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觀看王爾烈家訓有感
2023-07-28 11:47:37 2
王爾烈(1727-1801),別名仲方,字君武,號瑤峰。遼陽縣賈家堡子風水溝村(今屬藍家鄉)人。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見稱於世,乾嘉時期的」關東才子」。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王爾烈家訓觀後感,歡迎參考。
觀看王爾烈家訓有感
」一肩明月,兩袖清風」肩上攬明月光,袖中只載清風,是指官員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很多書裡有直接寫成」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
」兩袖清風」的典故: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晉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裡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遼寧遼陽王爾烈:「關東第一才子」廉正寬厚清儉傳家
王爾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號瑤峰,清代奉天府遼陽州(今遼寧遼陽)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中殿試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陝西道監察御史、通政使司參議、鴻臚寺少卿、吏科給事中、光祿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少卿等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參與編纂《四庫全書》。
王爾烈工詩文,善書法,以詞翰書法聞名於乾隆嘉慶年間,被譽為「關東第一才子」。
王爾烈紀念館坐落在遼陽老城西門裡翰林府胡同,是在王爾烈故居--原翰林府舊址上修建的,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清代平房建築32間。
目前,紀念館有三個展區對外開放,其一是王爾烈生平事跡展。這部分通過《王爾烈家族世襲表》、《王爾烈履歷木雕版》、「王爾烈母親劉氏九十壽屏」、「王爾烈七十壽屏」等陳列,介紹關東才子王爾烈的家世出身、求學科考以及入仕為官等生平事跡;其二為「王爾烈詩書藝術展」,通過王爾烈不同時期的書法、詩文、匾額等展現他的卓越文採和超群翰墨,讓觀者領略到「芙蕖出水,祥雲捧日」的境界;其三為王爾烈故居陳列,這部分通過書屋、臥室、客廳等陳列,體現王爾烈通曉「琴棋書畫」,並力求再現清代中期官宦家庭住宅和起居習俗。
王爾烈家族家規嚴謹、家風樸厚、家教嚴正,世代一直秉承著「謹言慎行、寬厚忍讓、抱誠守真、廉而不劌」的門風。先後有30多人考取了進士功名,多人入仕為官。
王爾烈從小就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滋養和嚴格的家庭倫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祿精通儒史與醫道,不僅以妙手仁心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傳統教育子孫後代。父親王縉學識淵博,酷愛讀書,歷來遵循「訓士有道,慮事有方」,講求「盡孝於家,盡敬於師,盡忠於上,盡誠於事」。良好的家風使王爾烈養成了淳樸篤靜的稟賦,鑄就了純正廉明的品格,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爾烈同樣重視家教,他為治學之道所作的《學道篇》也用來教育子孫勤勉學習。「學道者譬如遊山,必上絕頂……是故智仁合一,然後君子之學成」,告誡後代不僅要重視學識,還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併進,這樣才算學有所成。
王爾烈臨終前還給兒孫留下了這樣的家訓:「耕田為本,讀書為上;居官莫狂,為民莫惘;本事吃糧,筋力求裳;豆腐家長,不可奸商。」要求後人,無論耕田、讀書、居官、為民,都不能氣餒,也不能張狂,要憑本事吃飯,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奪,毋佔他人便宜。處事者以虧己為尚,交友者以憨重為先,教子者以嚴厲為本,度日者以勤儉為宗。時至今日,這些名言仍在關東土地上廣為傳頌。
更多觀後感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