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
2023-07-28 03:40:06 1
今天,大家要問個年齡,都是直接報個阿拉伯數字,簡單又直白。可是在古代,可不能這樣,特別是在讀書人的圈子裡,你要直接說個「二十、三十」的,會被別人笑話沒有文化,要說是酸腐也是有些的,但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卻也並非都是愚昧、多餘。從文化傳統來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漢朝戴聖編輯的《禮記·曲記篇》說: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根據這段話,我們可知,十歲到百歲本來應分別稱作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起,人們都以「幼學」、「弱冠」、「期頤」等聯讀來作為年齡稱謂。這可能是後來的語言詞彙向雙音節發展的結果吧。當然還有更多人通過關於孔子的《論語》那段「子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話來稱謂三十到五十的年齡的。
因為古代的幹支紀年六十年為一輪,幹支名號錯綜參互稱作花甲,於是人們把它與年齡聯繫起來,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後來又因為杜甫的《曲江二首》有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之年」就又成為了七十歲的別稱。
九十歲的稱謂在古時算是比較多的一個年齡了,有叫九十為「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有叫「黃耇(音:苟)」,黃是指老人的鬢髮黃白,耇是指膚色如垢。又人到暮年,皮膚上出現老人斑,如凍梨的皮,所以又有稱「凍梨」的。這些都是抓住人老後某個生理特徵而作的稱呼。
唐代實行賦稅制時規定: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歲為丁,六十歲為老。這些稱謂使用範圍比起上述稱謂要窄些,僅限於唐代。其他時代雖然也有同樣稱謂,如「丁」,早在西漢時就有丁男、丁女之稱,晚至1949年以前「壯丁」的稱謂都還很普遍,但其中的意義、實際指的年齡大小都有所不同。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來源不一,有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的,也有沿襲前人的習慣而言,來源廣泛,內容繁多,今天我們來研究和了解它,只是本著熟悉我們的文化根本來看的,今天的我們已經有了我們和世界通行的稱謂,就大可不必走回頭路,再照古人的那套來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