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黨員觀看鄭義門動畫片有感

2023-07-28 11:01:49 1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是鄭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鄭氏的傳世故事在當地有口皆碑。下面就來看看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觀後感範文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篇一:

  今天收到校黨總支的一條簡訊通知:「各黨員:為進一步引導黨員幹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根據省委、省紀委的統一部署,省廣電集團創製了廉潔動漫片《鄭義門》。從3月7日起,該片將在央視播出。根據省紀委通知要求,請各黨員幹部及時收看。央視具體播出時間為:從3月7日至3月18日,綜合頻道每晚18:40檔播出,每天一集。軍事農業頻道於3月7日至3月12日20:35檔播出,每天兩集。少兒頻道於3月7日至3月12日20:00檔播出,每天兩集。」

  今晚我沒有夜自修任務,晚餐前我把電視調到了央視綜合頻道,於是就邊吃晚餐邊遵命看了一集古裝動漫片《鄭義門》。該片深入挖掘鄭義門168條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以家規為緯,通過《鄭浩拒禮》,《儉以持家》等12個生動故事體現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

  然後我上網查找「鄭義門」的詳細資料:

  浙江浦江縣鄭宅鎮的鄭氏義門是世界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一個奇蹟。從春秋始祖鄭桓公第66代孫鄭綺開始,以朱熹家禮為藍本,從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禮儀、家庭管理、家長職權、人員分工、財產分配、婦規、社交和睦鄰關係,都作了詳細規定。大大促進了家庭和鄰裡之間的團結,使人倫風俗面貌一新,成為綿延十五代大家庭,鼎盛時有成員3300多人同居一起。黎明即起,鐘鳴四下,盥洗八下,全體到祠堂聆聽祖訓,然後分男女集體進膳。飯後各就所業,種桑績麻,耕讀傳家,秩序井然,生生不息達330年。朱元璋聞聽當時鄭義門已九世同堂,特賜匾「江南第一家」。

  義門是對多代同居的讚譽之辭,也是中華傳統儒家文化人類社會大同理想的寶貴實踐。鄭義門自宋經元一直到清,綿延十五代達330年,在人類發展史上絕無僅有。這個家族的歷史向後人昭示了極其寶貴的治國安邦的經驗,證實了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論,從而印證了大家風範之根源就是教養,世代傳承尊師重教。治家有方在這裡不是空談,洋洋灑灑168條家規天天聆聽背誦,成為子孫的行為準則,無人敢逾矩。家庭有著極其嚴密規範的治家制度,比如家有宗子是長子長孫世襲,但僅僅只是具有子嗣名分,在家中掌管祭祀其餘大事無權過問,家庭日常管理則是由民主選舉出最有威望的家長執掌,助理兩人,還有監事一人,監督是否所有部門是否公正無私,這個位置為期僅只兩年,保證監督不流於形式,家規祖訓堪比國法嚴謹。這個家庭一直因道德風貌出色而著稱.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173人為官無一人因貪墨被罷官,整個鄭氏家族只有佳話連篇而從無醜行記錄。

  古人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可見「齊家」正是「治國」「平天下」的起點。作家陳忠實曾指出,家風正,影響給孩子心靈和骨子裡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確實,一家不治,何以治單位、治天下?家是港灣,那麼家風家規就是人生之船的航標燈。鄭義門印證了「隆古之治在鄉族,固國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從齊家始」的真理。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凜然正氣必基於廉。一部《鄭義門》,確是一則醒世恆言。

  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篇二:

  今年早春,一部叫《鄭義門》的廉潔動漫片風靡了整個中國。這幾天,我所在的浦江縣花橋鄉黨員群眾積極組織收看。我也從這部既貼近歷史又接地氣的動畫片中獲取到了許多道理,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在這部動畫系列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鄭浩拒禮》和《致力為公》。這兩集故事中的主人公鄭浩和鄭濂展現給我們的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正面形象。

  生活在當下,遇事多少會有些抱怨、迷茫、鬱悶、糾結,常常不知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到最佳狀態。而動漫片《鄭義門》則讓我明白,正因為身處於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更加應該遵循「先做人,後做事;重德性,淡名利;倡廉潔,棄貪腐」的正確觀念。

