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郭永懷觀後感800字
2023-07-28 06:30:54 1
郭先生回國有更大的理想和決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獻身於祖國,他不論什麼事,只要祖國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把自己當作鋪路石子,以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使命。國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別無他求。
郭永懷觀後感800字【篇一】
在人民大會堂「共和國的脊梁」晚會上,看到描寫九位科學家的節目片斷。令人盪氣迴腸的情節,讓人肅然起敬的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在舞臺上,又見到了我的研究生導師郭永懷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聯翩,心潮難平。
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匯報工作途中的空難奪走了他正在華年的生命,而在空難發生的那一剎那,他與他的警衛員用生命護衛了國家的機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時代印記!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資料圖片)多媒體音樂劇《愛在天際》充分詮釋了郭永懷對祖國的深愛、對科學的熱愛、對親人的摯愛,正如劇中人郭永懷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科學不能到達的。」
在接受導師郭永懷耳提面命的教導的六年間,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熾熱的愛埋在心裡,表現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領眾人科研攻關,總是戰鬥在第一線。我見過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時他在現場監測時待過的掩體,見過他試驗克服熱障的龐大風洞,也知道作為力學所的副所長他為科研人員設計過圖書館的座椅、燈光。
他說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作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象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動實踐了他的熱愛和希望。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裡,第一次見到導師時的情景。那時,郭先生對我和我的師兄李家春說:「我們這一代,你們及以後的二三代要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作為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為此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學所,在中國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處可以看到他的「鋪路石子」精神結出的碩果,而他的教導也成了我一輩子的座右銘。
我也見證了郭先生與師母李佩先生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在他倆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篤愛情深,大愛無疆,在郭先生辭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對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經九七高齡,仍有一種「你不回來,我不老」的情懷。這一點,在音樂劇中有生動刻畫,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鐘的片斷,也感人至深。
總而言之,科學家是有大愛的人。這些共和國的脊梁用大愛為我們構築了永不坍塌的鐵的長城!
郭永懷觀後感800字【篇二】
扶搖升騰的蘑菇雲,震撼的不僅僅是中華大地,也令世界所矚目;永不隕落的光芒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崛起幾代人對航天事業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金秋的一天,兒子很平常的一次採訪,卻讓他無比自豪,回家的第一句話:「媽媽,你知道嗎?咱榮成有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以說是中國之最,世界聞名!」我看著孩子自豪的表情,對他的提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個大人物究竟是誰?兒子饒有興趣地說:「媽媽,你聽了這個大人物的事跡,準能驚掉下巴兒,他可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兩彈一星』元勳,他是中科院院士郭永懷。他1909年出生在咱們榮成滕家,如果還健在,算起來現在都100多歲了!」真的嘛!我們身邊的「兩彈一星」元勳!我真的是被驚到了。不對吧,錢學森才是「兩彈一星」元勳吧?兒子附和道:「你上網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兒子的興致沒有絲毫減少,繼續說道:「在採訪中,他的多名白髮學生對郭老先生的評價都特別高,對山東人淳樸善良的性格也給了很高的評價!」說著還不忘提醒我:「媽媽,郭永懷紀念館將要作為黨員紅色教育基地對外開放,明天開館,你和爸爸、爺爺都是共產黨員,有時間記得去參觀學習喲!」我激動地說:「沒問題,一定要去瞻仰我們榮成的一代元勳,為『兩彈一星』航天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名將,我們都為家鄉人感到驕傲與自豪!」再說重溫黨的歷史,傳承紅色精神,也是「兩學一做」爭做合格黨員學習的總體要求。
洋溢在兒子臉上的那份自豪,讓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動,急忙打開手機,百度郭永懷,打開真的是讓我很驚訝,四十七萬餘條,不容分說馬上點擊瀏覽,閱讀中我讚嘆意氣風發越洋跨海求知改變中國命運,年輕時的郭永懷;我惋惜而又佩服當年飛機失事時,他與戰友緊緊的擁在一起保護一份熱核飛彈試驗數據文件的精神與勇氣。他的義舉真正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愛國情懷,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想到的還是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國難當頭,戰亂與艱難喚醒了他的科學救國、科學強國之夢,於是漂洋過海,縱橫求索。郭永懷青年求學時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努力取得優異成績,令外國教授為之讚嘆!
