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歸來電影觀後感

2023-07-29 08:03:41 1

  去影院看完張藝謀的新作《歸來》,出來時眼睛都溼潤了。近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裡,這部電影數次戳中我的淚點,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來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歸來電影觀後感1

  《歸來》是張藝謀對特定歷史下的自我解讀,他用濃濃的東方倫理情懷,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電影敘事技巧,以及簡約、洗鍊的電影構圖和鏡頭運用,為我們講述了妻子等待丈夫,丈夫守候妻子的故事。影片在線性結構的推衍下,展示了風雨如晦的時代特色,揭露了年代政治鬥爭的殘酷與迫害,在客觀剖析大時代的背景下,用溫暖的親情、動人的愛情表達導演對於「歸來」的深刻理解。

  愛情中,甘心守候。無論是馮婉瑜還是陸焉識,無論是文革前還是文革後,夫妻兩人相互的等候與堅守都是這部片子中最令人感動的「情」。在陸焉識逃回家中敲門時,導演用特寫將馮婉瑜的臉部表情完整呈現,滿眼的淚水,慌張的表情,展現了馮婉瑜內心的激動與慌張,也暗示了她現實的苦楚與無奈;陸焉識與馮婉瑜屋外屋內光線的對比,隱含著兩人的關係因外界的因素而產生的隔閡與距離。在陸焉識給馮婉瑜往門下塞信時,紅色的紙張,沉重、惆悵的音樂表達出陸焉識心中的思念和深深的歉意,凸顯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真摯情感。電影中最讓人糾結的一幕便是馮婉瑜與陸焉識在火車站分離,鏡頭在丹丹、馮婉瑜、陸焉識與組織中的人中快速切換,表現出當時情況的危急,陸焉識與馮婉瑜聲嘶力竭的哭喊,大提琴沉重、感傷的音樂為這痛苦時刻更添悲愁,將觀眾帶入電影中,切身感受愛人別離的徹骨傷痛,

  彰顯了兩人情感的堅守。「5號接焉識」的紙條,老舊的「陸焉識」的名牌^在細節中為我們展現了一種真誠且難得的愛情,心甘情願守候一輩子的真摯。電影中對愛情的詮釋讓我們在物慾浮華的現代重感純真與守候的不易。

  親情中,學會諒解。影片中丹丹與陸焉識的父女親情也是一大亮點,從不認父親到相認諒解的過程,不僅是親情的回歸,也是人與人心靈的靠近。影片開始時,陸焉識回到家中被丹丹碰到,丹丹與陸焉識,明亮與昏暗的關係對比,表現出的是兩人情感的隔閡,暗示了丹丹的父愛的缺失,為下面丹丹去告狀做了鋪墊,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在幫助母親恢復對陸焉識記憶時,黑白的老照片,父親的位置全部被剪掉,用特寫的拍攝方式強調了照片上的空缺,再次揭示了丹丹父愛的缺失,也展示出了文革的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命運的悲慘與無奈。陸焉識接丹丹回家時,特寫鏡頭將兩人激動的神情完整展現,暖色調的使用不僅符合主人公的心情,也彰顯了時代感與歷史厚重感,突出了時代變遷下人的改變。電影中對親情的解讀讓我們品味了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親情的不同內涵。

  人性中,固守本真。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性情感,在影片中,李主任這個角色的設置就是導演對於大時代下的一種人文關懷。在調查的人來到馮婉瑜家中時,全景的拍攝方式讓觀眾直觀的看到李主任的站位,一句「問問也是人之常情」展示的不僅是李主任的關懷,也是導演對於文革時代人的一種關懷,以及恪守人的善良本真的呼籲。馮婉瑜對丈夫此志不渝的等待,陸焉識對妻子心甘情願的守候,丹丹對父親的體諒,李主任對馮婉瑜的關心都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人性本真的體現。電影對人性的展現讓我們在冰冷的文革時期感受到絲絲溫暖。

  《歸來》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讓我們在文革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感受了愛情的真摯,親情的偉大,人性的溫暖。導演張藝謀再次用對歷史寓意的構築架起了歷史與現代的橋梁,讓我們在感受中反思,在反思中回顧社會發展史、個人成長史,慢慢積澱。

  歸來電影觀後感2

  對於《歸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後不久,那時只當看了個「熱鬧」,還不太懂影片所要表達什麼,很快也忘了這部電影。有緣在這學期影視鑑賞課上再次看到《歸來》,結合兩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似乎我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理解也歸來了。

  先不得不說下這位我個人也挺喜歡的導演。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導是攝影出身,而攝影在電影創作中,地位非凡,不僅涉及美學,涉及技術,還涉及鏡頭和調度,涉及表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真正的好攝影幾乎控制著每個鏡頭的質量,所以張導的大多電影中唯美的畫面感十足,讓欣賞者百看不厭。當然,《歸來》是張大師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歸來吧!