  歷史已過了900多年,鄭氏先人早已不在,但《鄭義門》中透出的道德修養和學識態度至今依舊生生不息,也深深的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篇三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一個國家中若是大部門的家庭家風良好,那麼這個國家也必定是個安定和諧的國家。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理論,我覺得要真正深層次的剖析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必須從家這個單位出發,看看家這個社會體細胞經歷了哪些變遷。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名門望族,其血脈延續久遠,見證了無數次「城頭變換大王旗」,經歷了數百年物是人非的變遷。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貴,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風醇良,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鄭氏義門。

  鄭氏義門——今天更多的人是稱呼它「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賜「江南第一家」。但在這之前的元朝,已經有過兩次旌表「義門」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為「孝義門」;元重紀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為「孝義鄭氏之門」。對此,宮廷上下,認識一致,頌聲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諸公卿多作大書及賦詩以美其行。有史載日:「部使者餘闕行縣,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復篆『浙東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賢相脫脫有「白麟溪」三大字題贈。翰林學士承旨月魯帖木耳為中書平章政事時,於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書贈「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兩次賜書「麟鳳」、「眉壽」。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國史院的儒學名家如虞集、揭徯斯、危素、歐陽玄、李好文、陳繹曾、陳旅,以及與鄭氏有同裡與世交關係的黃溍、柳貫、吳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詩作文讚美的行列,掀起了一個強大的輿論熱潮。這些題贈和詩文,後來均被製成匾額懸掛廳堂,收入《麟溪集》中,載入史冊,成為鄭氏家族一代光輝的象徵。那末元朝統治者——草原裡打過來的蒙古人,為什麼如此重視一個家族的治家經驗呢?

  元朝統治者,雖為蒙古貴族卻不通漢族文化。但是它們在長期的徵戰中,認識到漢文化對於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後,在他的即位詔書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為、憂國憂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詔十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材異等,列名上聞;並詔立國史翰林院,招攬儒學人才。一代大儒姚樞、許衡、竇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謀臣,又在各地又詔立諸路學校提舉官,一些博學老儒得到了擢用,為元朝初期施仁發政,立綱陳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家庭政治、家庭倫理建設,一開始就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體系,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隆古之治在鄉族,固國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從齊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識,旌賞孝義力田是他們施仁政的重要內容。元朝宮廷規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輒下令旌表其門」。可惜當時這樣的「門」不多,而浦江鄭氏家庭,卻脫穎而出,首開元代風俗之先,實現了「九世同居」的振興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和表彰。

  鄭氏家族的同居義舉,所以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還出於統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當局有個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繼承法沒有規定,只是依仗貴族大會(忽裡臺)來公選,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給後宮、重臣及諸王之間的競爭留下了隱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內,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備,可謂功勳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後,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問題。他有十個兒子,二兒子裕宗真金,被封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傳給裕宗的第三個兒子鐵木耳,但裕宗還有第一個兒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將王位拱手他人?就這樣忽裡臺大會開了一百二十多天,為立儲爭論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眾人責備而退讓,鐵木耳方當選。不過自此以後,兩派勢力圍繞皇權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後一個元順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間,皇帝換了九個,最短的只有兩個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謀殺身亡。而一個成功登位的皇帝,也無不以反對者的鮮血生命為代價。而鄭氏家族孝義同居的事跡,同皇族內部的爭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家和萬事興」,元朝宮廷有識之士都意識到這一點,拼命宣傳鄭氏同居的意義和好處,可惜元朝統治者無法學到手,在一片表彰鄭氏義門的聲浪中,繼續殺來殺去,內外交困,終於走向了元歷史的盡頭。

  元朝統治,自元始祖定國號「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順帝退出大都止,前後共九十七年,這是鄭氏家族同居共財發展最順利、成就最突出時期。這段時間,不僅達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峰,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趨成熟和制度化,創造了一些別人所難做到的事績,倍受朝廷關注。

