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詩翻譯(郭沫若作詩評三打白骨精)
2023-07-28 10:50:14 1
1961年,郭沫若在觀看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即興創作了一首七律,借題發揮地表達了對「修正主義」思潮的批判。
毛主席看到郭沫若的詩作以後,作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糾正了郭沫若在詩中的一些「偏激」的看法。
這兩首詩的問世,都是從《西遊記》的故事中得到了靈感。「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千年,這個故事情節曲折,發人深省,毛主席「和詩」的最後一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西遊記》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郭沫若是一代文豪,他在少年時代肯定早已經讀到過這些故事,那麼他為什麼69歲高齡重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還能生出這麼大的火氣來?
另外,郭沫若和毛方席詩中提到的「唐僧」,到底又是一類什麼樣的人呢?這件事情還得從派江紹劇團從排折子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說起。
一、兩首詩的大意1961年,浙江紹劇團的《三打白骨精》在北京演出,因為改編得當,所以在北京引發了一場轟動。當時這個劇團裡飾演孫悟空的人叫六齡童,即六小齡童章金萊的父親章宗義。
紹劇版的《三打白骨精》在臺詞和表演上做了細化處理,極大地豐富了孫悟空這個角色,讓故事變得比從前更加感人,因此戲中的愛恨也來得格外強烈。
周總理看過這齣戲後,馬上把他推薦給毛主席、董必武等人。郭沫若當時是中科院院長,他自己一個人跑去看好幾遍還覺得不過癮,又邀請劇團到院裡去做專場演出。
演出結束,郭沫若馬上寫了一首《七律·看》,其文如下: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郭沫若寫這首詩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罵唐僧,藉機諷刺「修正主義」分子,所以這詩首寫得可以說是「毫無技術含量」。
詩歌大意就是說,唐僧連人和妖怪都分不清,對敵人仁慈,對自己人刁難。他在那兒念了一萬遍緊箍咒,白骨精連著脫逃了三回,又去別的地方製造了累累血案。
我看這個唐僧就活該讓人千刀萬剮,孫大聖哪怕只是拔一根猴毛去救他都虧本了。幸好最後他及時得到了教育,豬八戒看上去都比他聰明一點點。
毛主席讀到郭沫若的詩以後,提筆寫了一首「和詩」,無論是從見識上還是從詩意上,都完勝前者,毛主席詩云: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詩歌大意是:自從大地上掀起了這一場革命的風暴,就時常有白骨精吃人的事情發生。像唐僧這樣愚昧的人,還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放任妖怪不管,必定會釀成災難。
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奮力揮起了金箍棒,宇宙天地間的塵埃一下子就被掃除乾淨了。我們如今之所以要熱烈歡呼孫大聖,只是因為白骨精又駕著妖霧重來了。
詩中「白骨精」指的就是「修正主義」,而唐僧則是可以被教育好的「騎牆派」和「好好先生」。「孫大聖」就是指頭腦清醒,意志堅定的革命群眾。
二、兩首詩中不同的看法從這兩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出,郭沫若和毛主席兩人對待「中間派」態度的不同。
郭沫若當時已經年近七旬了,還是一個火暴脾氣,看不得唐僧這樣的「老好人」,其實他的看法和我們很多平常人是一樣的。
因為以「上帝視角」去看「三打白骨精」,觀眾先於戲中的唐僧知道了真相。當大家發現唐僧一直在被欺騙,一直受到蒙蔽,甚至反過來對著孫悟空念緊箍咒的時候,怒火就到達了頂峰。
唐僧這種行為,按我們如今網絡最時髦的說法就叫做「豬隊友」。這種「豬隊友」的存在,有時候比反派還要讓人生氣。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上帝視角」的。所以總有人會受到一時的蒙蔽與欺騙,把這些受騙的群眾直接「開除」出革命的隊伍,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劇中的唐僧被騙,經歷了磨難以後,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現實中的群眾被騙後,我們可以用「教育」的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革命不能直接革掉「中間派」的命,這樣會把自己的隊伍越革越小,「中間派」其實是可以爭取過來的。
毛主席在自己的文選裡面,開卷就提到了這個問題,即「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只有先分清敵我,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才能幹好革命工作。
比如唐僧,他只是為人教條、古板,只肯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他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知道不許孫悟空殺生,也不管妖怪要吃人。
但是唐僧的本質其實並不壞,並不是天然地站在白骨精那一方的壞人。所以經過一番磨難之後,他還是懂得了好壞。
另外,孫悟空要想修成正果,最後還是要靠唐僧帶隊去西天取經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感覺他太蠢,就放任他被白骨精吃掉,直接讓取經的事業半途而廢。
所以面對「修正主義」的白骨精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對唐僧這種「豬隊友」撒氣,而是通過教育把他引上正道。再集中清醒的革命群眾,去掃清前途中的障礙。
結語郭沫若只是看了一齣戲,就把唐僧罵得連豬都不如了。事實上,《三打白骨精》裡的豬八戒也沒有識破白骨精的真身,一直惦記著白面饅頭和美女的豬八戒,也只是「看著聰明」而已。
最後真相大白了,豬八戒還會給自己找臺階下,他說自己鼻子太長,所以聞不出妖味來。唐僧是個老實和尚,他不會找藉口,於是就被郭沫若罵了,可見郭沫若有點欺負老實人。
話說郭沫若從年輕時起就很「毒舌」,他在創造社的時候,曾經寫文章糾正魯迅的錯別字,罵魯迅是「前清餘孽」加「衣冠禽獸」,氣得魯迅心態爆炸。
沒想到活到古稀之年,郭沫若的火氣還那麼大。唐僧本來就是一個膿包,挨郭沫若幾句罵就很平常了。不過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郭沫若和毛主席之間境界的差距。
其實1961年看這齣戲以後寫詩的並不止郭沫若和毛主席兩人,董必武也寫了一首詩,同樣是譴責唐僧,歌頌孫悟空的。只是情緒表達沒有郭沫若那麼偏激,所以這裡就不討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