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記錄片觀後感
2023-07-28 16:26:43 1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大家已經觀看了沒有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其觀後感。
血戰湘江記錄片觀後感一
陳力導演、柳建偉等編劇的《血戰湘江》,是一部壯懷激烈的戰爭電影,描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關係到中國工農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的全過程。這一戰,放在《資治通鑑》和世界戰爭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這支軍隊,從此不再有如此被動危急的時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須要從軍事上立住腳,才有可能將其理想和抱負實現。
1840年以來,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尋找和選擇救中國的主義、方式、辦法,事實證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國民黨(數次機會)等,都沒有實現將中國煥然一新的能力,既無從解決中國一盤散沙的基層,也解決不了各自為政的地方實力派和軍閥,更是觸摸不到工業化的邊緣,至於科學、教育的現代化完全無從談起。從國家(民族)利益至高無上的角度來看,無力者就應該退位,但是任何居於歷史舞臺中心的失敗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創立於上海的中共,也是經過了在城市的發展和實驗,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運動、國共合作後發現,革命不徹底和反覆的國民黨無法作為穩定和有遠見的革命共同體,中共必須擁有自己的軍隊,才能實現組織化、紀律化的中國,才有可能將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尋找機會建立起工業體系,追趕以及超越西方發達工業國(也就是列強)。而這一切的關鍵,首先在於活著,然後發展。
自從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轉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產國際代表李德、中共領導人博古和周恩來組成的「最高三人團」,決定著紅軍的前進方向,以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代表的實幹派在長徵途中與左傾路線、冒險主義的李德、博古進行了政治、軍事和路線上的堅決鬥爭。王霙飾演的毛主席,以大無畏的膽識,不但要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及軍隊作戰,也要和桂系軍閥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總司令何健進行血拼,尤其是後者更是殺死朱德夫人的元兇。桂系軍閥與中央軍有合作有矛盾,期間的縫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隨時應對變化。至於何健,血海深仇無法共存於天下,是一條追來的瘋狗。
而在黨內、軍內,組織和軍事強行扭曲,特別是來自共產國際的李德刻舟求劍,不能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在反圍剿和長徵路上以教條主義不斷在客觀上犧牲著紅軍將士,而年輕的博古也是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歷史認知,無法擔當起特殊位置的考驗。而周恩來則被少數服從多數的組織原則不斷邊緣化,然而他與中華蘇維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的
紅軍的戰略性大轉移,史稱「兩萬五千裡長徵」,但是「正在進行時」的長徵,卻沒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蕩蕩、的生死之途。血戰湘江關係尤為重要,出發時的八九萬人,渡河之後只有兩三萬生還。1949年後的解放軍元老們,回顧往事,都會想起這一戰,關係到中共中央及紅軍絕大多數領導骨幹的生命之戰,是那麼的接近於團滅。
國民黨軍隊高層的各懷鬼胎、以鄰為壑、畏縮不前,即使讓紅軍損失慘重,但是以紅軍34師陳樹湘為代表的犧牲者的強力阻擊,還是為紅軍主力贏得了渡過湘江的時間。《血戰湘江》將批判的武器對準將士的血肉之軀,鏡頭非常貼近戰場,子彈橫飛、炮火連綿,李德在冒進的同時還要求毛主席的部隊攜帶著成了累贅的輜重,導致紅軍行進速度過慢,讓國軍的轟炸和追擊造成更慘痛的傷亡。《血戰湘江》並沒有將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給了李德自我辯護的理由。毛主席以其豐富的遊擊戰經驗和對中國歷史上的戰爭的熟稔,訴求明確的提出建議。而李德則「主觀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確實不足以在最需要強有力的戰略軍事家的時刻繼續待在那個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後的遵義會議上,歷史選擇了毛主席作為核心。《血戰湘江》講述的便是,沒有核心的紅軍是要被歷史有所犧牲的。而有組織、有紀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統一,則是黨派、企業實現自身目標,在歷史的大風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這風口的關鍵。
血戰湘江記錄片觀後感二
6月30日晚,黎湛指揮部黨支部組織全體職工觀看《血戰湘江》,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以觀影方式切身體會革命先烈血戰湘江、誓死保衛黨中央的悲壯歷史。
電影以實景拍攝真實再現湘江戰役,炮火連天、血流成河,場面慘烈、震撼,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在巨大困難和強大敵人面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堅決執行命令的革命精神!行軍中不白拿勞動人民贈與和毛主席等領導人與戰士相處的小細節又是如此真摯感人,以此反映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是人民的隊伍,一切以人為本、以人民的利益出發。
革命先烈以血肉身軀奠定了今天美好生活的基礎,對此,指揮部全體黨員及職工對今後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體會。大家表示,作為基層黨支部,作為黨的執行者,工作中應做到求真、務實,真正做到辦好企業為職工;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應增強責任意識,增強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傳承開路先鋒文化,為企業改革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血戰湘江記錄片觀後感三
7月1日,為紀念建黨96周年,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電影院觀看了電影《血戰湘江》。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電影場面震撼,情節緊湊,真實感人,讓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和深刻認識。
當看到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為了確保中央縱隊渡江,高聲怒吼著「死守第一道防線」時,我被他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打動了;當看到毛主席不顧傷病,將自己的藥給了其他的紅軍戰士時,我被他愛兵如子的無私精神感動了;當看到裁縫老林和他的大兒子,毅然用雙手舉起了機槍枝座而壯烈犧牲時,我被他們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感動了;當看到紅軍戰士子彈打光之後,用血肉之軀繼續與敵軍展開殊死決戰時,我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紅軍將士們滿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在「誓死保護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下,緊密團結,頑強戰鬥,指揮員前一個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補上,繼續指揮戰鬥,紅軍戰士前一批倒下了,後一批繼續向前衝,正是這些鋼鐵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摧毀了幾倍於紅軍的國民黨部隊一次次進攻,有力牽制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掩護了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及時渡過了湘江,艱難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紅軍長徵的戰略勝利。
電影中還重點刻畫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錯誤,李德同志一味紙上談兵,僵化地應用馬克思主義和軍事理論,不懂得中國國情和戰爭形勢,聽不進的意見,也不顧及紅軍戰士的血肉之軀,執意負輜前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四次反圍剿的慘痛損失,黨中央及時總結了教訓,糾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路線,接受了毛主席關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情相結合的正確革命路線,確立了的領導地位。由此讓我聯想到現在,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一直在繼承並發展馬克思主義,一直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改革開放,銳意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正在一步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部電影中,我還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細節,當沿途老百姓給紅軍戰士送糧時,紅軍戰士開始一概拒絕,毛主席不忍心辜負老鄉心意,同意戰士們象徵性地接受糧食,但必須給老鄉們留下銀元。這就是老百姓的戰士,這就是與人民血肉相連的紅軍,中央紅軍當年正是依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贏得了民心,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觀影結束後,心中感慨萬千,那些紅軍戰士們很多和我的年齡相當,但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都讓我萬分敬佩,現今的美好和平都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在加倍珍惜的同時,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和發揚不畏艱險、頑強奮鬥、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青年!
[血戰湘江記錄片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