  元朝一開始,鄭氏家庭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還比較混亂。五世孫德璋因為人剛直,與物多忤,受到誣陷,罪會逮揚州獄,兄德珪毅然代刑,爭先死於獄中。這件事對後世影響很大。六世孫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後主家政,他們接過父輩創造的業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內部治理推向鼎盛。其中尤以文融,功績最著。他出生於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享年九十歲。經歷了元朝一代的興衰起落,他還擔任過元朝的下級官吏,建康路龍灣提領,熟悉元朝政務。中年辭官,繼從兄文嗣,主家政四十餘載。在他的帶領下,以朱熹家禮為藍本,先後辦了幾件振興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設立祖宗牌位,四時祭奠,朔望參謁,以盡報本孝敬之禮。二是整頓擴建學校,培育後繼人材。原有家塾東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孫德珪所創,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時,進一步擴充規模,改善辦學條件,延聘大儒吳萊、宋濂先後主教席。規定男子八歲以上從家學,年二十以上,學無成就者,改習家業,學有所進者不拘。學習內容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課,詞章輔之。三是制定家規。先是由文融為書五十八則,七世孫鄭欽和鄭鉉補充後錄七十則,續錄九十二則,勒石鋟梓。《家規》根據九世同居,人多族眾的實際情況,從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禮儀、家庭管理、家長職權、人員分工、財產分配、婦規、社交和睦鄰關係,都作了詳細規定,大大促進了家庭和鄰裡之間的團結,使人倫風俗面貌一新,歷史評價甚高。

  鄭氏義門的七、八兩世,是人丁興旺,人材輩出的時代,他們再也按捺不住讀書、求職、出仕的衝動,紛紛走出家門,廣交朋友,成功的開展外交攻略,為家庭的振興添磚加瓦。鄭氏家族六世以前,人口較少。元初六世兄弟僅5人,而到了元中期七世就躍升到11人,八世26人,九世44人(其中10人是明以後出生)當時史稱「九世同居,食指三千」,一家四世同堂,以每個男丁四口計,約計300人,同居共炊,雍睦一室。時天下承平,「衣冠萃於燕都」,七世孫鄭鉉,排行昌七公,首創出遊先列。帶著侄孫鄭濤,叔侄雙雙觀光上國,拜會當朝名士虞集、揭徯斯、黃溍諸公,通過他們結交胄監諸俊彥,日以文學詩禮為習,於是藉藉有聲譽。他還同當朝丞相脫脫相友善,曾為書數千言,陳時政之弊,丞相多採納之。他雖然一生隱居求志,不樂仕進,但仁義之聲,名震朝野,為後來子弟進身仕途開闢道路。七世孫鄭銖,排行昌八公,從小學做生意,賺了錢,使家道豐裕,與兄鄭欽營田二千畝,建嘉禮莊以給婚姻之用。但他不滿足安逸的家庭生活,決心到外面闖蕩世界,尋找新的機遇。他帶了兩個「蒼頭」騎馬直奔京師,受到丞相脫脫的賞識,官至行宣政院照磨,轉松江等處稻田所提領。所到之處,無不以勤政清廉,一發無所取,而受人稱道。繼後,八世孫鄭深、鄭濤、鄭泳、昆仲三相繼崛起,他們皆以文學出仕。蔚為名臣。人稱「河東三鳳,風韻高遠」。其中鄭深初客丞相脫脫家,為其子哈剌章之師,委以託孤之重任。後闢太傅府長史,總領太傅府事務。官至宣文閣授經郎,兼經筵譯文官,轉宣文閣鑑書博士,日侍皇太子研席,寵遇殊甚。以江南浙西道廉訪司事卸任還鄉。從弟鄭濤同樣受知丞相脫脫,先為子師。在脫脫因浮言去國的危難時刻,與兄鄭深一起,受託孤之重任,守義弗辭、深得公允。在元朝宮廷中,先後擔任經筵檢討,同知經筵事,權參贊官,國子助教。兩入翰林,同知制誥國史院編修官。後任太常博士,中書禮部郎中等職務。兄弟雙雙同入館閣,傳為美談。從弟鄭泳,少從宋濂遊學四方,及壯,受知於丞相脫脫,闢為三公府掾,隨脫脫平徐州,徵高郵,侍從左右。脫脫去國後,轉溫州路總管府經歷,至正中,棄官回家。兄弟三人,皆以才學進身,明大義,守禮節。與人交,不以勢之崇卑而二其心。深得當朝名士的讚頌,與公卿大夫數百人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們的為官品德與鄭氏家風,名傳天下。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