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兩項重大成果,郭永懷由此馳名世界。
他的一些朋友勸他留美國執教,不要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郭永懷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把所學到的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
從他工作和生活的記錄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懷有一腔熱血,抱有一顆愛國之心,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使他看到了祖國振興的希望,他拒絕了美國同事請他參加的機密研究項目,放棄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費盡周折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的「兩彈一星」航天科研作出不朽的功勳。
留取丹心鑑後人,在中國人民最困難的1961年,郭永懷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從而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郭永懷教授當年的學生提起恩師,感慨萬千,凡郭永懷當年工作過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人們恭敬之情溢於言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蘑菇狀怒雲扶搖升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黨中央的鼓舞激勵,使郭永懷們士氣大振,很快他們又投入了新一輪戰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昔日灑下的無數辛勤汗水,今朝收穫著一串一串累累碩果,令中國人陶醉、鼓舞、振奮的歷史,時隔多年,他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激勵著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激情,不屈不撓的革命鬥志和不怕挫折的航天精神。每一項航天科研成功的取得,都凝聚著航天人無數的心血。從我國第一顆衛星的成功發射,到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返航,神州六、神州七……到神舟十一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再到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發圓滿成功!無不讓全球華人為之驕傲和自豪,各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令世界同行所矚目。
郭永懷以國家為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一定要繼承老前輩的光榮傳統,立足本職工作,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真正做到「俯下身子、以居民為重」的服務理念,想居民所想,急居民之所需。時刻牢記居民在我心,我與居民緊相連的工作宗旨,為居民提供便利、解決困難辦實事。爭做「我為社區添風採」、「我為社區樹形象」的楷模,讓「兩學一做」爭做合格黨員學習落實到實處,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郭永懷老先生,共和國不會忘記您,人民永遠懷念您,家鄉人民永遠以您為自豪!
郭永懷觀後感800字【篇三】
「我自認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的美麗的山河」,這是郭永懷先生的心聲,也是他一以貫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郭永懷觀後感,歡迎閱讀!
郭永懷觀後感一在人民大會堂「共和國的脊梁」晚會上,看到描寫九位科學家的節目片斷。令人盪氣迴腸的情節,讓人肅然起敬的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在舞臺上,又見到了我的研究生導師郭永懷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聯翩,心潮難平。
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匯報工作途中的空難奪走了他正在華年的生命,而在空難發生的那一剎那,他與他的警衛員用生命護衛了國家的機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時代印記!
多媒體音樂劇《愛在天際》充分詮釋了郭永懷對祖國的深愛、對科學的熱愛、對親人的摯愛,正如劇中人郭永懷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科學不能到達的。」
在接受導師郭永懷耳提面命的教導的六年間,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熾熱的愛埋在心裡,表現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領眾人科研攻關,總是戰鬥在第一線。我見過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時他在現場監測時待過的掩體,見過他試驗克服熱障的龐大風洞,也知道作為力學所的副所長他為科研人員設計過圖書館的座椅、燈光。
他說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作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象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動實踐了他的熱愛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裡,第一次見到導師時的情景。那時,郭先生對我和我的師兄李家春說:「我們這一代,你們及以後的二三代要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作為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為此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學所,在中國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處可以看到他的「鋪路石子」精神結出的碩果,而他的教導也成了我一輩子的座右銘。
我也見證了郭先生與師母李佩先生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在他倆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篤愛情深,大愛無疆,在郭先生辭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對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經九七高齡,仍有一種「你不回來,我不老」的情懷。這一點,在音樂劇中有生動刻畫,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鐘的片斷,也感人至深。
總而言之,科學家是有大愛的人。這些共和國的脊梁用大愛為我們構築了永不坍塌的鐵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