  電影主要說: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由於時代因素,被女兒阻止了他回家與妻子見面,一隔又是多年。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雖然有人評價說,張導自信地對文學骨架大刀闊斧改造而建立劇本時,戲劇和文學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覽無餘,覺得《歸來》絲毫沒有衝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認為,就算這部電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對觀看者的敘述中,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傷感與深思,以藝術反觀生活,讓我們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閱歷裡長了些智慧。

  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等惡劣環境,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思,更讓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並且在回憶裡她成為他完美的歸宿。他歸來了,而記憶中的馮婉瑜又成了什麼樣呢?《歸來》裡的一句話——「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瑜終於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二十多年的人生況味,近乎半生的孤獨心酸,似乎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或許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做的,只有在車站舉著寫著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特別被電影最後的場景打動了:雪天的車站,陸焉識拿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陪著馮婉瑜一起望向車站裡走出的人群。有人說,「真正的愛並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不知這裡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但是我想他們早就將愛情修煉成了最完美的親情。其實在我們每個旁觀者的心裡都會構造一個自己希望的好的結局,然而這在影片裡沒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毀滅,這便是悲劇吧。

  張導在悲愴與無奈中描繪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那個讓人無奈的時代。最後一幕的平靜也可能真不是心靈的平靜,而是無奈的接受現狀。此時這不僅是個愛情悲劇,更是個時代悲劇,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合不合適,只是覺得我們之前在對近代史的反思中,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恆的回答。不過,對於一段過往,我們確實得靜下來認真反思,是人們遷就了時代,還是時代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總要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坦蕩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說,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他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我們在這種中國式的愛情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中,雖平平淡淡的,但心裡怎麼說,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靜吧。

  (胡性能影評中的一段:「一個人在精神深處期待著陸焉識能夠回到她的過去;另外一個人在現實裡守候馮婉瑜能夠回到他的當下和未來。彼此的堅持恰恰讓兩人無法在清醒的現實中重逢,這是兩條鐵軌相互守望的愛情,感人卻又無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玫瑰花,也沒有卿卿我我的境頭,刪繁就簡的情感呈現是那樣的含蓄內斂,中國式的愛情以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讓簡約的劇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我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

  歸來電影觀後感3

  有幸在學校的組織下與同學們一起欣賞了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這部電影引發了我的思考。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電影講述了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平凡家庭的數十年。男主人公陸焉識被打成右派進行勞改,在轉押途中偷偷溜走,只為回家能與妻女相見。女兒丹丹為了追逐自己的芭蕾夢想決定阻止自她3歲就遠走的父親與母親相見。當陸焉識冒著重重風險回到家門口輕輕敲門的時候,女主人公馮宛瑜痛苦地選擇了不與他相見,因為她聽到了女兒回家的聲音。陸焉識最終與馮宛瑜約好第二天早上8點在火車站相見。次日,在革委會的阻攔下,馮宛瑜只能眼睜睜看著陸焉識被帶走,並在試圖衝破阻攔使摔破了頭,也為日後失憶埋下了病根。

  命運總是弄人。文革不久就結束了,**後的陸焉識回到家中,發現即使與他劃清界限,丹丹卻沒能繼續她的芭蕾夢想,而是到工廠裡做了一個平凡的女工。而此時的馮宛瑜——他日思夜想的愛人,竟然失憶了。由於在文革期間遭受的刺激,再加上那次意外中頭部受傷,馮宛瑜再也不認識陸焉識了。而陸焉識沒有放棄喚醒她的記憶,他一直在努力。就這樣,她不認識照顧她的他,他不放棄喚醒他最愛的她。他們相濡以沫,共同走完了一生。

  誠然,用「失憶」作為表現愛的背景的確老套,但是通過陳道明和鞏俐的生動表演,我真正體會到了那個特殊時代裡的愛情、親情。也許十幾年未曾相見的兩人早已忘記對方的長相,但心中的那個「他」和「她」永遠存在。馮宛瑜與女兒相依為命十幾年,共同等待著陸焉識的歸來;陸焉識隨後又用後半輩子的時間,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營造一個港灣,等待著失憶後的她的歸來。

  只有家,才是溫馨的港灣。家中有親情、愛情。當我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時,不時襲來的失落感讓我們思念家的溫馨。長夜裡,正如漂泊在外的航船緩緩傾訴著對母港眷戀,羈旅四方的遊子高歌一曲,感嘆巨石壓身般的鄉愁,家愁。離家的心早已傷痕累累,而家是治療傷痛的最好地方,它會慢慢衝淡傷痛,會讓我們忘記悲傷的昨天,會讓我們的明天更加精彩。

  只有家,才是永遠的港灣。愛人、親人會永遠等待著離人的歸來,就像航船的母港永遠不會拒絕它的停靠。陸焉識走了,馮婉瑜帶著女兒一直等待著他的歸來;馮婉瑜的記憶走了,陸焉識就一個人默默地照顧她,用後半生的時間等待她的歸來。家在,人未歸,就會有令人感動的永遠的等待與歸來。我不禁想起古人。李白再飄逸,也會「低頭思故鄉」;杜甫再無私,也知道「家書抵萬金」;辛棄疾「半夜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後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也只是對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懷念……封建時代的文人們或許是因為前途,或許是因為戰亂,或許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裡,斜陽古道下,但當他們看到城市裡的萬家燈火與大江上的零星漁光,或者看到蕪山野嶺的數縷輕煙,又怎麼能不憶起美好的家、美好的人,湧出萬般感慨呢?

  小時候,家對我們來說就是母親在的地方。母親的溫柔伴隨著我們成長。長大後,愛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兩個人帶著孩子,同甘共苦,一起經歷風雨、享受陽光,共同為生活而前進。珍惜彼此,共度一生。也許會遭遇很多不完美,也許會有人先離開,但生活本是如此,所以我們經歷過,便一生無悔。就

  像電影最後,馮婉瑜依然每個月都去火車站等待陸焉識的歸來;陸焉識則每個月都會去火車站接馮婉瑜回家。雖然記憶不在,但愛還在,他們依舊會為彼此等待下去??

  家是永遠的溫馨港灣。

[歸來電影觀後感]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