷、燒爛、燒焦的過程,是何等痛苦煎熬的過程,但他們就是決不鬆手。這就是郭永懷精神!這就是中國精神!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
郭永懷的事跡觀後感【篇二】
郭永懷是國際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界的傑出代表。2005年12月5日是郭永懷犧牲37周年,力學所的職工和研究生像往年一樣聚集在他的塑像前,一起緬懷他的功績和思想。
人們懷念他在空氣動力學和應用數學領域中傑出的學術成就:1941~1946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期間,他在跨聲速流動方面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機翼繞流在什麼時候會出現激波及其對氣動性能的影響,為突破聲障奠定了理論基礎,而逾越聲速的飛行是人類航空史上重要的裡程碑。1946~195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期間,將坐標變形法和邊界層理論結合起來,解決了粘性流動頭部奇異性問題,被命名為龐加勒-賴特希爾-郭永懷(plk)方法。鑑於這兩項成果在科學上和應用上的重大意義,郭永懷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尊敬。
人們懷念他對我國國防科學技術事業的重大貢獻: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對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都做出過貢獻的科學家。1960年起,他擔任二機部九院副院長,負責工程的總體設計。在他的領導下,通過爆轟理論分析和物理試驗,確定了最佳的引爆方式;他實現了核航彈的輕型結構設計;他重視環境試驗設備研製,確保了武器的可靠性;總之,他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嘔心瀝血,直至犧牲生命。在飛彈方面,他是超小型地空飛彈技術負責人,並為它取代號:541。在懷柔基地,科研人員半年內研製出高比衝推進劑、耐燒蝕噴管和發動機內壁塗層、發射裝置,並成功地進行了飛行試驗。他還制定規劃,研究空氣離解、氣動加熱、彈頭燒蝕等再入物理現象。郭永懷在人造衛星和回收技術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前期的開拓性工作。在星際航行座談會上,郭永懷曾就運載工具、發動機推進劑、入軌姿態控制、東西方火箭技術對比等問題進行分析。後來,又在《宇宙飛船的回地問題》的報告中,重點討論飛船在返地過程中,怎樣才能安全再入大氣層順利回收。他對飛船再入段阻力減速、氣動加熱、軌道設計和燒蝕防熱等進行理論計算,符合當時掌握的實際資料。他還認為未來的飛船可以設計成有翼的形式,以降低飛船回地時的超重力,並部分解決月球飛船的回收問題。196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人造衛星設計院,郭永懷是技術負責人,領導本體設計,並負責提出衛星回收方案。這些成果後來轉交給第七機械工業部和空間技術研究院,他們還對後續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人們懷念他高瞻遠矚,為發展我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定基礎。在高超聲速流動領域,他把馬赫數大於5時,分子振動、離解和化學反應對流場有重大影響的流動稱為超高聲速流,並認為必須著重研究這種流動。20世紀60年代,他在北京高超聲速討論班上提出了關於小鈍頭體高超聲速繞流具有如:熵層、二次激波,壓力過度膨脹和回升現象的精闢見解。他在力學所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暫衝式高超聲速試驗設備:激波管和激波風洞,支持用電弧風洞開展燒蝕防熱試驗。郭永懷在力學所親自籌劃建立了電磁流體力學研究室。他指出:「第一,人類將來勢必要從受控核聚變反應中取得大量能源,而研究高溫等離子體、磁流體理論乃是研究受控熱核反應的基礎;第二,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也會碰到氣體電離、磁流體力學問題;第三,可以通過磁流體發電方式,直接獲取能源。」郭永懷倡導了爆炸力學的研究,他打開中國地圖,對從事這項工作的年輕同志解釋說:「你們看,我國的高原和丘陵地帶佔有多大的比例!要建設就要用炸藥,如果我們能使炸藥的爆炸效力提高百分之幾,就能為國家節省多少人力物力啊。」他時刻掛記著長江三峽水電站、成昆鐵路以及大型國防工程的建設。郭永懷還為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備和前期建設付出了心血,同錢學森一起,為該院規劃了宏偉的藍圖。因此,錢學森、郭永懷回國以後,我國的力學研究狀況大為改觀,不僅有了現代化的試驗設備和基地,並為航空、航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人們懷念他愛國的情懷,高尚的情操。郭永懷出生在清末,經歷過「九一八」和「七七」盧溝橋事變,親眼目睹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恣意橫行。因此,立志改學航空工程。他在國外16年,從多倫多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取得學位,直至被康奈爾大學聘為正教授。1956年,回國的時機成熟,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報效祖國,毅然放棄優厚的物質待遇,登上歸國的航船。他說:「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自己的祖國,建設美好的山河。」他無私無畏、堅持真理,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敢於站出來為受衝擊的同志講公道話,制止一切不利於我國科學事業發展的行為和做法。1968年。郭永懷參加試驗後,從西部基地返回北京時因飛機失事犧牲,享年59歲。人們發現在他和警衛員的身軀間,竟然是一份完好無損的重要絕密文件。所以,錢學森先生在紀念他犧牲20周年的紀念會上深情地說:「郭永懷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應用力學家,他把力學理論和火熱的改造客觀世界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了。其實這也不只是應用力學的特點,也是一切技術科學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論,一方面是火樣的鬥爭,是冷與熱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裡沒有膽小鬼的藏身處,也沒有私心重的活動地。這裡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和獻身精神。郭永懷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這裡!」
郭永懷的事跡觀後感【篇三】
自10月19日起,集團公司及各產業集團分批組織近千名職工參觀「榮成郭永懷事跡陳列館」,學習郭永懷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黨員、應屆大學生、行管人員以及中層管理幹部等積極參加該活動。
在陳列館,學員們從少年求學、海外成名、報效國家、甘為人梯、為國犧牲、愛在天際等六個方面詳細了解了郭永懷的人生歷程和光輝事跡,並實地觀摩了「兩彈」模型。當觀看了郭永懷「以身許國、壯烈犧牲」的事跡資料後,很多學員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樹立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用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以及部分視頻,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勳、儒家情懷和大師風範。作為我省首個院士紀念館,這裡將成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郭永懷於1909年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匯報,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59歲。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郭永懷事跡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採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